《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2016-11-21 21:33:09)
标签:
365 |
分类: 课题研究—设计 |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媪”“剥”两个生字,自主学习,会写“醉、媚、锄、剥”四个生字。
2.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词。
3.结合注释,大体把握词意,读思结合,想象词句传达的意境,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词句,体会词句体现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4.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3.学生质疑。
预设:这首词里写了什么人,各自在做些什么?作者认识这家人吗?作者看到眼前的景象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学了以后会有哪些收获呢?
2.听老师范读。
3.学生交流读书发现。
说说词中哪些地方容易读错。 预设:媚、翁媪、亡、剥等。
⑴“媚”是第四声,有逢迎取悦之意。
5.交流理解词文的方法,指名回答。
1.学生自由读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理解词意。同桌相互交流,说说词的意思。
2.学生汇报。
四、探究疑问,感悟词情
(一).出示探究的问题:
(二).品析词句,探究疑问
1.这首词浅白如话,结合注释或插图,看看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2.生按要求自由读文。
3.预设: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结合注释,老师补充:
“吴音”指吴地方言,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在江西上饶,曾属吴国统治,所以当地的话就叫吴音。
“醉”不仅指老夫妇微有醉意,还有被眼前美好景色所陶醉,他们,他们在亲热地聊着什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交流。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结合文后注释和插图,学生自己交流词意。“亡赖”中“亡”古同“无”,小儿子还太小,不会做农活,但也不偷懒,在溪头用手轻轻剥着莲子,可爱至极。一个“卧”字更是体现了小儿子的顽皮。
引导学生读词文,边读边想象作者看到的种种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夸夸他们,带感情再读词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让人陶醉的仅仅是这五口之家的美满生活吗?你觉得还有什么呢?预设:美丽景色.
古人用字最讲究不重复,词中为何用了三个“溪”字?(意思不同,一条小溪让画面更加有声有色,更加鲜活。想象,交流。)
看着眼前一家五口的生活情态,作者追求的不正是这安宁平静的生活吗,从作者一生都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无比羡慕和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更加激起他抗金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