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京剧脸谱(面具)谈中国传统文化

(2016-12-04 22:32:31)

 

    从京剧脸谱(面具)谈中国传统文化 

              沣东新城斗门初中  刘亚娟

                                                                  

【摘要】 中国京剧的脸谱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脸谱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固定而规范的视觉符号系统,该符号系统所表征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格判断的价值取向,也就是所谓非善即恶、表里如一、本质决定外表的思维定式。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和论述了京剧脸谱(面具)的视觉符号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一、脸谱的特殊功能,即为了表现角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品道德。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即非善即恶、表里如一的固化思维模式。三、脸谱的视觉符号,即构成脸谱艺术的基本要素。四、脸谱(面具)的异化,即面具由人的工具异化成人的主宰。本文从京剧脸谱的视觉符号入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进行了较为深入和详细的阐释。

【关键词】 脸谱  面具  视觉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

 

面具是广义上的泛指,包括传统意义的面具:如戴在头上用来掩饰本来面目的面具或假面,也包括在京剧表演中所不可缺少的根据演员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将油彩描画在演员脸上的脸谱。在世界许多国家的表演艺术中,譬如中国的京剧、日本的能剧,面具都是一种相当重要的表演道具。甚至古希腊早期的表演艺术其演员全部是戴着面具表演。黑格尔在《美学》中谈到演员的艺术时写道: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希腊人完全不用面貌表情,因为希腊的演员都戴假面具。①不过,虽然面具存在于许多国家的文化当中但是似乎只有中国的京剧将这种化妆艺术予以规范和模式化。从表象上看,中国戏剧脸谱是戏曲人物造型手段之一种,是中国古典戏剧特有的化妆艺术,其目的是通过规范而统一的视觉符号,向观众传递出戏曲人物的性格、年龄和忠、奸、善、恶等直观的信息。然而,中国戏曲里的脸谱艺术这一表象实际上却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里追求人格表里如一的道德观念或非善即恶的价值判断。

一、脸谱的特殊功能

一般而言,不论是专门的演员戴着面具进行歌舞表演,还是自娱自乐式的假面舞会,或是出于其它目的,人们使用面具从根本上就是要获得某种超人的力量,隐藏自己的身份,不受任何束缚,从而成为一个完全自由的人。

但是,上述对于面具的功能性分析并不适用于京剧脸谱。因为很显然,京剧脸谱的作用既不同于一般表演性假面歌舞是为了制造气氛、表达情绪,也不同于自娱自乐的假面舞会或是为了达到某种实际目的面具使用。京剧脸谱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是为了表现出角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品道德,这种表现实际上是将角色人物做为载体,通过固化而一目了然的视觉符号向观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善恶观和价值观。

也许,当初的京剧表演艺术中对于角色人物的脸部化妆仅仅是为了强化或丰富舞台演出效果。但是,随着角色人物面部化妆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并成为帮助观众辨别忠、奸、善、恶的视觉传播符号系统时,脸谱艺术这一特别的化妆表现形式就必然要有相应的文化内涵做支撑,否则,脸谱艺术就不可能发展成为国粹。因此,京剧脸谱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仅仅从纯艺术形式的角度去欣赏其表现形式,而应从文化的高度去分析其内在涵义。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但文化又是由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的东西所构成的,京剧脸谱正是以其看得见摸得着的视觉符号体现并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本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文化是知识、信念、艺术、法律、伦理、风俗和其他由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习惯、能力等构成的复合体。②这种表述从宏观的角度给文化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诠释。不过,从我个人的理解角度看,文化应该是一种认知系统,即一系列被纳入相互连结、既错综复杂又井然有序的无形网络和结构中的关于自然、人和社会的带有某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文化和非文化的命题在两个重要的方面是不同的。第一,文化的命题是传统的,是在社会群体的历史经历中形成的,而不是由个人的经历所构成。第二,文化的命题需要通过精心编码的视觉符号予以传播,从而使关于自然、人和社会的命题(价值判断)为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接受、信奉并被社会所普遍倡导的信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所倡导的是重社会而轻个人,这种文化价值观无所谓好与不好,但是,如果把这种价值取向推向极至,每个社会成员均只能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人怕出名猪怕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人霜洁身自好等价值体系去规范自己的行为,那这个社会就不可能有活力、有朝气,其落寞、衰败的结局是必然的。所谓真理向前跨过一步便成谬误。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重社会、轻个人,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几乎没有人是完全站在一个自然人的角度研究人性的问题,所有的儒家都是站在社会(统治者)的角度要求个人应该如何根据社会(统治者)的需要而规范自己的行为。相应地,对于个人的价值判断也当然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社会价值取向,个人品行符合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就是好人,否则,就是坏人。这种非此即彼、非善即恶的极端思想,在哲学上就很容易形成内容决定形式、本质决定外表的固化思维。所以,好人必定仪表堂堂、坏人会都一脸贼相,所谓相由心生即是这种人格判断标准的经典理论。

三、脸谱的视觉符号

这种相由心生,表里一致的人格判断在京剧角色人物的脸谱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据专家介绍:京剧脸谱的基本颜色为红、紫、黑、白、蓝、绿、黄、粉、灰及金银色。最早的时候,颜色只是用来渲染和强调人物的本来肤色,后来才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红色代表忠诚和勇气;黑色代表忠诚和美德;白色代表残暴、忘恩负义、野心勃勃和飞扬跋扈。③除了颜色之外,京剧脸谱艺术还使用脸形、五官形状等其他表面特征表现戏剧人物的本性和内心世界。

在京剧艺术家们看来,由于人的自然特征不足以表现人的性格和人品,为了满足实际及审美的要求,艺术家在为中国戏剧人物设计脸谱时就必须夸张人物的特点,忽略无关细节,这样才能把人物的个性显现出来。在固定视觉符号系统的衬托下,脸谱不仅仅只是表现出人物身体及生理特征,更主要的是还能表现出人物的社会特征。④因此,京剧人物不乏画大红脸、大黑脸的正面形象和画大白脸的反面形象。《水浒》里恶贯满盈的太监高俅画的就是正儿八经的大白脸,象征其是一个人神共怒的恶棍。与高俅的大白脸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包拯的大黑脸,包公作为一代清官,其刚正不阿、公正廉明的人格官品受到历代国人的敬仰。但包公乃一介书生,且天生白脸,而白色在京剧脸谱的视觉符号的象征意义恰恰又是奸诈、虚伪,如果给包公也如实地画上白色脸谱显然就违背了京剧脸谱视觉符号系统的表征意义。于是,京剧便给予包公黑色的脸谱:在他的额头上画上白色月牙以象征其具有神奇的力量,白天主持人间公道,夜晚判断阴界是非,让他获得铁面无私的外表,使他内在的性格与外在的形态达到高度的一致、和谐。⑤

外表和内心的统一在关云长的脸谱上表现得更加天衣无缝。据民间传说,关云长早年为民除害惹了官司后,为逃避搜捕躲进枣林藏身,因其看的、吃的、喝的都是红枣和枣子水,关云长的脸因而变成了枣红色,舞台上的关云长便被赋予一副通红的重枣脸,外加一对丹凤眼和卧蚕眉,象征着庄重和威严。

京剧脸谱的大部分都能让观众一目了然地判断出罩在脸谱后面的角色人物是忠还是奸,是善还是恶,包公、关云长、张飞等人一登场就能看出是好人,高俅、董卓和严嵩等人一露脸便知道是恶棍。这种视觉符号的文化核心就是绝对不允许内外矛盾、表里不一的人格现象存在,认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品便一定是具有相应的外表(脸谱),反之亦然。观众通过脸谱这种特殊的视觉符号就能判断脸谱后面角色人物的忠奸善恶。如此这般,自然而然地就使大多数中国人接受或推崇非此即彼、表里如一的人格判断的思维方式。既然外表成为内在人品的必然外延,以貌取人不仅易如反掌,而且这种判断是非的手段还成了最可靠、最直截了当的途径。

四、脸谱(面具)的异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有意无意间赋予面具以判断人品和控制人生的魔力。兰陵王子一旦戴上了面具便成了被面具所主宰的奴隶,程蝶衣自从男扮女装之后便渐渐地连心理也成为了女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潜意识里就认为,脸谱(面具)不仅可以用来展示人品,而且还可以用来改变人品。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子里对面具(形式)诚惶诚恐,还反过来对面具被后的人(内容)本身却不屑一顾。此时,面具已经由人的工具异化成人的主宰,在这种异化思维的推动下,大多数国人的人格价值取向便不由自主地以活人脸谱化、以貌取人、只敬罗衣不敬人、视千人如一面、以一概全、以全概特等等方式予以表现。

事实上,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许多国人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只敬罗衣不敬人的价值取向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只要是博士就一定是人才,只要是教授也肯定是人才,只要是百万富翁那就更是人才。至于将活人脸谱化的现象就更是成为一种惯性,甚至连许多艺术家也在有意无意间参与了这种社会教化过程。如被誉为中国画之魂的傅抱石先生有幅名为《丽人行》的国画,徐悲鸿先生曾将该画比作声色灵肉之大交响。据说,傅抱石有一次兴致勃勃地向朋友介绍他的作画心得时,专门指着画中那帮官员中官阶最显赫的人说:这就是杨国忠,我在塑造其形象时,专注于刻画他的性格特征。你看,他眉宇间奸相毕露,骄横不可一世的样子

视千人一面、以一概全、以全概特的人格价值取向,实际是漠视人(个体)的存在,走入了本质主文的误区。本质主文是人对世界特别是对人本身的一种认识模式,这种认识模式将世界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事实和由经验所构成的稳定体,将这个世界里的所有人都看成是具有某种天性或本质的实体,因此便有了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之争,更有诸如江山易改,本性难易天下乌鸦一般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等似是而非的理论。这种过分强调群体本质的结果,必然就会渐渐抽空做为个体的人的最基本的权力、尊严和人性,文革的惨剧之所以能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上演绝不是一件因个人的主观原因而偶然出现的事件。

在本质主义至上的社会里,人们最崇尚的是祖制不可违,最难理解的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的说法;最难接受的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孤芳自赏我行我索;最忌讳的是朝令夕改朝秦暮楚朝三暮四;最憎恨的是忘恩负义欺世灭祖。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常常使我们在与那些追求变化的民族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状态。在我们强调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的同时,我们当初的敌人却相信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如果我们仍然以非此即彼的极端而僵化的思维方式,以本质主义的指导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认识的话,将不可避免地走进死胡同得出或是欺人或是自欺的错误结论。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已经太多太多了。

脸谱是中国京剧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脸谱艺术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的视觉符号系统,并成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之一。就象人类创造出上帝并把上帝视作造物主主动接受其统治一样,脸谱(面具)在被国人创造出来后逐渐与人的关系发生异化。我们常常忘记面具是我们获得自由的工具,而将其视作人们内在世界的外部流露,继而心甘情愿地将支配权交给面具,或者反过来徒劳地追求所谓的人格的表里如一,追求一辈子如一瞬间的完美。

尽管对完美的追求是善意的,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追求却必然地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对内外绝对统一的追求在培养伪君子的同时,教会常人以貌取人,只敬罗衣不敬人,使常人在警惕恶棍的同时,无视甚至歧视武大郎和钟馗那样其貌不扬的好人。对表里如一的迷信常常使凡人迷信伟人和英雄,把他们视为尽善尽美的化身。神化伟大英雄的副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丑化作践异已,甚至毫无人性地对异已施以无情打击。对永恒的表里如一的追求有可能导致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形成,不利于进取心的培养因而可能妨碍人类文化的自我更新。

 

参考文献:

①黑格尔:《美学》. 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7月第一版

②德尔·I·霍金斯、罗格·J·贝斯特、肯尼思·A·科尼:《消费者行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8月第一版

③钟勇:《红脸、黑脸、白脸、元宝脸和变脸》. 先锋学术论丛《文化研究》第2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月第一版

④钟勇:《红脸、黑脸、白脸、元宝脸和变脸》. 先锋学术论丛《文化研究》第2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月第一版

⑤郭维庚:《脸谱故事》.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