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阅读领袖
阅读领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23
  • 关注人气:2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日报:小学欠下的“阅读账”,迟早是要还的!(附书单)

(2019-10-09 12:59:28)

不论选择哪一种养育模式,或者说不论能给孩子哪种养育方式,在阅读这件事上,家长绝不能吝啬。

《人民日报》曾刊文,提醒父母要鼓励孩子根据兴趣进行大量阅读。

事实上,对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而言,“大量阅读”可不是一件课余时间锦上添花的事儿,而是实打实的学习需求!

《人民日报》的刊文究竟说了什么,为什么说“初中掉下的成绩,可能都是小学欠下的阅读账”?

1

藏书多,读书少?

你家有这种情况吗?

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少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书架,但是如果问一问孩子书架上的书都读过吗,那么答案十有八九会让父母失望,从头到尾认真读过的书不过少数几本,能反复阅读的就更少了。

也就是说,孩子的阅读量和拥有的图书量不成比例,这就意味着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图书时出现了严重的错位。

父母认为好的书,孩子不感兴趣;孩子喜欢的书,家长认为不值得读。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只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层。

2

把选书权交给孩子吧

对此,不少朋友难以接受,他们说:“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让他们自己去选呢?读到坏书怎么办?”

其实,“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孩子自己。

父母为孩子选择的图书不论多么优秀,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不进去,还是没用的。

更何况,所谓父母为孩子挑选图书,如今已经沦为根据销量排名和网站评论买书的“跟风”,未必就真的适合孩子。

3

培养专注的阅读习惯最重要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重要的不是读什么,而是培养一种以书为伴的良好习惯,而这种习惯只能通过从头到尾读完一本,再读一本的循环不断的过程才能培养出来。

阅读是需要耐心的,如果书中的故事抓不住孩子的心,以小孩子的专注程度,很快就会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了。

所以,我们的目标其实是通过阅读培养专注和耐心,这两种品质的价值远远超过某本书所传递的知识。

实际上,决定孩子未来人生和事业成就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专注和耐心。

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就不必再纠结于孩子读什么书,而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和耐心。

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书,他才有可能认真地耐心地读完。

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所带来的成就感也会使孩子更加自信,不会因书太厚而产生畏惧感。

4

“量”比“质”重要

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有时候“量”比“质”重要,只有量上去了,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所谓阅读能力,本质就是记忆与理解。

如同健身时必须通过反复提举重物才能促使肌肉生长,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刺激大脑掌握阅读技能,更有效率地处理信息的输入输出。

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大量阅读是极其重要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会因此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大量阅读,而不必过于计较读什么。

越是年幼的孩子对阅读材料的趣味性要求越高,此时如果家长一味强调要读好书,读名著,反而容易使孩子以为读书就是这么没意思,难以真正建立阅读习惯。

反之,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自己随便选,只要去的次数足够多,孩子最终将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读书的劲头就会大大增强。

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在给孩子的第一本书上涂蜂蜜,让孩子从小就认为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目的正在于此。

读书,还是要任性一点儿的。


5

小学的重点不在成绩,而在阅读

常有家长问:我家孩子小学成绩挺好的,常常考100分,为什么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初三,突然就被落下了?其实,小学成绩是具有一定“欺骗性”的,而初中成绩不好,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在小学时,家长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孩子的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黄金期,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看似复杂的学习能力,却可以通过另一种能力的培养去习得,这种能力就是“阅读能力”

总的来说,阅读能力,需要两种条件才能发展起来:

第一是持续性和连贯性,即阅读习惯的培养:要每天固定有阅读时间,而不可以喜欢就读读,不喜欢就不读了,这样不会有好习惯的养成;

第二是阅读量的累计,没有量的累积,就没有质的提升。

看看阅读有多重要!

要知道,不论男孩女孩,不论穷养富养,对孩子的书架,请一定舍得投资。

6

小学欠下的阅读账,早晚会暴露

一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如同种子,需要条件才可以发芽生长。

这个条件就是海量阅读和动手动脑的游戏方式。

如果一个孩子从没有读过一本好书,甚至从没读过一本超过10万字的书,而是把大量时间都投入到学校课本和大量作业里去了,那么这个孩子的天赋聪明就被饿死了。

只有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图书,广泛涉猎百科常识书籍,智慧才能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能力。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很看重孩子的成绩,不舍得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和玩,认为是浪费时间。

可是,当孩子如同小苗一般营养不良而缺乏成长力量,到了中学阶段前进乏力时,家长只会抱怨孩子如何如何,却不知道正是自己一手造成了孩子的“短命高分”“智慧营养不良”

因此,小学阶段一定要让孩子从容一些,不要一味追求分数的高低,而应该把目标放在孩子的基础发展和能力培养上,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事半功倍,让孩子受益终生。

清华附小推荐

本书单为清华附小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推荐给小学1~6年级孩子们的好书:

清华附小推荐的1—2年级读书清单

必读

1.《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

2.《逃家小兔》(绘本)

3.《我爸爸》(绘本)

4.《红鞋子》(汤素兰)

5.《爷爷一定有办法》(绘本)

6.《安徒生童话选》(拼音版或绘本)

7.《格林童话选》(拼音版或绘本)

8.《我的爸爸叫焦尼》(绘本)

选读

1.《哪吒传奇故事》【中文绘本】

2.《王一梅童话系列》(王一梅)

3.《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汤素兰等)

4.《晚上的浩浩荡荡童话》(梅子涵)

5.《可爱的鼠小弟》(中江嘉美、上野纪子)

6.《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宫西达也)

7.《丁丁历险记》(埃尔热)【英文原版漫画】

8.《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罗尔德达尔)【英文原版童书】

9.《胡萝卜种子》(路斯·克劳斯)

10.《小精灵的秋天》(冰波等)

11.《小猪唏哩呼噜》(孙幼军)

12.《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周锐)

13.《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埃格钠)

14.《兔子坡》(罗伯特·罗素)【英文原版童书】

15.《稻草人》(叶圣陶)

清华附小推荐的3—4年级读书清单

必读

1.《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中文绘本)

2.几米作品《月亮不见了》(中文绘本)

3.《夏洛的网》(怀特)【英文原版童书】

4.《时代广场的蟋蟀》(乔治·塞尔登)(中文绘本)

5.《长袜子皮皮》(林格伦)

6.《爱的教育》(亚米契斯)

7.《犟龟》(米切尔·恩德)(中文绘本)

8.《怪老头》(孙幼军)

9.《窗边的小豆豆》

10.《我爱吕西安》

选读

1.《笨狼的故事》(1\2\3)(汤素兰)

2.《足球大侠》(张之路)

3.《狐狸小学的插班生》(北董)

4.《小巴掌童话》(张秋生)

5.《蓝鲸的眼睛》(冰波)

6.《女巫》(罗尔德达尔)

7.《魔法师的帽子》(托芙·杨松)

8.《帅狗杜明尼克》(威廉·史代格)

9.《文身狗》(保罗·马尔)

10.《大盗贼》(普鲁士勒)

11.《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罗尔德达尔)【英文原版童书】

12.《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杨鹏)

13.《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西顿)

14.《嘭嘭嘭》(童喜喜)

15.《大林和小林》(张天翼)

16.《狐狸列那的故事》(浙江少儿出版社)

17.《美丽的巴拿马》(米切尔·恩德)

18.《中国童话》(黄蓓佳)

19.《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英文读本)

20.《明朝那些事儿》

清华附小推荐的5—6年级读书清单

必读

1.《失落的一角》(绘本)

2.《草房子》(曹宇轩)

3.《小王子》(圣·德克旭贝里)【英文原版童书】

4.《哈里波特系列》【英文读本】

5.《秘密花园》(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英文原版童书】

6.《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选读

1.《风与树的歌》(安房直子)

2.《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米切尔·恩德)

3.《我能跳过水洼》(艾伦·马歇尔)

4.《逃逃》(秦文君)

5.《桥下一家人》(纳塔丽)

6.《小河男孩》(蒂姆·鲍勒)

7.《奥兹仙境》(弗兰克·鲍姆)

8.《一只狗和他的城市》(常新港)

9.《女生日记》(杨红樱)

10.《乌丢丢的奇遇》(金波)

11.《昆虫记》(法布尔)

12.《城南旧事》(林海音)

13.《女生贾梅》《男生贾里》(秦文君)

14.《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米切尔·恩德)

15.《幻城》(郭敬明)

16.《窗边的小豆豆》《小时候就在想的事》(黑柳彻子)

17.《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18.《三重门》(韩寒)

19.《青铜葵花》(曹文轩)

20.《女儿的故事》(梅子涵)

21.《第三军团》(张之路)

22.《寄小读者》(冰心)

-en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