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语文教材对课外阅读提出明确要求,中学生阅读量太少
(2019-06-05 10:06:31)随着高考改革的进行,语文教材和教学改革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提高了。
新版语文教材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大量增加了古诗文内容,小学阶段有128篇古诗词,增加了近90%,初中阶段语文古诗词内容增加50%左右,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背诵72篇古诗词,增加了20%,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伤不起。
那么教育专家,家长,学生和老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认为,不用单独把国学当教材,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吸纳进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改革提倡1+X的教学方式,即一篇精读课文加若干篇课外阅读文章,改变学生不读书和少读书的现状,鼓励学生积极扩展课外阅读,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存在滥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现象。很多语文老师也经常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气氛。
低年级学生由于想象力有限,可以用多媒体让他们感知事物,图片,视频和音乐等让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高年级学生则应该尽量少用多媒体,给他们提供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感受文字和意境之美,比如传统的朗读能力和书写能力对语文素养还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多媒体不能替代的。
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为了考个好大学很不容易,睡眠不足,视力下降现象比较普遍。
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不能落后,作业多,没有什么时间去扩展课外阅读。
有家长说,同事的孩子今年小学二年级,晚饭后总不见他下楼来玩,我觉得很纳闷,小孩子毕竟还是比较喜欢玩的。
后来同事告诉我,孩子每天做作业就要三个小时,做完作业就该休息了,根本没有时间玩,更别说课外阅读了!
提高语文素养需要大量阅读没错,就是学生作业太多,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按72篇古诗词算的话,高中三年,每年平均要背诵24篇古诗词,每个学期12篇。
这个阅读量应该难度不大,教育专家在制定课程表准时也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高中生表示,他每天早上六点到教室早自习,晚上十点半晚自习下课,周末只休息一天,但要做十套卷子,真的忙到没时间做课外阅读。
有人认为,面对繁重的古诗文学习任务,学生可能会产生厌学心理,对语文课外阅读有恐惧感,变得不愿意多读书。
如果孩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一些优秀书籍,高中阶段的语文素养自然也不会太差。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中小学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太多,挤占了很多孩子的课余阅读时间,高中学习课程更多,学习压力也更大,很难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和质量。
那么农村的孩子面对语文教学大量课外阅读要求,他们是否能够做到呢?很多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多,他们是否有条件去大量阅读名著等课外书籍呢?
现在很多年轻家长外出打工,孩子的物质条件并不差,但是学习自觉性和学习习惯比较差,没有人督促和指导。读书是一件私人化的行为,主要看个人兴趣。
现在很多中小学经常给学生规定或推荐阅读书目,还给学生布置读书笔记作业,把兴趣变成了任务,把私人化的自由阅读变成了无差别的统一读书。
这个现象让很多学生因此反感课外阅读,应该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强制执行。
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比较关心中考和高考,为了应对升学考试而读书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出于兴趣爱好的自由阅读可以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现在很多中小学生大多数时间被教科书,辅导书占用了,另外孩子自律能力比较差,容易沉迷手机和网络。
家长自身也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在做作业,父母在旁边玩手机游戏,看电视,上网等,导致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学生课外阅读多,知识面广,语文综合素养就会提高,那么考试对他们来说也不难。
高考改革方案提出要减少单纯知识记忆性考核,增加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我们在实际学习当中不能过于注重大量阅读,大量背诵和记忆,要提高阅读质量,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生应该多注意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主动读书,善于思考,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在各类考试中考得更好。读书不应该单纯为了考试,而是一种精神追求。
读书可以丰富灵魂,让人的心灵更加充实快乐!语文教学最高境界是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新的知识。
阅读是终身的事,不能期望孩子在中学阶段就把所有的好书都读完。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量应该要适当,毕竟学校不只有语文一个学科,学生的社会阅历也不够,有些书看不懂。
真正比较适合大量阅读的阶段应该是大学时期和工作后,自由时间比较多,那时候社会阅历足够丰富,学习更有目的性,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你是怎么看待新版语文教材对学生课外阅读要求提高,增加古诗词内容这个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