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名著直通车·《朝花夕拾》(二)【转】
(2016-09-22 13:14:27)分类: 初中名著阅读题汇编 |
《琐记》
主要人物:衍太太
评价:①怂恿吃冰可见其丑态。
《藤野先生》
文中写了七个典型事例:
1、修改“我”的讲义,表现先生对学生关心,认真负责。2、订正“我”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循循善诱。3、关心“我”的解剖实习,表现他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表现他严谨求实精神,对骨学的浓厚兴趣。
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范爱农》
小学生糊口。革命的前一年再次遇到鲁迅,两人熟识了,范爱农解释了为何当年与鲁迅作对,鲁迅表示歉意,两人冰释前嫌成为好友。
主要人物:范爱农
典型情节:带绣花鞋、让座
评价:封建思想浓厚
人物形象
人物 |
性格特征 |
情节勾连 |
长妈妈 |
爱唠叨,爱管闲事 |
“常喜欢切切察察” 有许多“规矩”和“道理”,特别是过年,从压岁钱到祝福语再到吃福橘等 |
质朴善良,关心儿童 |
为鲁迅买《山海经》。 |
|
渴望得到幸福 |
从她让鲁迅对她说吉祥的话如“恭喜”等看出。 |
|
藤野先生 |
生活简朴,,待人诚恳,热情 |
1、衣着;2、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
治学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 |
1、修改“我”的讲义;2、订正“我”的解剖图 |
|
没有民族偏见 |
1、“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2、匿名信事件 |
|
寿镜吾 |
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思想却也开明,对爱玩的孩子们并不严加斥责 |
他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 |
范爱农 |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妥协、懦弱) |
1、关吏检查范爱农等人的行李时翻出给师母带的的绣花的弓鞋 2、范爱农等人在火车上互相让座 3、1907年日本留学生们接到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的消息,举行同乡会时他反对鲁迅等人主张发电回国的想法 |
父亲 |
严厉、慈爱 |
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
衍太太 |
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 |
她背后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譬如,她怂恿孩子们冬天里去吃水缸里结的冰,还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得多。”;她还鼓励孩子们比赛“打旋子”,还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当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来时,马上就会变换口吻说道,“你看,不是跌倒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们不要旋,不要旋……”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 |
作品主题
1.《朝花夕拾》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2. 作品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
情节勾连 |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
回忆往事时,不时插入 “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
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
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
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
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
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
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名著勾连
情节
艺术特色
名著勾连 |
勾连点 |
勾连分析 |
人物 |
鲁迅父亲与鲁滨逊父亲 |
都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踏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鲁迅的父亲要求孩子背《鉴略》,把鲁迅送进三味书屋学习都是想让他学好知识,而鲁滨迅的父亲则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律师,过安定的生活 |
藤野先生和寿镜吾 |
同:两者都对教学治学严谨、质朴、博学。 异:藤野先生待人诚恳、热情、细致,没有民族偏见,热爱科学;而寿镜吾先生则是典型的中国旧知识学者,有点古板,但读书入神的样子很是可爱 |
|
藤野先生与沙莉文 |
两者都治学严谨、质朴,藤野先生博学,而沙莉文老师因材施教,注重教学方法,对自己的学生很有耐心。 |
|
三味书屋与汤姆逃学 |
两人都对校园生活不满,都想逃离学校的生活。但鲁迅只是在课堂上折锡纸,去后花园玩耍,而汤姆则逃学,甚至离家出走 |
|
《朝花夕拾》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①两者都回忆自己过去的生活,都善于把记叙、描写、抒情融合为一体 ②体裁不同,《朝花夕拾》是散文,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传记,《朝花夕拾》在回忆往事时,常插入一些“杂文笔法”,显示鲁迅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运用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和情真意切的语言描绘自己的人生成长轨迹。 |
经典感言
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鲁迅先生了。这本书当年出版时拟订的名字是《旧事重提》,想来是鲁迅先生嫌题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书中,当然也有鲁迅先生一贯的讽刺辛辣,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让我想起在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中,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这种国人,希望祖国强大而不去努力,只是无助地祈祷,让人不免怜悯他。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作者在此则
中更着力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事实上,鲁迅先生留日学医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是和我不两立的人”!呜呼,封建礼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
《二十四孝图》和《风筝》(《呐喊》鲁迅)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子,但丝毫不改其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犹触目惊心,一面庆幸自己出生在祖国富强的年代,一面又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呢?在《朝花夕拾》中,我惊见自己的影子,那么单薄、那么坚定的影子!
鲁迅先生,中国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