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分层设计 随笔
(2018-03-13 12:39:14)| 分类: 市级小课题 |
由于学生小学英语基础的差异,学生的接受能力强弱等原因,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学的差、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慢慢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不听课,睡觉,而且拖拉、应付、抄袭英语作业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觉得传统的英语作业无法使他们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究其原因,大部分英语作业多为机械式抄写,内容重复、形式呆板,无梯度可言,无法实现英语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结果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种忽略学生差异性的作业,容易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出现。为避免此类情况出现,找出以下方法:
一、 对学生的分层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语言基础,接受能力把学生分成 A(拓展组)、B(提高组)、C(基础组)三个组,这三组的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在一段固定时间内如月考、中期、期末考试后,根据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或降低进行动态的调整。
二、作业布置的分层
在教学中我根据各组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作业,拓展作业。基本作业是本课时最基本知识点,A组同学可以不做,提高作业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点的拓展,所以C组同学可以做或不做,提高作业主要是设计一些难度较大,能够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作业,A组学生必须做,其他组自由选择。
三、评价的分层
采用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评价学生,对差生判分适当放松,对优生判分适当从严。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中差生可放松,对优等生可紧些。在上课时,A、B、C类同学回答问题时得分也不一样,让每一类同学都得到该有的发展。
通过前一阶段的实践,分层设计的实验已经初见成效:
首先,改变了原来“一刀切”的现象,使优生能够“吃得饱”,差生能够“吃得了”。极大的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在这样的氛围下,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了。其次,我深刻体会了作业设计的重要性,能紧紧围绕“有效”布置与批改作业,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升。再次,一步步地研究有效的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理论,搞研究,勤总结,成了教师的自觉行动。
四、存在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
1、学生写作业的态度不稳定,如果当天作业少或者学习情绪较高的时候,作业质量可以保证,但是周末或者太忙得时候作业质量很差,所以没办法落实所有的知识。
2、作业纠错不够及时,也不够认真。作业发下去以后,部分同学对老师的批改置之不理,就算改了也是敷衍,没有很认真地考虑自己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答案的合理性。家庭作业更是严重,所以下次碰到同样的问题还是照错。
解决思路:
1、课堂上挤出一些时间给学生写作业的时间,特别是写作和习题,督促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去完成作业。或者场合常和家长联系,让家长在家多关注孩子写作业的状态,多督促。
2、每节课前抽出几分钟同意改错,并让学生踊跃提问自己不会改的错,老师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给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加深对正确知识的印象。
总之,对于分层,学生获得了不同的成功,也获得了同学的尊重,同时也从老师,家长那里获得了更多的自信。同样作为老师,使我们真正的与学生交流,能够走进学生的心里,和学生真正成为亲密朋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