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扶老人反被告?法律为善行撑腰!

(2025-06-18 09:44:12)
标签:

财经

湛江律师

时评

分类: 法律

一则发生在上海地铁站的暖心故事,最终却走向了法庭:柴先生挺身扶起摔倒的古女士,自己却意外骨折。然而,当柴先生寻求确认这份善意时,古女士却矢口否认。心寒之下,柴先生一纸诉状将古女士告上法庭。这场因善举引发的诉讼,其核心焦点正是——当“见义勇为”遭遇“拒不承认”,法律如何界定责任,又为善意提供怎样的保障?

一、 法律如何保护“扶”的善意?

《民法典》第183条:为善行者“兜底”
法律明确: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损的,侵权人担责,受益人可以适当补偿。若侵权人逃逸或无力赔偿,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这意味着,即便古女士并非故意侵权(如自己摔倒),作为直接受益人,她依然对柴先生的损害负有法定补偿责任。法律在此为善意划定了坚实的后盾。

《民法典》第121条:无因管理的守护
柴先生主动救助古女士,这在法律上构成“无因管理”——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却为他人利益管理事务。管理人因此受到的损失,有权要求受益人偿还。柴先生的医疗费、误工费等合理支出,正是法律明确支持追偿的部分。

《民法典》第184条:紧急救助的“免责金牌”
法律特别强调: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此条款彻底消除了“扶不扶”的最大顾虑——即便救助过程中不慎造成对方损伤(非故意或重大过失),法律也给予救助人豁免权。

二、法庭如何拨开“拒不承认”的迷雾?

本案的关键挑战在于古女士对救助事实的否认。法院的判决清晰地展示了证据的力量:

监控录像定乾坤: 地铁站内的监控录像成为无可辩驳的核心证据,清晰记录了古女士摔倒、柴先生施救及随后受伤的全过程,直接证明了救助行为的客观存在和因果关联。

证人证言作支撑:若有现场目击者的证词,将进一步加固事实链条,让“拒不承认”在证据面前失去立足之地。

法院的公正裁量:综合所有证据,法院最终依据查明的事实而非一方当事人的口头否认作出判决,要求古女士承担柴先生的医疗费、误工费等合理损失。这充分体现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

 

三、 见义勇为,如何智慧地守护善意?

柴先生的经历提醒我们,践行善意也需保有法律智慧我们进行见义勇为时需要尽可能保留现场照片、视频(如请旁人拍摄),记录目击者联系方式,及时调取公共场所监控。这些是证明事实最有力的武器。情况紧急或对方伤情较重时,第一时间联系地铁工作人员、拨打120110。官方记录是重要的辅助证据。许多省市设有见义勇为基金会,提供表彰和保障。遭遇类似困境时,可向当地综治办、公安机关或基金会咨询求助。

结语:法律为善行筑堤,人心向善永不息

柴先生的诉讼,最终赢得了法律的支持。这起案件不仅为蒙受委屈的救助者找回了公正,更向社会传递了明确信号:法律是善意最可靠的守护者,“拒不承认”无法抹煞事实,更无法逃脱法律对善举的保护与对责任的认定法院的判决,如一道坚实的堤坝,阻断了“扶不扶”的疑虑洪流。它让我们相信,每一次善意的伸手,都有法律的力量在背后支撑。愿柴先生的勇气与法律的公正,能驱散人们心中的最后一丝阴霾,让每一次温暖的援手,都充满力量与安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