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案例分析与评述】创新阡陌共享社区——松山湖南部滨湖地区城市设计

分类: 规划案例分析与评述 |
【核心思想】
规划运用了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延伸,形成环形放射状的规划布局形式,文章通过对松山湖现状的差异化研究,确定了“以研发为主要功能的核心圈+以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共享圈+以智造为主要功能的拓展圈”的圈层式结构,类似于大伦敦规划的城市设计格局,这种布局方式相对于共享的大学城、生态的大学城也有指导意义。
【规划评论】
1、优点
文章充分利用现状的各种资源,采用融合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园区、景区、社区进行融合,统一协调,统一布局,同时借助建构步行、骑行、公交、车行四种出行尺度的交通布局形式,将人的感知与城市、建筑产生共鸣,塑造以人的情感为核心的城市设计。
图纸的表达及色彩的运用,非常新颖,值得借鉴学习。
2、缺点
城市设计具体的风貌效果、城市色彩的表达,城市街道尺度与人感知的关系设计提及较少,应增加更加直观的城市设计布局。
【规划借鉴】
1889年维也纳的城市规划师西谛出版的《遵循艺术的原则建设城市》提出了必须以确定的艺术方式形成对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的协调,这对于规划设计城市重点地段的广场、建筑、道路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文章在考虑地理环境影响的条件下,城市的空间布局设计也应考虑艺术原则;同时本篇文章的一些设计手法及规划理念对于大学城的规划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正文内容】
1、规划研究背景
松山湖高新区成立于东莞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凭借其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珠三角区域最具认同感的4A级景区;同时,在园区建设和创新集聚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华为、中集、大疆等创新领军企业,以及中子源科学大装置相继落户于此,这里已成为创新园区发展的典范。
2、规划思路
顺应城市发展的“进化观”,因势利导,实现从“园区、景区”分离到“园区+景区+社区”融合的进化。通过对标案例寻找差距、挖掘现状研判需求,制定园区社区化、城区国际化、创新多元化三大进化方向,实现步行友好、生态宜居,设施便利、活力聚集,国际品质、多元包容,活力创新、对接全球的总体构想。
通过对松山湖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的差异化研究,以环湖统筹作为切入点,确定了南部滨湖地区未来的定位为国际交流窗口,新知识、新产品诞生地;职能包括基础研究、总部研发、国际交流、企业孵化等。以园镇融合作为落脚点,确定了“以研发为主要功能的核心圈+以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共享圈+以智造为主要功能的拓展圈”的圈层式结构。
//13355794.s21i.faiusr.com/4/ABUIABAEGAAg8LjN3wUo-pfqygMwxAQ44gI.png
核心内容图
//13355794.s21i.faiusr.com/4/ABUIABAEGAAg8LjN3wUo-Yyd3AYwuwQ4kgM.png
总平面图
3、阡陌城市:回归人性尺度的慢行城市
3.1
所谓BMW综合体,是集成公交/骑行(BUS/BIKE)、地铁(METRO)、步行(WALK)多种出行方式,以及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公共开放空间于一体的社区公共交通枢纽和慢行活力中心。在这里,我们通过建构步行、骑行、公交、车行四种出行尺度,城际铁路、地铁、有轨电车、公交、电瓶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集中接驳,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直接串联社区慢行网络,公共生活以BMW综合体为核心展开。
//13355794.s21i.faiusr.com/4/ABUIABAEGAAg8LjN3wUo25bi8QIwpgQ4jQM.png
BMW综合体引领的社区空间组织图
3.2营造差异化的城市体验
以BMW综合体为核心构建的6个相对独立的慢行社区,产业特色或空间特质各不相同。通过公共活力提升、“三生”空间有效衔接、公共场所打造,强化各社区主题,完善各社区功能,提升各社区活力。
//13355794.s21i.faiusr.com/4/ABUIABAEGAAg8LjN3wUo8ff98Qcw7gQ4zAQ.png
以BMW综合体为核心构建的慢行社区图
4、织补活化:全景塑造品质与特色城区
针对松山湖南部地区“尺度失衡”、“空间有限”、“园镇割裂”、“品质欠缺”等现状突出问题,我们从滨水空间、生活轴心、城市道路、消极空间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4.1滨水空间活化
山水绿网提供更加多彩的水岸生活,自然生态、滨水休闲、商业亲水三类岸线在满足生态保育基本要求前提下,也极大提升了片区活力。
4.2城市生活轴塑造
提出完全街道(COMPLETE STREET)理念,并以环湖路生活化改造为试点,鼓励绿色出行与街道空间内的社会交往,创造多元交融的城市体验。
//13355794.s21i.faiusr.com/4/ABUIABAEGAAg8LjN3wUomqOroAYwnAQ4sAI.png
城市生活轴与国际会客厅
4.3安全且慢行优先的交叉口导则设计
将过宽的道路收窄,把空间从机动车使用者手中返还给慢行人群。以交叉口改造为例,充分体现安全、慢行优先原则,并通过设计导则落实四种出行尺度的设计理念。
//13355794.s21i.faiusr.com/4/ABUIABAEGAAg8bjN3wUo0O_zgwcwwAQ4-QE.png
典型交叉口改造设计
4.4消极空间改造
对城中村内的宅间闲置空间进行改造提升,创建口袋公园和小型广场,让城市生活充满活力。
5、永续创新: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圈
规划坚持以华为、中集等企业为代表的集成创新与以中子源科学大装置为代表的原始创新并重,双轮驱动,持续提升松山湖的创新实力与创新活力。
5.1产业生态
依托现状基础研究相关产业、智能终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水处理产业的集群特征分析,点穴式构建国家实验室、虚拟大学园等7个产业服务平台,完善地区产业生态,提供更加自由、混合、无界的创新空间,让创新扎根于土壤,让创新无处不在。
//13355794.s21i.faiusr.com/4/ABUIABAEGAAg8bjN3wUooMalkgMwvgQ4kAM.png
产业生态构建
5.2城市生态
为落实创新空间,并确保持续的人才、产业吸引力,规划通过扩大增量、有机更新挖掘存量、以及加强公交联系,实现在更大尺度下的产城融合。与此同时,基于“园区社区化”、“城区国际化”理念,提供完善的基本配套与优质的特色配套,构建品质城区。
//13355794.s21i.faiusr.com/4/ABUIABAEGAAg8bjN3wUo7Pbk7AEwvAQ4uwM.png
//13355794.s21i.faiusr.com/4/ABUIABAEGAAg8bjN3wUo6Jb8zAQwtQQ4_gI.png
城市生态构建
6、以重点项目为抓手,触发地区的整体发展
包容创新的湖畔智谷:以BMW综合体为核心,统筹设计环湖路两侧东阳光片区与松木山村,创建功能多元、慢行优先的产城融合综合社区典范。
边界融合的美景水街:研发、商业、居住、设施等多类功能依托现状水系串联形成3公里复合休闲活力带,为镇区居民与园区研发人员提供交流共享平台,是边界缝合、园镇融合的共生空间。
集约复合的国际会客厅:打造集中换乘、功能复合的立体步行街区,集体验式商业、文化设施与山、水、公园于一体,这里将成为松山湖南部的门户和地标。
活力互动的第二湖岸:在水源保护线外,通过对犀牛陂水的生态景观微设计,增强亲水性与参与性,使其成为科研人员日常活动交流、激发创意的重要场所,并为居民、游人提供更丰富的活动体验。
企业定制的完全社区:基于华为人才公寓的建设诉求,以金多港BMW综合体为核心,联合周边用地整体开发,通过分层、连续的步行系统构建,小尺度的景观设计,街道界面功能引导,交叉口优化设计等手段探索完全社区的创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