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探析—以广州南站为例

分类: 规划案例分析与评述 |
【核心思想】
随着大型高速铁路枢纽在我国大城市快速发展和形成,相关的规划和设计问题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由于目前国内缺乏该类交通枢纽规划的实践经验及科学有效的规范指导,广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明确了枢纽的功能定位,详细研讨了综合交通枢纽由传统的平面布局向立体化布局转变,以及实现各类交通设施的“零换乘”和“无缝衔接”的规划设计思路,可为国内其他大型客运高铁枢纽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规划评论】
广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方案有以下经验可供参考与借鉴:
1、明确枢纽的功能定位,制定详细的地区规划,指导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与实施,促进地区发展。
2、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具有换乘量大、换乘方式多的特点,客流集散应结合客流预测充分考虑轨道交通引入枢纽的条件。
3、综合交通枢纽应从传统的平面布局向立体化布局转变,实现各类交通设施的“零换乘”和“无缝衔接”,为乘客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可以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正文内容】
1、枢纽总体布局及客流预测
(1)枢纽地理位置
广州南站选址于番禺区。基地地处广佛都市圈地理中心,北距广州珠江新城18km,西距佛山禅城区18km,距离南沙新区45km,距离白云机场45km,联系着珠三角东、西两翼都市经济核心密集区。都市圈的各重要节点均处在广州南站的45分钟出行圈内。
(2)枢纽规模
广州南站是广州市“三主一辅”铁路枢纽中的主要客运站,设有15座站台、28条到发线。该站占地25.8hm2,南北长约500m,东西宽约450m,总建筑面积约为56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铁路客运枢纽之一。
http://s1/mw690/006m3K2Pzy77b6aZ1hS90&690
(3)枢纽总体布局
广州南站枢纽北接武广客运专线、西接贵广高铁、南广高铁、广佛城际西环铁路,南接广深港客运专线、广珠城际铁路,东接广莞惠城际铁路、广佛城际东环铁路,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均设置在地面。接入枢纽的轨道交通线路有广州地铁2号线、7号线、18号线、20号线及佛山轨道交通2号线,轨道均设置在地下。枢纽地区被高铁车站及线路分隔成东西两个交通广场。
2、规划理念
(1)建设功能整合的多层次立体化枢纽空间。将轨道交通车站及各种交通设施与枢纽站(建筑主体)一体化布置,采用立体化布局,以垂直换乘为主。
(2)建设以轨道交通集散为主的交通系统。建设枢纽站快速的集疏运系统,鼓励采用轨道交通,解决枢纽核心区车辆及行人的快速集散要求。
(3)营造人性化的交通集散环境。深入落实“零换乘”“无缝衔接”等规划理念,尽可能为乘客出行提供方便。
(4)实行交通设施立体布局,集约利用土地。灵活设置停车场等静态停车设施,采用立体布局模式使土地利用集约化。
3、枢纽规划方案探析
(1)轨道交通线路
广州南站地区共规划有5条高速铁路、3条城际轨道和5条城市轨道。轨道线网基本呈放射状,较好地覆盖了珠三角大部分城市和地区。
(2)衔接设施布局
规划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即出租汽车停车等功能在站房内部解决,为避免人流过于集中,公交总站、长途汽车站分别布置在东、西两个广场。
http://s10/mw690/006m3K2Pzy77b6cGdst09&690
(3)枢纽立体布局
广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本体分为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地上部分采用高架候车室与地面站厅相结合的布局方式。
http://s9/mw690/006m3K2Pzy77b6e0ovm58&690
(1)地上三层:高架层,车站的客运专线高架候车进站层,在西侧设置高架平台。(2)地上二层:由铁路轨道、铁路站台、贵宾候车室、口岸进站厅、东、西两侧进站厅、东侧的高架落客平台组成。该层联系高架层和地面层,在东侧设置高架平台。(3)地面层:有公交总站、开阔的广场、主要集散通道与换乘通道。(4)负一层:包括2、7号线站厅,长途汽车站。(5)负二层:包括2、7号线站台层、广佛城际铁路站厅层、18号线、20号线和佛山2号线站厅层,东广场设置大型换乘空间,衔接轨道20号线、广佛城际铁路环线与长途汽车站。(6)负三层:包括18号线和20号线设备层、佛山2号线设备层、广佛城际铁路环线站台层。(7)负四层:包括18号线和20号线站台层、佛山2号线站台层。
(4)路网模式选择
路网模式采用放射型路网结构,打通区域快速通道,提升广州南站区域带动力。
(5)区域快速路网规划
广州南站与周边大区域的交通衔接主要通过周边四条高、快速路完成。四条高、快速路之间全部设置全互通立交。广州南站枢纽与四条高快速公路的距离均在4km之内,可实现枢纽车流10分钟接驳高快速公路的目标。
(6)地下空间交通系统规划
在地下负一层构造“一轴、五片区、六节点、七延伸”的地下空间交通系统,联系车站出入口、地铁出入口、长途汽车站、公交站场、地面广场和周边物业。
“一轴”:由地铁2、7号线站厅层延伸与扩展而形成一条东西向贯穿南站东西广场的轴。
“五片区”:由于石山大道南、广州南站站房、下沉道路三坊路及石兴大道南将广州南站中轴广场地下空间的分隔,形成五个片区。
“六节点”:设置6个交通集散空间,分别位于西广场、东广场、石兴大道南和三坊路之间及三坊路与石洲中路之间,每个交通集散空间建议面积不小于1200m2,须结合二层步行平台设置,并连通地下步行主通道和出入口。
“七延伸”:结合东西向的轴,22构建七条南北向的交通通道。
[1]http://wenku.baidu.com/view/d62762e931126edb6e1a10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