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九年的记忆》
1961年9月4日(一),一个晴朗的秋日。
我--一名7岁半的男童,背着书包走进了天津市的河西区十八街小学,开始了为期7年的小学生涯。
需要说明的是,我入学的小学是6年制,因为文化大革命,延期“毕业”,于1968年10月份才统一分配到下瓦房中学(在河西区东楼桥旁的原天津师范学校校址)。 虽然在小学待了7年,名义是小学毕业,实际只上了不到5年的课,因此不能算是小本,只能是小专。
悠悠近半个世纪,当年的一些记忆时而浮在眼前:
----名校与校舍。十八街小学坐落在南楼附近、与天津市四十二中学在一个校区内,是当时少有的新的三层楼房校舍,虽与现在的学校比较不值一提,但在当时相当让人羡慕的。
十八街小学是1958年全国红旗小学,当时还有一首歌:“十八街小学红旗飘(红旗飘--),教改旗帜举得高(举得高--)---(由于小专水平的原因,曲谱提供不了,惭愧)。师生唱歌时脸上均充满骄傲的神情。
校长名叫徐琪,是个非常漂亮的女士,经常穿一件蓝色的旗袍,文静优雅,当时也就35岁左右,全校的师生都很尊重她。还有一个男的副校长,叫张玉祥,1.9米左右的身高,稳重、儒雅,略带威严。
------我的班主任。我入学时的班主任名叫李思荣,好像是个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女老师,当时大约20岁,一般的身高,瓜子脸,肤色很白。后来曾骑着一辆当时稀少的28弯梁女式自行车。是她经过两年的辛勤付出,把我们一群不懂事的孩子,规矩成小学生,交给了我们的3-4年级的班主任--樊本仪老师。两年以后,她克服哺育孩子的困难,辛苦胜任,把逐步长大的我们交给了小学最后一位班主任:田玉华老师。其中张学之老师还曾经给我们代课一段时间。
------我的班集体。进校后,编在1年8班,男女同学共54名,都住在学校附近。我们所在的东楼于家胡同一共有9名同班同学,男同学有:吕凤春、翟金琪、刘基利、郝连华和我;女同学有:李惠英、郭淑珍、沈淑华、王志生。玉川居大街北侧胡同里的同学居多。在众多同学里,只有王宪是一同从小学到中学、一同中学毕业分配到同个一企业、同一个车间、同一个班组,同在一个企业工作38年后又相继退休的。茫茫人海,缘分所在。
------开学第一天。新入学的学生们,几乎都是结伴去学校的,也有少数的新生由同在一个学校上学的哥哥姐姐顺便送去,由父母送孩子上学的几乎是凤毛麟角。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在学校的楼门口迎接着开学的我们和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特别是一年级的班主任们,更是忙的跑前跑后,既要招呼着自己班的学生,把他们领进教室,又要哄劝离家第一次到学校的情绪不稳的新生们。老师们极其负责、脸汗津津的形象,至今历历在目。
进入教室坐在椅子上,稀奇感受油然而生:环境是陌生的、老师是陌生的、大多数同学们是陌生的、学习什么是陌生的----总之,一切都是陌生的!
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李老师和我们的第一次接触:她和颜悦色而又自信的走进教室;她软声细语的招呼我们坐到各自的座位;她亲切和蔼的一一点名;她嘱咐我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她告诉我们上下学途中要排路队结伴而行和格外小心;她要求我们从今以后更要尊重师长;她殷切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们的初学。开学初期,李老师在大黑板上有挂了一块裹着绿色平绒的小黑板,她将我们要学的内容用黄或白纸剪裁成图形,将其粘贴在平绒上给我们展示,教我们认知。当时初学的内容有:苹果、鸭梨、香蕉、白菜、萝卜等水果蔬菜;1、2、3、4、5、6、7、8、9、0的数字;a、o、e、y、u、v、j、q、x等汉语拼音字母;还有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的挂图。初学的东西让我们这些头脑几乎空白、知知甚少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和渴望,渐渐把上学放在了心上。
------艰辛的年代。1961年的秋季,国家还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上学时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用着现在根本见不到的粗糙、色黑纸张印刷的课本和作业本;不能保证人人有份的书包和铅笔盒;老师上课时省使俭用的粉笔;由于难以果腹、营养不良而减少的体育课------这些都使我们永生难忘。
------难忘的幸福童年。虽然上学初期是艰辛的年代,但回想起来还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父母的疼爱、兄弟姐妹及家庭的温暖;老师园丁般忘我赋予我们的辛勤教育;同学之间兄弟姐妹般的情谊;良好的校内外人文环境;人人向往美好、助人为乐的社会氛围,简直就是一幅平安盛世的画卷。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领袖伟人的教导,也是刚上学时老师的希望,时至今日,还是难忘。虽然时过境迁,但应有新的向往。我们要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注入新的内涵,利用社会变化给我们带来的环境和条件,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汲取、了解新的知识和社会元素,做一个新时代的小学生。
回忆过去,是为了珍惜现在,更要憧憬未来;
回忆过去,头脑中难以忘怀尊敬的老师和可爱的同学们------。
2010年9月4日,上小学四十九周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