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捻青卷,倚马话古今 ---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案例分析 以《过秦论》为例
(2016-07-05 12:09:18)分类: 井陉一中 |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现在的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和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我想像的相差甚远。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尤其是学习文言文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无论是我亲身的讲课经历还是听其他老师的课,都会出现学生不配合、不懂得解读分析课文的情况;有时,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课,下面却有学生听着就睡着了……
这些情况,使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否得到发展了?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如今的语文课在古诗词、文言文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达成一种默契呢?高中语文,尤其是古文教学,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呢?这些都是我们如今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在此,我以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课《过秦论》为例,进行文言课文的讲解以及对上述提到的问题进行解决。
案例描述
具体落实到《过秦论》这篇课文时,我将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这篇课文的讲解:
1、
2、
(1)首先,我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们对课文、作者、创作背景及课文内容背景进行了解和掌握,这样就涉及到了他们学过的和自己曾经了解的历史知识。现在的学生们都有一个特点,在一门学科的课上若是涉及的内容他们自己知道,就会使得他们的得到更多自信,从而听课也更加积极。我用到了学生们这样的特点,进行课文的讲解,这会使得课程进行得更为顺利。!(2)其次,在一堂课上,有他们本就懂得的知识还不够,更要传授给他们更多对于他们来说新的东西。在此之前,学生们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这个时候正是讲解新知识的最好时机,于是,我便顺利地进入了课文讲解的环节。在涉及到一些词例如“连衡”、“合纵”等,我就会为他们讲一讲出处以及和这些词语有关的典故,课文中涉及到秦国的几代君主、战国四君子等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也会适当地讲一讲典故,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在翻译环节,我会提问学生进行回答,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发现了走神或是有了困意的学生时,我也会以提问的方式让他们专心听课,再加上讨论和集体朗读的环节,这样使得这一堂语文课不拘泥于古板、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能够很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最后,进行本堂课的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一堂课必须要有总结,这个环节可以由教师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这样可以有效的检查学生们这堂课的学习情况;作业的作用是巩固和预习,但不能强制性的布置作业,如果强制学生们完成作业,就会使得作业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强制会使学生们反感,就容易造成学生们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的情况,那么布置作业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作业要让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在这堂课的最后,我给学生们布置的任务是预习接下来的课文内容,但是我并没有直接说出这句话,而是说前面已经讲过了一些秦国的故事,在下一节课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接下来,秦国经历了哪几代君主?发生了哪些事?一统天下的始皇帝在课文中是何时出场的?可以自行组织语言,编程一个小故事来叙说。这样一来,这个作业就不会很传统、呆板,反而更好地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这样不仅使得这一节课有了一个较好的结尾,更为下一节课做了一定的铺垫。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我认为,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当下流行的一些东西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达到古典与流行的自然融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古文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而朝气蓬勃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井陉一中 卢诗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