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DNA分子的复制》教学反思 付琦

(2016-06-20 17:11:36)
分类: 井陉一中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DNA的复制》这一节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具体内容有:复制的概念、时间、场所、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学好这一课时,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来谈一谈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首先,通过探究活动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是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试验验证——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以求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方法。

第二,导入恰当有效,便于开展课题的复习,也有效地创设了学习情境。联系当前“全国打拐”的热点问题,以及汶川地震中遇难者身份的鉴定问题,顺利导入课题的复习,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便易于接受本节课较为枯燥和抽象的复习,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进行STS教育。

第三,设置学生探究环节,可以渗透到知识生成的环节中,创新思维、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理科教学的最终目标。在知识梳理过程中注重引入当前研究热点,并在问题探究和探讨中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以语言文字为主来说,本节课多媒体较好发挥出它的优势,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很好突出和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DNA复制过程”。

最后,学生的思维活动还不充分,师生讨论、生生辩论的氛围没有形成。 由于时间紧迫,在“亲子鉴定”和“不同物种亲缘关系判定”的问题中,利用了DNA的哪些特点和DNA分子的哪些部分,这一内容没有来得及展开。“DNA指纹技术”等环节的教学中,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分析,有的学生来不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讨论,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学生与学生互相辩论的氛围没有形成,这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

本节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了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本人也作为一个合作者,师生一起兴趣盎然,共同经历科学家的探究历程,比较圆满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井陉一中 付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