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试题

(2023-01-31 20:26:33)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晴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晴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晴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 

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梨,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B. 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
C. 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
D. 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
B. 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C. 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
D. 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另一人的内视角。
B. 选择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叙事还是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相关,也与叙事者希望达到的叙述效果相关。
C. 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
D. 《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 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
【答案】1.    2.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于文无据。文中只说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至于西方语言有没有这一特点及其作用文中并未提及。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于文无据。文章重在论述中国传统叙事作品的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视角的特点和效果,虽然也有和西方定点透视视角的比较,但并没有阐明孰优孰劣。
B.“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错误。由原文: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可知,作者举大闹快活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这一观点。
C.“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错误。根据文中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可知作者举《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小故事是为了论证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笔记小说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于文无据。原文与笔记小说有关的论述在最后一段: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这段论述主要谈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和纪昀的这篇笔记小说的独特之处,没有将其与长篇作品进行比较。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材料二:

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材料三:

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雪晶形态图

(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

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
B. 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
C. 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
D. 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
6. 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答案】4.    5.   
6.意义: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打开了人们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口,这对后人的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开普勒关于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对机制的猜测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方向。启发:兴趣是进行科学研究很重要的条件;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有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度,并善于进行分析和思考;科学研究要敢于大胆假设、推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试题残缺,暂时无法解析此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错,原文是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错,原文是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
B.“因此强加因果。原文是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可见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不是因为他的研究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而是因为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
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与文本不符。原文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
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错,原文是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的有序堆积过程,可见开普勒对机制作出了猜想。
另外,题干中的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与原文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表述不符,或然和必然混淆。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主要观点和倾向及凭借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第一问:
材料一说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表明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打开了人们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口,这对后人的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
材料二说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的有序堆积过程,开普勒关于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对机制的猜测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方向。
第二问:
材料一说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表明兴趣是进行科学研究很重要的条件;
材料二说“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表明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有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度,并善于进行分析和思考;
材料二说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的有序堆积过程,表明科学研究要敢于大胆假设、推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