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广州一模语文答案
(2018-03-27 15:08:57)
标签:
教育文化 |
201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文试题评分补充细则及样例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35分)
(一)本题共3小题,9分
1.【内容理解】(3分)
A(B项,选择几种权威注本细读,不一定就可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C项,“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没有依据。D项,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二者并非缺一不可。)
2.【论证分析】(3分)
C(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研究经常是在对比中进行的。)
3.【分析推断】(3分)
D(知识型阅读只要有疑问、对比或联想三种阅读方式其中之一,便可发展成为研究型阅读。)
(二)本题共3小题,14分
4.【分析鉴赏】(3分)
C(徐师傅并不“纠结”。)
5.【手法鉴赏】(5分)
描写角度:
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多种角度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美。
(或:从虚和实的角度描写,由眼前的水滴声写到山间的竹子,使内容具有意境美。)
句式角度:
运用排比、对偶,句式整齐;在整句中间用散句,句式灵活。语言富有韵律美。
6.【意蕴探究】(6分)
“水在滴”是指捞纸房的水声从未停息,象征元书纸制作工艺的延续;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暗示元书纸制作工艺的日渐式微;“水在滴”反映了徐师傅单调重复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匠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水滴声的变化,体现了徐师傅享受工作和全情投入的状态。
[6分。答对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6分。若有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三)本题共3小题,12分
7.【信息理解】(3分)
D(德国食品安全工作是联邦食品与农业部统一监管的,不是食品安全局。)
8.【概括分析】(3分)
B(A项,对餐饮环节抽检的次数和场所数均不是三个环节中最多的,不是抽检力度最大的环节。C项,生产环节中,生产线的抽检次数最少,但不合格率最高。D项,材料没有媒体关注“促使新的《食品安全法》增添了监管内容、加大了处罚力度”的说法。)
9.【分析综合】(6分)
第一问:总体稳定向好;但仍存在各种风险。
第二问: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是两部门分段管理,德国是单一部门分类管理模式,法国是三部门分段分类管理模式。
[6分。第一问2分,一点1分;第二问4分,“部门”1分,三个国家“分类分段”各1分。意思对即可。]
二、(35分)
(一)本题共4小题,19分
10.【文言断句】(3分)
C(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11.【文化常识】(3分)
A(文中的“扈狩”是路泌跟随唐德宗到梁州避难的委婉说法。)
12.【内容分析】(3分)
D(指出《顺宗实录》错误的是朝廷,不是路隋。)
13.【文言翻译】(10分)
[5分。大意3分,“报聘”“愍恻”各1分。]
(2)史册,是奖励劝勉人的记录,平民百姓的美德和恶行尚且不能捏造,何况是对国君的是非呢?
[5分。大意3分,“褒劝”“诬”各1分。]
【参考译文】
路隋,字南式,他的祖先起源于阳平。父亲路泌,字安朝,通晓五经,端正诚实,不多说话,因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闻名。建中末年,路泌担任长安尉。德宗逃往奉天的时候,路泌丢下妻子儿女奔赴德宗所在的地方,陪同德宗在梁州避难,冲破叛军包围逃出梁州的时候,两次被乱箭射中,他撕下衣服包扎,衣服都被鲜血浸湿了。他用谋略游说浑瑊,被浑瑊征召到幕府。浑瑊向东讨伐李怀光的时候,奏请朝廷让他代理副元帅判官。他跟随浑瑊和吐蕃在平凉会盟,被吐蕃人抓住(当作人质),最后死在那里。当时路隋是个幼儿,因为父亲的恩荫被授予八品官。等到长大以后,路隋知道父亲被抓到吐蕃去了,日夜号哭,坐下来一定要面向西边,(吃饭的时候)不吃肉。母亲告诉路隋,他的相貌很像父亲,他为此终身都不再照镜子。贞元末年,吐蕃求和,路隋三次上疏朝廷认为应该同意吐蕃请和的要求,朝廷没有回复。他参加明经科考试考中,被授予润州参军事。李锜想刁难他,让他管理市场的事务,路隋安闲地坐在店铺里,不为(李锜的刁难)而屈服。韦夏卿认为他气节高尚,征召他到东都幕府任职。元和年间,吐蕃前来通好,路隋五次上疏朝廷请求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希望父亲路泌能够生还。朝廷下诏同意了。派祠部郎中徐复回访吐蕃,(不久)路泌已死的消息传到京城,皇帝怜悯他,追赠他为绛州刺史,由朝廷为他办理丧事。丧期过后,朝廷提拔路隋担任左补阙、史馆修撰,路隋因为刚正坦诚而被人称道。穆宗继位后,路隋与韦处厚一起被提升为侍讲学士,两次升迁后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次朝廷授官的诏令出来,有人向他赠送财物,路隋谢绝说:“(我是为)公家做事,怎么能接受私人的赠送呢?”文宗继位后,路隋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监督编修国史。起初,韩愈编撰《顺宗实录》,记录宫中的事情真切率直,宦官们很不高兴,就诋毁这本史书的内容不真实,皇上下诏让路隋校正。路隋进谏说:“卫尉卿周居巢、谏议大夫王彦威、给事中李固言、史官苏景胤都进言说重修是不恰当的。史册,是奖励劝勉人的记录,平民百姓的美德和恶行尚且不能捏造,何况是对国君的是非呢?议论的人以至于引用隽不疑、第五伦作比,来欺骗皇上的视听。大臣李宗闵、牛僧孺认为史官李汉、蒋系都是韩愈的女婿,他们不能参与修撰国史,让臣来落笔(修订)。臣认为不是这样。况且韩愈所记载的事情已并非自己的创制,而是元和以来沿袭至今。虽然李汉等人因此而有嫌疑,也不妨害公事。请朝廷逐条指出明显错误的地方,交付史官修正定稿。”朝廷下诏挑出贞元、永贞年间几件事与事实不符,其他的不再修改,李汉等人也没有被罢免。路隋被提升为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过了一段时间,他因病辞职,朝廷没有许可,又任命他为太子太师。第二年路隋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岁。
(二)本题共2小题,11分
14.【分析鉴赏】(5分)
B E(B项,没有运用拟人手法;E项,末句不是“描写春郊的农田景象”。)
15.【鉴赏评价】(6分)
对友人升迁的欣慰之情。顾子敦由秘书少监出任河东转运使,得到重用,诗人为他高兴,表示祝贺。
对友人赴任新职充满关心期待。他劝告友人可以挖掘紫参进贡,但不要用青铁铸钱;勉励友人要劝课农桑,使边境安定。期望殷切,语重心长。
(三)本题共1小题,6分
16.【名句识记】(5分)
(1)海日生残夜
三、(20分)
17.【成语辨析】(3分)
B(暴殄天物:暴,残害;灭绝;天物,自然界的生物。原为不按照礼制规矩打猎,滥加捕杀灭绝各种生物;后泛指不爱惜财物,任意损害、糟蹋。句子中用“暴殄天物”形容人,使用不当。
言不及义:及,到;义,指正经的事情。形容说话内容无聊或说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指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使用正确。
鱼龙混杂:比喻各色各样的人混在一起,成分复杂,好坏难分。这里用来形容“知识内容”,使用不当。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写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句子中用“笔走龙蛇”形容作者写作的状态,使用不当。
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就显得更有趣味,更有意思。使用正确。
喧宾夺主:本义是客人的声音压倒了主人的声音。比喻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地位。使用正确。)
18.【语病辨析】(3分)
B(A项,偷换主语,“将主要运用于计算机领域”的主语是“天使粒子”。C项,成分赘余,“大多数”与“以……为主”重复。D项,语序不当,分句的主语不相同,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的前面;“不仅”应放在“在经济”之前。)
19.【语言得体】(3分)
A(B项,“磋商”和“共识”多用于正式场合,不应用于父子之间,语体不当。C项,“薄酒”是谦辞,对象不当。D项,“惠存”是敬辞,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20.【准确连贯】(6分)
随季节(冷暖或温度)变化改变活动区域
因为夏季缺乏食物
都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方式(或: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6分。每句2分。第句,“季节变化”“改变活动区域”各1分;第句,“夏季”“食物缺乏”各1分;第句,“适应”“环境变化”各1分。]
21.【语言运用】(5分)
人脸具有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性,使面部识别技术具有了生物基础
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越高,人面识别准确率就越高
[5分。答对一处3分,两处5分。]
四、(60分)
5.文章第段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请从描写角度和句式运用两方面简要赏析。(5分)
描写角度:
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多种角度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美。
(或:从虚和实的角度描写,由眼前的水滴声写到山间的竹子,使内容具有意境美。)
运用排比、对偶,句式整齐;在整句中间用散句,句式灵活。语言富有韵律美。
【补充细则】
1.第一点描写角度占2分,答出“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多种角度描写”或“虚实结合”“通感”“联想”“想象”给1分,答出效果“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美”或“使内容具有意境美”“画面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美景(场景)”给1分;
2.第二点句式角度占3分,答出“排比”或“对偶”得1分,答出效果 “句式整齐”得1分。答出“在整句中间用散句”“整散结合”得2分,答出效果“句式灵活”或“富有韵律美”得1分。
3.如果对描写角度和句式的判断错误,那么后面的赏析效果也不能得分。
6.本文标题“水在滴”寓意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水在滴”是指捞纸房的水声从未停息,象征元书纸制作工艺的延续;
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暗示元书纸制作工艺的日渐式微;
“水在滴”反映了徐师傅单调重复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匠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
水滴声的变化,体现了徐师傅享受工作和全情投入的状态。
[6分。答对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6分。若有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9.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如何?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与德国、法国有什么不同?(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问:总体稳定向好;但仍存在各种风险。
第二问: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是两部门分段管理,德国是单一部门分类管理模式,法国是三部门分段分类管理模式。
[6分。第一问2分,一点1分;第二问4分,“部门”1分,三个国家“分类分段”各1分。意思对即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古文翻译评分注意事项:
1. 翻译题评改时关注的顺序:先看大意,然后再看重点字的意思。
2. 关于大意分的说明:大意分体现为“读懂”,只要句子结构基本完整,主谓宾的意思接近,即可得大意分,其他修饰成分可以略。
(1)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史,官为治丧。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朝廷)派祠部郎中徐复回访吐蕃,(不久)路泌已死的消息传到京城,皇帝怜悯他,追赠他为绛州刺史,由朝廷为他办理丧事。
[5分。大意3分,“报聘”“愍恻”各1分。]
【补充细则】
1.大意部分,3分
(1)本句共三层意思,第一层“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1分;第二层“而泌以丧至,帝愍恻”,1分;第三层“赠绛州刺史,官为治丧”,1分。大意分不要求字字直译,只需要把意思大致正确理解即可。
(2)某些词语没有翻译出来或直接沿用原词,却不影响句子大意的,则不算大意有误,不扣分。例如:
第一层意思中把“郎中”理解为“掌管者”“官员”之类的意思;
第二层把“而泌以丧至”理解为“但泌已经死了”“但路泌死亡(身亡)的消息传来”之类的;
第三层把“官”理解为“官府”“朝廷”“官员”等。
(3)出现以下错误会严重影响句子大意,则不得分。
整个句子的人物关系弄错或弄反,如“路隋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皇帝追赠路隋为绛州刺史”“皇帝提拔路隋为绛州刺史”;
把“泌以丧至”的“丧”理解为“丧期”“丧礼”之类的。
2.解词部分,2分
(1)“报聘”意为“派使臣(使者)回访他国”。解释为“以礼物回复土蕃”“回复土蕃”“去土蕃”等,视为正确答案,得分。如把“报聘”解释为“报名”“报上索要之物”等,不得分。
(2)“愍恻”意为“哀怜”。解释为“怜悯”“同情”“恻隐之心”“可怜”“体恤”,视为正确答案,得分。如把“愍恻”解释为“伤心”“悔恨”“感激”等,不得分。
(3)“报聘”和“愍恻”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而句子大意无误,不扣句子大意分。
【评分示例】
5分示例:
(皇上)派遣祠部郎中徐复以聘礼回复吐蕃,但却传来了路泌的死讯,皇帝动了恻隐之心,追赠路沁为绛州刺史,派官员为他办理丧事。(大意3分,“报聘”“愍恻”各1分)
4分示例:
(皇帝)派遣祠部郎中徐复前去吐蕃回复来信,而路泌回到来时已经死亡,皇帝动了恻隐之心,追赠路泌为绛州刺史,让官员为他安排丧事。(大意2分,“报聘”“愍恻”各1分)
皇帝派遣祠部郎中徐复去吐蕃,但泌已经死去了,皇帝悲伤,追封他绛州刺史,让官员为他办丧事(大意3分,“报聘”1分)。
派遣祠部的郎中徐复来报到,因为路泌已经死了,皇帝心有恻隐,追赠他为绛州刺史,官员们为他办理丧事。(大意3分,“愍恻”1分)
3分示例:
(皇帝)派遣祠部郎中徐复前往吐蕃接人,但传回来的却是路泌的死讯,皇上心中感到悲伤和怜悯,就赠给路隋绛州刺史的官职,待他守孝期满后上任。(大意2分,“愍恻”1分)
皇帝派遣祠部郎中徐复驰骋回报,而路泌的死到来,皇帝动了恻隐之心,追赠他为绛州刺史,官方为其办理丧事。(大意2分,“愍恻”1分)
2分示例:
(皇帝)派遣祠部郎中徐复向隋报告聘请,但泌的丧期到了,帝可怜恻隐,追赠泌绛州刺史这一官职,在隋守丧期间保留他的官职。(大意1分,“愍恻”1分)
派遣祠部郎中徐复报上聘书,然而路泌的丧期到了,皇帝感激他的功德与忠心,追赠他为绛州刺史,用官礼给他举行丧礼。(大意2分)
(皇帝)派遣祠部郎中徐复申报官职,路泌因为死在那里,皇帝怜悯同情他,赠他绛州刺史的名号,以官位来给他送葬。(大意1分,“愍恻”1分)
1分示例:
派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而路泌因此丧命至此,皇帝难过,为绛州刺史。(大意1分)
这时祠部郎中徐复上任,而路泌的丧事又到了,皇帝动了恻隐之心,赐给徐复绛州刺史,这个官为了给路泌打理丧事。(“愍恻”1分)
路隋派遣祠部郎中徐复报发聘请吐蕃,然而路泌已经死亡,帝害怕民心不满,百姓不安的隐患,追赠他为绛州刺史,官员来替他治理丧事。(大意1分)
0分示例:
皇帝派遣祠部郎中徐复上门聘请路隋,但父沁的丧期已到,皇帝被路隋的孝心所感动,赠予他绛州刺史,在守丧期间担任官职。(0分)
派祠部的医生,但是路隋的丧期到了,皇帝给他任官刺史,官是治丧。(0分)
(2)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史册,是奖励劝勉人的记录,平民百姓的美德和恶行尚且不能捏造,何况是对国君的是非呢?
[5分。大意3分,“褒劝”“诬”各1分。]
【补充细则】
1.大意部分,3分
这道题共四句话:前两个分句大意正确,得1分;第二、三个分句大意正确,各得1分。
前两个分句“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句子结构基本完整,主语是名词“史册”,宾语为名词性词语“所在”,中间用补出的判断“是”连接,其中“所在”理解为“记录”“地方”等均可。如果把主语理解为“编写史册的人”或者没有译出判断句式,则不得大意分。
第三个分句“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句子结构基本完整,大意基本准确,明确译出该句主语“美恶”可得大意1分。如果把主语当成“匹夫”则不得大意分。
第四个分句“况人君乎”,译出句子的中心语“人君”为“君主”“皇帝”等可得大意分,如错译为“正人君子”等,则不得大意分。
2.解词部分,3分
“褒劝”1分:译为“奖励劝勉”,“褒”还可译为“表扬”“赞扬”,“劝”还可译为“鼓励”,如把“褒”译为“褒贬”,把“劝”译为“劝阻”“劝诫”的不得分。
“诬”1分,译为“捏造”,也可译为“篡改”“编造”“歪曲”“用谎言欺骗”等意思,如果译为“诬陷”“诬蔑”等则不得分。
【评分示例】
满分示例:
史册是赞美劝勉人的东西,普通人的美恶都不能被篡改,何况是皇帝呢? (5分,大意3分,解词2分。)
史册这东西,是承载褒奖与劝勉的地方,普通百姓的好坏尚且不能篡改,更何况是国君呢?(5分,大意3分,关键词2分。)
史册是褒扬和勉励的书籍,平民百姓的美好和恶劣的品行尚且不能被编造,何况是一国的君主呢?(5分,大意3分,解词2分。)
4分示例:
史册是褒奖劝勉的书籍,平民百姓的美好丑恶尚且不能诬陷,何况是人们的国君呢?(大意3分,解词1分;诬蔑不给分)
史书是褒扬劝告的地方,何况一个人的美与恶尚且不可编造,更何况是人民的君主呢?(大意3分,解词1分;褒劝不给分)
历史典籍,正是褒奖、鼓励人的所在,匹夫的美德和恶行尚且不能虚构,更何况是为人君子呢?(大意2分,解词2分;最后一句大意不得分。)
3分示例:
那史书,是褒扬、劝勉的地方,普通人的好坏尚且不能诬陷,更何况是君子呢?(大意2分,解词1分;解词“诬”不得分,第三句大意不得分。)
写史册的人,褒奖与批评的地方都有,匹夫的美恶都不能捏造,更何况是一国之君呢?(大意2分,解词1分;解词“褒劝”不得分,第一句大意不得分。)
史书,就是书写褒贬的地方,普通人的好坏尚且不能诬陷,更何况是皇帝呢?(大意3分;解词“褒劝”“诬”不得分。)
2分示例:
史书都是为了褒奖、劝诫,如果美好的和不好的事都不可以记载,何况是皇帝的事呢?(大意分2分,解词0分;前两个分句未译出判断句不给分,“劝”“诬”都没有译准,不得分。)
那些编写史册的人,褒奖和劝勉都存在,包含在史册里面,勇猛的人的美好和罪恶不好的地方尚且不可诬陷,更何况那些为人君子的呢?(大意1分,解词1分;第一处和第三处大意不得分,“诬”译“诬陷”不得分。)
史书,是称赞或批评人物的存在,连匹夫都不会诬陷善或者恶,何况是人君呢?(大意2分,解词0分;第二处大意不得分,解词均不准确。)
1分示例:
写史册的人,褒劝都在,匹夫的美与恶不可以诬陷,更何况是君子。(大意1分;第一和第三处大意不得分,解词不得分。)
记录示顺宗历史的人,对顺宗的行为有好坏之分,我认为人的善恶都不能胡编乱造,何况他还是个君子呢?(大意0分,解词1分。)
0分示例:
编写史册的那个人,目的在于褒贬劝说,连勇猛的人无论美与恶都不会诬陷,更何况是一个君子呢?(大意0分,解词0分。)
作为史册的编写者,对百官褒贬评定议论规劝肯定是有的,若连美好或丑恶都不能辨别,哪是君子呢?(大意0分,解词0分。)
15.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对顾子敦赴任河东的情感态度。(6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对友人升迁的欣慰之情。顾子敦由秘书少监出任河东转运使,得到重用,诗人为他高兴,表示祝贺。
对友人赴任新职充满关心期待。他劝告友人可以挖掘紫参进贡,但不要用青铁铸钱;勉励友人要劝课农桑,使边境安定。期望殷切,语重心长。
【评分细则】
1.共2点,每点答出情感或态度给1分,相应分析给2分。
2.第一点,答出“欣慰”“高兴”或“祝贺”之类情感态度,给1分。相应分析方面,答出顾子敦“受重用”“得到升迁”“被提拔”之类的意思,给1分,能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给1分。
3.第二点,答出“期待”“劝勉”“勉励”或“关心”之类情感态度,给1分。相应分析方面,答出“爱护百姓”和“重视生产”这两种意思之中的任何一种,就给1分,2点都答出,给2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海日生残夜
(2)侣鱼虾而友麋鹿
【评分注意】
易错字:
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随季节(冷暖或温度)变化改变活动区域
因为夏季缺乏食物
都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方式(或: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6分。每句2分。第句,“季节变化”“改变活动区域”各1分;第句,“夏季”“食物缺乏”各1分;第句,“适应”“环境变化”各1分。]
21.【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人脸具有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性,使面部识别技术具有了生物基础
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越高,人面识别准确率就越高
[5分。从找准句子,修改句子,准确表达三方面综合评分。]
【补充细则】
1.本题逻辑不当的句子,存在的问题均为因果关系颠倒,修改后的句子,必须因果关系清晰,符合上下文语意。
2.满分为5分,参照6个得分点打分,具体要求如下:准确找出逻辑不当的句子,找出一句得1分;准确修改句子的逻辑关系,一句得1分;准确表述句子内容,一句得1分;两个句子综合在一起打分,满分为5分。
3.两条横线的句子,在做答次序上不做规定。
4.错别字,错在关键处,扣1分。
作文【题目解析】
一、关于题意理解
2018届广州市普通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学科作文题,采用近年全国高考一直使用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考生须在阅读题目所给出的材料以后,按所给的任务要求进行写作。
(一)对于材料的理解
题目提供了一则反映古老的甲骨文借助当代时尚元素走红并成为关注热点的材料,既创设了考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又包含真实的新闻事件,具有典型而鲜明的时代特征。
材料叙述的内容分为三层:首先,南粤中学运用网络流行语甲骨文表情包拟写的宣传标语引起轰动;接着,学生了解甲骨文表情包的创作团队以及创作经历;最后,甲骨文在当代成为关注热点,某报“时尚”专栏向社会征稿讨论。围绕甲骨文在当代的走红,材料为考生提供了不同层面和维度的讨论空间。
报纸的“时尚”专栏会就此事向社会征稿讨论,是因为甲骨文的走红具有鲜明的“时尚”特征。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网络流行语甲骨文表情包的设计和流传结合了当代众多的“时尚”元素:网络流行语的表情包、互联网的传播模式、电脑技术的运用、艺术与科学跨界融合的思维、当代几何审美效果的设计。第二,甲骨文既属于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属于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学术范畴,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具备多重的“时尚”意蕴: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语境、让学术结合生活情境、挖掘民族精神遗产的实用价值,这些本就是当代的流行风尚。第三,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新时代大众和媒体的关注热点,引发人们对“时尚”的深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时尚、时尚的生命力表现在哪里,大众应如何对待时尚,时尚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跨越……
(二)关于写作要求
1.题目要求首先强调“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既是写作任务,也是对写作方向进行的限制。考生结合材料内容表达的“感触与思考”,须符合“时尚”栏目的主题,统一在对“时尚”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的认知上。
2.题目要求“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这些“感触和思考”是由材料引发的,写作内容须建立在对材料核心内容 “古老的甲骨文借助当代时尚元素走红并成为关注热点” 的感触、思考的基础上。这些“感触和思考”既可以是对材料内容的综合理解和认识,也可以针对材料内容的任何一个方面。
3. 题目要求“自选角度”,考生所选取的角度既须符合“时尚”的写作主题又要结合材料的核心内容。写作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下面方面:
对甲骨文字体的推广和设计所结合的“时尚”因素的认知和思考;
对甲骨文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学术融入当代生活语境所采取的“时尚”方式的认知与思考;
对甲骨文成为热点所引发的对“时尚”本质的认知与思考;
对甲骨文成为“时尚”的哲学思考;
……
二、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判断考生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主要看能否围绕“古老的甲骨文借助当代时尚元素走红并成为关注热点”的材料内容以“时尚”为主题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感触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