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2016-01-07 08:27:53)
课 |
物质的密度 |
||||||||||||||||||||||
姓 |
杜四秋 |
学 |
物理 |
||||||||||||||||||||
学 |
岚皋县城关中学 |
年 |
八年级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物理属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质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认识到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即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物理属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物理属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加以关注,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
学生情况分析 |
八年级学生接触物理刚一学期,对物理学科学习方法、学科素养有待指引,组织好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关键。 |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法”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物理属性”。 |
||||||||||||||||||||||
教学过程 (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技术应用等) |
本节课安排在实验室进行 教师演示器材:天平,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相同烧杯两个,水、煤油。 学生实验器材:天平,刻度尺,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木块,(两个铁块的体积和两个木块的体积最好分别相同)各20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外形相同,表面镀有相同颜色的铜块和铝块,在不损坏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如何辨别?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根据轻重来辨别,有的可能反驳,教师不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 教师演示:取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放在调节好平衡的天平上,让学生猜想天平哪端下降,问学生为什么? 进而提出问题: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从而导入新课 二、设计实验,合作探究 为了进一步研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请学生利用分组实验器材,进行如下实验: (1)用提供的刻度尺、天平称出两个长方体木块的体积和质量,并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2)用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重做上述实验,把得到的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 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论。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要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再利用类比和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研究直线运动的方法,即用路程与时间比值(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从而物理学上有必要引入一个物理量“密度”来表示这种属性。 根据实验结论,帮助学生建立密度概念,即“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ρ=m/v 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kg/m3 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物理属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 练习: (1)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2)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物理属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为了强化密度概念的理解,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延伸: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物理属性,它与温度、压强有关吗?举例加以说明。 四、自主归纳,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学习手册中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五、
六、 |
||||||||||||||||||||||
教学设计初稿的修改点 |
教学初稿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老师讲的较多,不利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课堂效率相对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