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2016-01-07 08:27:53)

课 

物质的密度

姓 

杜四秋

学 

物理

学 

岚皋县城关中学

年 

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物理属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质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认识到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即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物理属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物理属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加以关注,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接触物理刚一学期,对物理学科学习方法、学科素养有待指引,组织好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法”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物理属性”。

教学过程

(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技术应用等)

本节课安排在实验室进行

教师演示器材:天平,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相同烧杯两个,水、煤油。

学生实验器材:天平,刻度尺,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木块,(两个铁块的体积和两个木块的体积最好分别相同)各20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外形相同,表面镀有相同颜色的铜块和铝块,在不损坏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如何辨别?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根据轻重来辨别,有的可能反驳,教师不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

教师演示:取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放在调节好平衡的天平上,让学生猜想天平哪端下降,问学生为什么?

   再演示:把盛有相同体积的水和煤油的烧杯放在调好平衡的天平上,猜想天平哪端下降,问学生为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

进而提出问题: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从而导入新课 “物质的密度”。

二、设计实验,合作探究

为了进一步研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请学生利用分组实验器材,进行如下实验:

1)用提供的刻度尺、天平称出两个长方体木块的体积和质量,并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2)用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重做上述实验,把得到的数据填入下表:

 

 m/g

V/cm3

m/V/(g/cm3)

木块1

 

 

 

木块2

 

 

 

铁块1

 

 

 

铁块2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

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论。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要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再利用类比和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研究直线运动的方法,即用路程与时间比值(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从而物理学上有必要引入一个物理量“密度”来表示这种属性。

根据实验结论,帮助学生建立密度概念,即“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ρ=m/v

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kg/m  ,并通过练习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物理属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 

练习:

1)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2)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物理属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为了强化密度概念的理解,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延伸: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物理属性,它与温度、压强有关吗?举例加以说明。

四、自主归纳,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学习手册中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五、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

六、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初稿的修改点

教学初稿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老师讲的较多,不利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课堂效率相对较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