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影视化的优缺点——以网络文学为例(二)
(2019-06-16 00:11:17)分类: 大三下学期 |
(二)、影视完整了网络文学作品的情节漏洞
文学中的配角都是为主角服务的,影视中这点也不例外。但是相较于文学作品中对配角三言两语的描写,读者看到的配角是只有在主角出现的时候他们才能存在,是只能透过作者的文笔片面了解配角的表面性格,使其仅仅成为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性格单调的纸片人似的工具;而影视作品中的配角则超脱出千变一律的性格特点,拥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拥有自己的视角与故事。就比如《微微一笑很倾城》里面的配角——学长曹光。在小说中读者看文章只知道曹光是女主贝微微的暗恋者,并且在一场篮球赛中成为了男主的手下败将。作者并没有浪费笔墨去说明学长曹光为什么喜欢女主,面对自己喜欢的女生为什么就这么轻易放弃,这个配角的存在的理所当然就仅仅在于突出男主的球技好、对女主的宠溺和女主的确在学校很受欢迎而已。加上看网络文学的读者们都在于放松自己,于是他们并不会为这个转眼既忘的配角去深入想更多,这就使得配角性格特点显得单薄,使得故事情节存在着疑问与漏洞。反而在电影里,这个人物才引起观者注意。里面的学长曹光属于男女主同校新闻系,这就为配角安排了更为确切的身份,也为接下来情节的推动做了铺垫;然后因专业病发布女主谣言而与之相识,被女主的三观所征服,从而喜欢上女主并采取追求,最后因在游戏输给自己的情敌男主而放弃。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线便呈现出来,这样的影视人物的拍摄不仅达成了在文学作品作者的意图,而且使得人物特点更加鲜明,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
(三)、影视增强了网络文学表述情感的感染力
文学作品的一切构建都是采用文字,这就使得读者了解作品中人物情感的途径也就仅仅只有文字。文字,让作者的传达更为便利;文字,也使得读者接收更为迟钝。很多时候,作者在写文章的的时候都被自己所构想的情节感动的一塌糊涂,但是有时或许因为自己的文笔功力不够表达不出自己想要的意思,或许因为读者文本理解的差异获取不到作者传达的情感,这就使得文章的感染力有一定的削弱。相反,影视不仅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甚至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其他拍摄手法的运用使得渲染情感能力的增强。仍旧是近几年热门的网络小说影视化的作品——《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影中有一情节是女主白浅拿回了变为凡人历劫时与男主相爱却反被伤害的回忆,去折颜的十里桃林寻求安慰。这一情节在看小说时并没有给本人很大的触动,只是如前文一般看完就翻过。但是在电影中,我却被感动的心酸垂泪。这其中的缘由:首先要称赞的是饰演女主的刘亦菲演技爆表;其次就是拍摄过程与后期制作烘托的氛围充足——从光亮转为昏暗的灯光,奠定悲伤基调的哀轻的背景音乐,旧时的不离甜蜜与今时被伤害的疼痛的镜头的不断切换,配上身后不断飘落落的桃花背景,这就使得观者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去感受影视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再加上悲伤氛围的塑造更易激起观者内心的情感共鸣。影视中情感的渲染不仅仅体现在悲伤之情,也可以体现在其他感情上。比如说《微微一笑很倾城》里女主为婉拒追求者而编造自己喜欢男主却恰巧被男主听到的尴尬之情,若是小说中描写肯定就是满脸尴尬,脸颊发红,快速逃离;而在影视作品中除了小说中本有的反应感官,还加了主角手忙脚轮推车逃离却歪车掉书这一动作与搞笑提醒的背景音乐,使得观众在领会到主人公内心情感之余又平添一分幽默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