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处于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其历史悠久,从盘庚迁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为甲骨文的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首,1986年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安阳老城始建于后魏天兴元年,增筑于宋景德三年,改筑于明洪武初年,面积2.4平方公里,居民8万人,保存基本完好。
   
安阳古城地势呈龟背形,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马道,城内街区布局具有中国典型的古城风貌。以北大街、中山街、南大街为中轴线,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整个道路布局呈片字形,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古城中庙、塔、楼、阁布置得宜,如高阁寺、文峰塔、城隍庙、小白塔等文物古迹,以朴素单纯的青灰民居作陪衬,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群体。庙、塔、楼、阁的黄、绿、蓝等多种色彩的大坡屋顶与大面积民居的灰色屋顶高低错落,组成了极为丰富的古城空间轮廓。城中均匀散布着大小数十个坑塘,有暗河与护城河相通,护城河通过万金渠与洹河相接。坑塘周围绿树成荫,近处亭台楼榭倒影水中,造就了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
 
   
在仓巷街、西大街两侧,保存比较完好的典型四合院和一些“九门相照”的多进式深宅大院遗存尚多,大部分为平房,白墙灰瓦,顶瓦仰铺,清砖沟缝,镂花巴砖结顶,中西合璧,格外精致。民居排列整齐,沿街宅门高大,多做悬山书檐门楼,庙面木雕装修精致,呈现出典型的明清城市街市面貌。
   
安阳老城区就像个谜一样,不仅街道的布局像个迷宫,就连街道的名字也让人记不太清楚。记得小的时候去老城,明明是从这个街道进去的,走着走着,一转眼看到的却是另一个街道的名字,转回头去找来时的街道,却怎么也找不到了。那时候,如果谁能在老城里进出自如,是让我十分羡慕的。
    胡同的名称包罗万象,有的名称反映了胡同的明显特征,有的名称则表露出人们的美好愿望等。胡同的名称还反映出胡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资料显示,清乾隆年间的《彰德府志》里,府城街道还没有“府”的名称。以后街道逐渐增多,1933年,《续安阳县志》中已经有了九个“府”的名字。“府”其实就是一些小巷、街道,它们的名称有一些是根据周围一些建筑物或民间传说得来的。
    安阳解放后,民间比较认同的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要说起这些街道名字的来源,那是有一番说头的,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7类:
   第一类
    以方位命名。其中,一是直接命名,如南门东街、北门东街、东马道、南马道等。东南营街、西南营街、西营街不仅表示了方位,而且说明旧时这里曾建有兵营。二是以数字命名,民俗东为上,北为上,东门以西三条南北主要街道平行排列,自然就有了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的名称。
   第二类
    以街巷形状、长短、地势命名。如鹅脖巷、梯家胡同以其曲曲折折的形状而得名,短街因其仅有五六十米长而得名,下洼街则因为那里地势低洼而得名。
   第三类
    以街巷中的标志性建筑、设施、器物命名。如东西钟楼巷和戏楼后街、大寺前街、神路街、大井街、影壁后街、县东街、铁狮口街等。其中,神路街是因为街北口对着府城隍庙,是传说中城隍爷出巡的必经之路而得名。
   第四类
    以街市和生产作坊命名。如鱼市街、菜市街、竹竿巷等。
   第五类
    以名人的名字命名。清末没有中山街,当时它的南段,即西大街东口以南至南门叫南大街,鼓楼至二郎庙街口叫鼓楼后街,二郎庙街口至钟楼叫钟楼前街,鼓楼至北门叫北大街。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其重新命名为中山街。据1933年的《续安阳县志》记载,今老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当时分别叫中山东街、中山西街、中山南街、中山中街(鼓楼至钟楼)和中山北街(钟楼至北门)。县西街、平安街当时称中正街。
   第六类
    以古代官宦显贵而命名。如冠带巷。此巷因清康熙年间兵部督捕右侍郎许三礼和一位姓任的举人等显贵居住于此而得名。仁义巷因明嘉靖十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吏部尚书郭朴“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尺又何妨”的谦让美德而得名。小颜巷因明嘉靖年间一代明儒、南京礼部右侍郎崔铣学识渊博,素有“小颜回”之美誉而得名。御路街是因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逃往西安避难,后来回京路过安阳时途经该处而得名。
   第七类
    以知名度高的人家姓氏命名。如姚家胡同、乔家巷、纪家巷、丁家巷等。
    如此看来,光是这些街道名字的来源就够我们研究一阵子了。在老城的这些街道里有“东府西巷”之说,城东“府”多,城西“巷”多。其实无论“府”、“巷”,还是“街”和胡同,只是名字的叫法上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在“九府十八巷”之外的街道,可以统统归到“七十二胡同”之列。所以,在这里,我们就先暂时把它们统称为“安阳胡同”吧。
    走在安阳的胡同里,看着胡同的名称,让记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都是数字“九”的倍数,这难道有什么说法吗?
    安阳老城街巷的数目为何是“九”的倍数呢?这和过去营造城市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文化的发展中一直十分关注数字,从远古到现在,人们似乎都相信数字中的某种魔力。在易卦中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在奇数中最大,所以“九”为阳之首。“九”字又隐喻永久。古时候“九”的使用要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人们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九”在古代也是一个约数,如“九重天”、“十八层地狱”等。其实,彰德府城街道所谓“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并不是确切的数字,只是极言其多罢了。当然,有的街道名称也在变化中,关于具体的胡同名称更是众说纷纭,记者大致归纳如下
 
九府:
平府、六府、铁拐府、林府、西府、洛阳府、老府、娘娘府、儒学府。
十八巷:
豆腐巷、三义巷、卜府巷、小颜巷、东钟楼巷、西钟楼巷、乔家巷、唐子巷、竹竿巷、仁义巷、裴家巷、香巷、鹅脖巷、纪家巷、东冠带巷、西冠带巷、夹巷、丁家巷
72胡同:
新营二果园北门东红庙甜水井 仓巷 后仓 铁狮口 平安 二郎庙
楼坡神路御路楼东县前  县夹道县西县东马号马号后西华门渠口  后渠头道街  二道街三道街东马道西马道南马道
北马道  短街
井夹道下凹 东南营东大街影壁后 南门东南门西 南大街 西大街 北大街 鱼市街西南营
白塔寺箭夹道(箭道?)雷夹道学巷街戏楼后学后街  西营
大寺前 大井街大夫铃西小花园库口东小花园皮园  北门西
观口 小回隆南头道街后卫辉府胡同县胡同 九府胡同 梯家 胡同大胡同姚家胡同  小仓口南家胡同  大院街商场(市场)
安阳,古为殷商故都。唐为相州城。金建彰德府,辖林县,涉县,汤阴,内黄,安阳县,武安县,临漳县等,至今。
 
其北临漳水,西靠太行,南面淇水,东滨黄河。地势险要,自古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太行,滑翔基地、大峡谷风光、红旗渠精神等享誉九州;周易精神传于华夏,另有岳飞故里、颛顼帝喾二帝故里等人文名胜;殷墟遗址更是被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古城墙保存颓废,我试图从中找到些安阳城古老的味道。于是开始了我下面的工作
 
第一,走进南门,南门也叫镇远门,因为安阳主要为南北要塞,所以南门是出城南去的主要城门。
 
此为其附门——临边就是东南营小学,上去便是南门东马道,在古代主要用于牲口进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