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戴公庙之戴公老庙
长沙戴公庙之戴公老庙
丙申年春节,老伴和小女儿一起回四川省亲去了,大女儿又乘节日期间旅游去了,就剩我一个人待在家中留守。无聊之际在市区内周边转转,坐在357路公交车上,行驶在金星北路时看到一个大标牌“戴公老庙”,既然能在路边悬挂标牌,就应该有一定的知名度,反正没事,不妨去看看。
这个“戴公老庙”位于金星北路西侧,距车站约0.5公里的半山坡上,坐落于普通民居的环抱之中。
因为路途不熟悉,我没能从正门入庙,而是从庙的左侧进入了庙宇。粗览了一下整个庙宇概况之后,我便专心致志的看庙宇墙面上有关此庙宇由来的相关图文介绍,此时一中年男子走到我的面前说:此庙宇是民间所办,进香需捐赠香火钱,客随主便,我便按规定付之。
墙面图文介绍的内容如下:
杨阁老戴公庙简介
据清同治十年《长沙县志》记载,杨阁老戴公庙始建于唐朝禧宗皇帝时期。当时庙、墓相连,迄今约1300余年历史。庙内供奉神像为戴公三圣,其生卒年月不详,根据县志记载及民间传说,戴公三圣大大约生于唐朝年间。戴公三圣实为三兄弟,大圣名叫戴宗德,二圣戴宗仁,三圣戴宗义。相传戴宗德是行医者,戴宗仁、戴宗义尚武功,兄弟三人赤胆忠心,救国救民,正气如虹,见义勇为,一呼万应,扶危救急。戴公三圣曾下水救人,行医救人,深得百姓爱戴。
后来,戴公三圣因抵御黄巢之变有功、神助将军反败为胜生奇,死后两次被朝廷赐封。谷山杨阁老(今中华岭村的桑梓片)即为戴公三圣墓葬之地,从此便成为远近乡民祭祀叩拜之场所。
清同治五年(1866年),戴公三圣托梦要乡民在七封山新建宝座,众人叩头问卦,果然是真。万众捐款集资新建七封山戴公庙(祠)。每年八月初一戴公三圣寿诞之日,四方香客涌来,手举神旗,舞起彩龙,锣鼓鞭炮齐鸣,香火不息,将三位神像抬至杨阁老老殿庆寿祝酒,名曰行香。自此之后,杨阁老戴公庙改为戴公行宫。后历史变迁,庙宇几经损毁。
新中国成立之后,庙宇几经地方乡民自发重建,但难复往日风采。当历史车轮驶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杨阁老戴公庙也迎来浴火重生。上世纪80年代,在望城县谷山公社桑梓大队党支部带领下,杨阁老戴公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本地信士组织塑造了戴公三圣神像之后,香火更加兴旺。1993年,望城县人民政府批准杨阁老戴公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政府体制改革,桑梓村与中岭村合并成立中华岭村,在村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民主推荐,报望城县民宗局批准,再一次完善戴公庙理事会,在理事会的组织下,发动信士捐资改造庙宇建设;2004年,被望城县民宗局批准登记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民间信仰先进活动场所』;2011年又被评为长沙市民间信仰活动规范化管理『示范场所』;2011年8月底,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戴公三圣1300岁寿诞活动。如今,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村支两委的大力支持、理事会成员的正确带领及广大信士的热情襄助之下,杨阁老戴公庙正朝着促进地方经济、完善社会服务、提升公民道德、繁荣社区文化的大道上大步向前。
第二篇
太上感应篇
太上说:祸与福,并不固定,全在人自作自受。善恶的报应如同身形和影子一样,形正影正,形斜影斜。因此,天和地都设有专门记过的神,根据人们所犯过失的轻重,决定削减其寿命的多少。一旦减寿紧接着就会贫困,处处都会碰上忧愁和患难。人们厌弃他;刑罚与祸殃也会跟定他寸步不离;吉祥喜庆想得也得不到;凶神灾星不断降祸给他。待到寿数被削减完了,悔之晚矣!凡顺乎天理、合乎人心的善事,就应去身体力行;凡逆乎天理、违背人心的恶事,就应警觉不做。人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念之间,也不应偏离正道;即使处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也不应明知故犯。
人应当不断地积累功德。仁慈为万善之本,所以,人应以仁慈的心去周济贫苦,放生戒杀。为臣,对君应尽忠道;为子女,对父母应尽孝道。兄与弟同气连枝,所以,兄对弟应当友爱,弟对兄应当恭敬。人先修身,以善为本,做出表率,然后,才能去感化旁人。人间不幸属孤儿寡妇,值得怜悯;尊老爱幼,人间美德。
昆虫和草木应于爱护,不可随意伤害。若遇别人行为不端应劝其改恶从善;若遇别人遭遇灾祸,应给予帮助解救。当遇到别人作善事时,应生欢喜心,促其成功。当人有困难时,或疾病,或死丧,或饥寒、或逋欠,此时应竭力相助,通往不疑。当人遇危难时,或覆舟失火,或家破人亡,或遭人坑害,此时应鼎力相救,绝不应瞻前顾后。待人应具有平等心,不应动唯恐人得、宁使人失的念头,应该不妒人得,不喜人失才对。不宣扬别人的短处,也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见人作恶事时,应加以劝阻;见人作善事时,应大肆宣扬。人应知足,不论兄弟分家,或与朋友分钱,当辞多就少。受到侮辱时,不生怨恨心;受到宠荣时,应生惊恐心。当人真心立善,去掉了贪吝心时,给于别人恩惠。不会要要求报答;送给别人的钱物,也不会事后追悔。被称为善人的人,人人都会尊敬他,上天会保佑他,福禄富贵都属于他,各种邪魔都远离他,神灵也会保护他,凡是他所想办的事情,一定会成功。人诚心行善,久而久之,善信而终可成神仙。想成为天仙,就应积累一千三百件善事;想成为地仙,就应积累三百件善事。
心中起一善念,虽尚未行善事,而吉神已附其身;心中起一恶念,虽尚未做恶事,而凶神已附其身了。如果有人以往做过恶事,后来自己悔改了。所有坏事都不再做,所有的善事都都认真去做,久而久之,一定会获得吉祥善庆的。这就叫做转祸为福了。因此,吉祥的人,他的语言善、目光善、行为也善。一天做三件善事,行之三年,上天一定会降福给他;凶险的人,他的语言恶,目光恶,行为也恶,一天做三件恶事,行之三年,上天一定会降祸给他。总结起来,就是劝人去做那语言善、目光善、行为也善的大善事罢了。
第三篇
宗教信仰自由,就是说: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仰而现在不信仰的自由。选自:《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19号文件,1982.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选自: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要根据宗教界自身的特点,引导宗教界扬长避短,在最能发挥自身优势、体现自身价值的公益慈善领域开展活动。当前,重点支持宗教界在以下领开展非营利活动:灾害救助;扶助残疾人;养老、托幼;扶贫助困;捐资助学;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法律和政策允许的、适合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发挥积极作用的其他公益慈善活动。选自:《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国宗发〔2012〕6号。
戴公老庙的正殿为五空三门建筑,庙正中悬挂“三圣殿”牌匾,两侧对联:“七峰耸秀蒸云气;三圣联芳起地云”。殿前廊柱对联为:“上香祈祷保平安;戴佳之礼谢神恩”。
戴公老庙的正殿与牌坊墙之间的右侧是戴公三圣将军之宝座,也就是墓地。中间为戴公大圣(戴宗德)之墓、左侧为戴公二圣(戴宗仁)之墓、右侧为戴公三圣(戴宗义)之墓。
从墓碑的碑文可知,戴公三圣将军之宝座应该是1999年修复的。
戴公老庙的正殿中供奉的应该是戴公三圣的塑像,但好像还有别的神灵,两侧对联为:“位镇七峰声灵通造化;恩垂三楚功德在乡邦”。殿内还有数副对联,分别为“古佛镇南天引大士普护慈云百万生灵沾远荫;公祠膺北关率昆季频施惠泽三千世界仰帡幪”、“神依陵墓千年忠骨尚如生;德被湖湘万古英灵终有表”、“晚成大器壮东城;报道尊荣集一身”、“神龙普照消灾解厄福星来;紫气满堂鸣钟击鼓迎香客”。
庙右侧有个没有悬挂牌匾的殿,对联为:“陵墓森然忠骨长存杨阁老;敕封昭著威灵永载李唐朝”。
戴公三圣将军之宝座的香火还是很旺呀!香烟燎绕,烛光闪闪,鞭炮齐呜。因戴公三圣深得人们敬仰、崇拜,在文革中虽然庙和墓均夷为平地,其香火也从未断过。
戴公老庙的正殿香火也旺,时不时有善男信女前来进香。
庙门是数十级台阶前立三进牌坊墙,上悬“戴公老庙”,对联为:“赫赫神圣功照万古;巍巍三陵祀亨千秋”,不知出之何人之笔。
闲暇无事在网上和一友聊天,说起节日期间前往“戴公庙”游览一事,该友人说“戴公庙”就在其家附近,其语令我深思不解。印象中该友人的家住在盐务管理局附近,也就是雷锋大道和黄金路交汇处的(友人因出租私家房屋曾在网络上发过招租广告,由此而得知也),此地离我游览的“戴公庙”直线距离就有四公里之多,路途距离有6.4公里,这附近的范围也太大了。
后来在百度地图中无意中发现,距该友人家2.4公里附近确也有一“戴公庙”,位于黄金路谷山路口附近,而在相距不远的银星路还有一“老戴公庙”,在稍微远一点的黄金西路东方红路口附近还有一“小戴公庙”,在这方圆不到十五里的范围内有如此众多“戴公庙”,确实让人好奇!不禁产生了都去看一看游一游的想法。
经网上查阅百度百科得知:戴公庙位于望城县星城镇七峰村。1997年县政府以望政1997年51号文上报市政府,省宗教局以湘宗复1998 年1号批复将戴公庙作为宗教活动场所予以保留。
目前戴公庙有三个,黄金东路的叫戴公庙,金星北路的叫戴公老庙,银星路的叫老戴公庙。
三所戴公庙起源及发展各不相同,其中老戴公庙历史最久,有一千多年历史,经历过多次历史劫难,几次被毁灭几次重建。戴公老庙是戴公的陵园所在,位于黄金东路的戴公庙历史较短,但来源非常有传奇色彩。
戴公庙始建于唐朝,据清同治十年《长沙县志》载记,迄今约1300余年历史。相传戴公三圣(戴宗德、戴宗仁、戴宗义三兄弟)是晚唐时人,均武艺起群,有将帅之才,见义勇为,先后七次受皇封(故该村名为七峰村)。
戴公三圣曾于严寒风雨中两次在洞庭湖临资口下水救船,搭救55人;还擅长医道,曾在长沙河西开医馆治病救人,施财舍药、普济众生,在黄巢起义末期兵匪之乱时又率领乡民自保,做了无量功德,被当地乡民歌颂,后得道成真,尊称为戴公三真人,于是“乡人感思立祠祀焉”,于七封山中修建戴公庙(约公元710年)。该庙原有戏台、正殿、附属殿宇及配房,规模宏大。
清道光年间,由于邻乡新建了小戴公庙,为示区别,人们将此祠堂称为老戴公庙。民国八年(1919年),人们对戴公祠进行扩建,并正式改庙名为老戴公庙。门联,庙匾由周介裪先生书写。
戴公庙弃于土改,毁于文革,该庙1958年被禁,七十年代被夷为平地,1988年重建后逐步恢复至现规模,世称老戴公庙。著名女书法家周昭怡(周介裪之女)为老戴公庙补书庙匾和门联。
戴公三圣的遗蜕葬于桑梓村杨阁老,后来成为了戴公老庙。文革破四旧期间,陵墓险遭破坏,多亏附近乡民将陵墓覆盖,伪装成菜地,这才躲过一劫。
而黄金东路的戴公庙起源最为传奇,自1958年老戴公庙被禁,人们一直无处祭拜戴公。1965年,两个放牛牧童躲雨,看见石门洞内有三个白发老人,消息传开,人们认为是戴公三圣在石门洞现身,所以来石门洞朝拜的香客越来越多,在“文革”期间也阻止不了前来朝拜的群众。后地方群众在石门洞建有小庙,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引导下,为方便众信士上山,百姓捐资地方群众组织在八家寨半山新建了戴公庙,并雕有神像。现存文革时期一个拱门。后来山脚建了如今的戴公庙。
2011年,三庙同时翻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