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2024-05-17 10:41:49)
标签:

大足

分类: 山水游记

我对大足石刻倾慕已久,很想找个充足的时间前去探望,然而因为自己的怠惰,一直未能成行。2024年春节,我终于决定去一趟大足,去看望这位虽未曾谋面却早已心向往之的朋友。大年初二,我与浙江的一家六口拼车,经过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大足石刻景区。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大足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部,地处重庆丘陵与平行岭谷交接地带。东邻铜梁,北与潼南接壤;南与永川、荣昌毗邻,西连四川安岳所谓大足石刻,是大足境内摩崖石造像的总称。迄今,大足境内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造像点多达75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最为集中,是一座凝固着唐风宋韵记忆的文化宫殿,它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的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一千多年前,一群匠师挥动着凿斧,开始在今天重庆大足境内的岩石上雕刻佛像。就这样,一部始建于初唐,历经五代,鼎盛于两宋,绵延至明清,历时千余载的丰厚文化巨著,以其5万余尊技艺精湛、蕴涵哲理的造像,屹立在世界文明之林,它——就是大足石刻。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1999年,大足石刻以“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等标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代表着公元九世纪至十三世纪长达400多年时间里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我们首先造访北山石刻。北山,古名龙岗山,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城北约2公里,海拔约545.5米。北山石刻,全称北山摩崖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遍及四周,长达500余米。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北山石刻以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可谓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其造像反映出晚唐、五代、两宋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唐代造像衣纹细密,薄衣贴体;五代造像小巧玲珑、体态多变;宋代造像形态优美、比例匀称。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如建于南宋初期的“转轮经藏窟”,其间的造像个个端庄典雅,玲珑剔透。她们柔和的目光以及弥漫于脸部、能洞察一切的浅浅微笑,透露出内心的恬静与优雅,显示出超凡绝尘的气质。整个“转轮经藏窟”距今虽已800多年,但保存完好,宛如新刻,称之为“世界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绝对名副其实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北山第245号观经变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观经变迦陵频伽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观经变菩萨像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北山转轮经藏窟玉印观音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北山第136号日月观音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北山转轮经藏窟·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

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三处石刻,一般是不开放的,这里只作简单介绍。南山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城区南面约2公里的南山之巅。南山,古称广华山,树木葱蓊,风景幽丽,素有“南山翠屏”的美誉。南山石刻是南宋时期的纯道教造像,其造像仙风道骨、雕刻精美,是中国这一时期道教造像最多、最集中、反映神系最完整的石刻造像。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造像崖面长80余米、高3-10米,共有15龛造像,明清有增补。主要有真武大帝龛、后土圣母龛、三清古洞、龙洞等道教造像题材,是中国南宋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南山三清古洞

三清古洞共刻像421身,排列了从道教“三清四御”到360天尊的完备神仙序列,生动反映了12世纪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变为神系、神阶明确的“三清”“四御”信仰的历史事实。在中国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是最完备系统反映宋代道教神系的实物资料,是全国道教造像的珍品,也是研究道教史和道教造像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石门山摩崖造像位于石门山巅,因其山巨石夹峙如门而得名。石门山位于大足县龙岗镇东20公里,海拔374.1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094~1151年。刻像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通编为16号,其中有造像12龛窟或仙或释居于一区,皆玲珑万状,精妙绝伦。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工匠师镌名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石门山佛道合一造像区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石门山孔雀明王窟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石门山三皇洞文官像

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号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纹舒展,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第12号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刻像98身,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十三世纪(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窟、孔雀明王经变窟、诃利帝母龛等。其中尤以第6号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

石篆山位于大足区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造像的主体分布于佛惠寺以西约300米佛湾的西南崖壁上,共有9龛,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实属罕见。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为当时著名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石门山石刻、石篆山石刻是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区,这在石窟造像中实为罕见,显示了中华民族博采兼收外来文化,推陈出新的博大胸襟。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宝顶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最宏伟、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处,是一座宏伟精深、充满人间情趣美的佛教艺术殿堂,由一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中晚期清苦70余年主持开凿而成。宝顶山石刻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以及理学的心性融为一体,显示了中国宋代佛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其造像内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厌。这里不仅有慧眼微闭、横卧于天地间的“释迦涅槃圣迹图”,还有金碧辉煌,如流星闪烁、孔雀开屏状的“千手观音”——它们造型各异、千姿百态,拥有“国宝中的国宝”“天下奇观”等诸多赞誉;这里不仅有长达30余米,充满田园生活气息的“牧牛图”,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揭示了佛教“调伏心意”的禅观修证过程,更有充满人伦情怀的“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日常生活情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艰辛历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宝顶山石刻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世俗化、生活化的典范。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宝顶山千手观音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宝顶山涅槃图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涅槃图前弟子像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宝顶山严华三圣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宝顶山牧牛图

从我踏上宝顶山大佛湾的那刻起,就被眼前震撼的图景所吸引,那绵延500米的崖壁上,造像数以万计刻画内容前后连接,而又无一雷同,犹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石刻画卷。这守望了千年精美的石刻,将石刻艺术的美发挥到了极致,静静地等候着前来参观的游客发出声声惊叹。

看着一龛龛精美的石刻,我不由得想起一个人来。公元1175年初夏的一天,一位身穿袈裟头戴斗笠的僧人,经过长途跋涉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他叫赵智凤,年仅19岁。三年前他只身从大足前往四川西部的弥牟镇,跟随四川密宗始祖柳本尊学习密宗大法。三年后,学有所成的他作为密宗的六代祖师返乡传经布道。

赵智凤为了向百姓更有效地宣讲佛教义理决定把佛经里的故事人物依次刻到宝顶山崖壁上,使深奥的佛经变成一幅幅通俗易懂的石刻连环画。在宝顶山南崖有一组表现以修行为主题的石刻取名《牧牛图》整幅雕刻长达二十七米,展现了牧人驯牛的过程牧人被比喻为修行者,而牛被形容为修行者的心,通过各种驯牛的方法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修行过程。如此以人喻佛理的石刻画卷在宝顶山比比皆是。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宝顶山石刻处处流淌着动人的线条,飞扬流动顿挫疾徐的刻刀遇到了静定沉稳的岩石,便创造出中国独有的石刻艺术,最终它们重塑了一座山。工匠竭尽所能将世间所有的美都赋予了宝顶山,这份美因宗教而缘起,却因人间而活色生香——匠人们创造了很多接近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形象,充满着生活的气息从宝顶山石刻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已深刻地融入到汉文化之中,脱离了宗教的藩篱,实现了创作的自由佛像的身体之美,不再通过裸露的肢体曲线直接表达,而是通过衣服的线条飘带的层次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的暗示来完成,这些看似世俗的与神性背道而驰的造像观念,反而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宝顶山石刻。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在宝顶山,山水与佛陀不是一味的堆砌,而是有机的融合,造像总是一群一群、一组一组地出现每一组造像群都是错落排布,主次分明,从一个画面到另一个画面,很自然的过渡,像行云流水一般,给身处其中的人们很强的沉浸感受。同时还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的高低起伏,在不同部位安排适当的题材,形成连贯的整体,构成一副绝美的画卷。

渝之行——与大足石刻深情对视

光阴常变而感动长存,大足石刻一直默默守望着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成为今人追寻中国艺术之美的索引。古人将生活与哲理一刀刀汇入石刻之中,令它随时光流淌千年今人追随大足石刻的线条,去寻觅那凝固在岩石上的文明记忆与大足石刻深情晤对我不仅感觉到中华艺术之美历久弥香,我还感受到炎黄子孙的顽强精神与文化血脉感觉到中华文脉在汩汩流淌!致敬大足石刻!礼赞大足石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