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遍济南——龙年踏青蟠龙山

(2024-03-29 09:39:46)
标签:

蟠龙山

分类: 山水游记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人昂首,万物苏。今年是龙年,龙抬头的脚步刚刚走过,大地上就急不可耐地一片欢腾,春风送暖,万木萌发,池塘水绿,草长莺飞。柳儿最是勤快,早早地轻吐鹅黄,棵棵柳树上就像笼罩着一抹抹淡淡的云烟。长长的枝条随风摇曳,显得姿态婀娜。花儿已开始撒欢,鲜黄的是迎春花,洁白的是玉兰花,白中透红的是杏花,粉红如霞的是桃花……它们争先恐后地绽开笑脸,鲜艳娇媚,风情万种,吸引着人们涌向公园,围在树下,用惊羡的目光赞赏着最美丽的芳华。在这样的春天的周末,去郊外徒步踏青,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吧。
2024年3月16日,星期六,我们一行5人相约徒步蟠龙山。今日之行很特别,队伍中有一位十二岁的家语同学,属龙,我们都叫她“小龙女”。你想啊,时逢龙年,又遇龙抬头,与小龙女一起,攀爬蟠龙山,探幽蟠龙洞,天时、地利、人和皆有一个“龙”字,是不是别有一番妙趣?
蟠龙山森林公园位于济南东郊,距离市区大约20多公里。驱车沿旅游路东行,在蟠龙山路右拐,越过济南职业学院,就来到公园北门。门口左侧有停车场,泊车方便。公园不收门票,附近的居民和学生常来此处休闲。走遍济南——龙年踏青蟠龙山
蟠龙山森林公园北,恩牌坊
公园的北门是一座古朴雄浑的石牌坊,三间式,拱券门,造型宏伟壮观。坊额镌“蟠龙山森林公园”七个鲜红大字,坊额上方、门楣正面皆刻神龙。中门的坊柱上,深浮雕两只盘柱虬龙,给人以祥瑞之感。
越过北门牌坊,仰望蟠龙山,只见峰高坡陡,山势绵延,犹如一条巨龙。山上山下,树木葱郁,山上多为柏树,山谷多为果树,共同打造着济南近郊的天然氧吧。漫步林间,顿感空气清新,呼吸之间,沁人心脾,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被洗得通泰清爽,脚下轻快了许多。走遍济南——龙年踏青蟠龙山

走遍济南——龙年踏青蟠龙山
沿蟠龙山谷左侧的道路上山,不远处,可见三棵被竹篱围护的高大梧桐树,树下的篱笆外,立有“梧桐”两个白色大字。显然景区将此处作为一处景点来开发。可以想象,再过月余,泡桐花盛开,这三棵泡桐树定会形成一道美丽风景,风姿绰约地吸引着上山下山的游客。几棵普普通通的梧桐树,何以成为景区的重要景点呢?原来,我国有“筑巢引凤”之说,就是“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梧桐树非常容易生长非常密集的细小枝叶,冬季叶片脱落后非常像鸟巢,对这种天然形成的东西,古人充满崇拜,认为是“凤巢”,能够吸引祥瑞之鸟凤凰前来栖居。在蟠龙山谷中种下梧桐树,就是为了引来凤凰,形成“龙飞凤舞”的祥瑞场景。走遍济南——龙年踏青蟠龙山
梧桐树
走遍济南——龙年踏青蟠龙山
山东第一槐
再往上走不远,可见一棵树形古怪、虬枝婉转、形似虬龙的龙爪槐,传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此地亲手所栽。这株龙爪槐,树干粗壮挺拔,足有面盆粗。我见过诸多龙爪槐,但从未见过直径如面盆的龙爪槐,称此树被称为“山东第一槐”,绝对名副其实。它的枝条长得颇有特色,就像神龙探出的爪子,十分威武苍劲。细看树皮,纹理深刻,如同龙鳞一般,使得整棵树看起来既有威严又富有诗意。
在龙爪槐西,长着两株古丁香,根本粗大,树冠呈伞状,是两株具有百年树龄的华北紫丁香。丁香树枝叶繁茂,树形纤美婀娜,神似两位古装少女携手在山水间徜徉。据说春季盛开的紫色花团艳丽高贵、幽香飘逸,满山谷的花香沁人心脾。游人经过此处,都会驻足欣赏一番,观姊妹丁香树优美的身姿,嗅迎面而来的淡雅花香,别有一番情趣。走遍济南——龙年踏青蟠龙山
李清照像
继续前行,走不多远,可见山坡上建有一座小巧的亭子,名叫清照亭,附近立有一尊汉白玉雕像,乃清照像。只见她左手背于身后,右手执卷吟诵诗文,深情专注,文艺范儿十足。相传李清照从章丘去历城看望丈夫赵明诚时,常常在此歇息赏景。是真是假,姑且不论,但在山上建一处李清照的纪念建筑,确实可以增添蟠龙山的文韵风流。伫立亭中,听松涛阵阵,诵千古诗词,那是何等的妙趣和风流!
穿过几座森林木屋,越过观音庙,不远处有一面九龙壁。九龙壁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皇权和天子之尊,上面的九条龙分别代表着中国的九州,寓意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在中国文化中,龙还具有消灾、避邪的作用,因此九龙壁中的龙还被认为可以带来好运和福气。
再往上走不远,可见龙王庙,庙内供奉龙王像。龙王庙附近,建有百龙亭,百龙亭周围可见两尊龙王石雕,一尊立于坡上,一尊立于山谷。估计景区内还有更多龙王石雕,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走遍济南——龙年踏青蟠龙山
龙王庙
走遍济南——龙年踏青蟠龙山
百龙亭
走遍济南——龙年踏青蟠龙山
龙王像
过了龙王庙,便是登山步道,沿石阶而上是罕见的地质地貌景观——崩塌遗迹,山坡上密布大大小小崩塌的岩块,小的如鹅卵,大的若奔牛,颇为壮观。这是蟠龙山省级地质公园重要地质遗迹,学名叫“坍塌地质遗迹”,处于主峰北坡的凹洼处。崩塌体南北长约500-800米,东西宽约100-200米,属小型岩质崩塌地质遗迹点。现场分布着大量崩塌碎块,多为方形,但大小不等,单体5-10立方米。据专家推测,该处崩塌地质遗迹点是距今300年前的郯城大地震造成的。走遍济南——龙年踏青蟠龙山
定海神针
走遍济南——龙年踏青蟠龙山
定海神针
站在此处,抬头透过斑驳的树枝,隐约可以看到蟠龙山的标志性风景——定海神针,驴友也称之为“擎天柱”。疾步快行,很快来到近前,只见一块巨大的岩石赫然耸立在眼前。它位于蟠龙山主峰之北,基岩柱石高约40米,长约30米,宽约20米,上下近似直立,被当地居民称之为“定海神针”。它远离山体,陡然而出,形如石柱,直插云霄,颇有顶天立地、一柱擎天的气势,三公里外清晰可见,因此人们又称之为“擎天柱”。站在定海神针前,让人油然而生感叹——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
据周围的百姓讲,蟠龙山之所以气象不凡,就与这定海神针有关。此山为蟠龙山,西与龙洞山相望。据说,这根神针是大禹治水时遗留下来的。当时,大禹为了治理洪水,曾向太上老君借了一根神铁。这根神铁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可大可小,形状如同棒槌。大禹用它测量海深,斩妖除魔,后来将其留在了蟠龙山。
传说上古唐尧时期,济南历山脚下是一片汪洋。水底有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水患。大禹治水,洪水排尽,恶龙无处藏身,跃身向东蹿去。大禹紧追不舍,恶龙钻进城东南山上的石洞,禹上前擒捉,那龙长啸一声,破山而出。那龙钻山逃遁时出现的洞,后人便称为龙洞,那座山也因此得名龙洞山,又叫禹登山。山下那条幽深的涧沟,被称为“藏龙涧”。
恶龙穿山而出后,继续向东逃窜,大禹紧追不舍,终于追至此山处,将恶龙制服擒获,并用定海神针将此山镇住。此山从此称蟠龙山,又叫东龙洞。这条被大禹降服的恶龙也改邪归正,常应官民所求呼风唤雨,造福人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于是信男善女们在此山建起了庙宇将其供奉起来。
蟠龙山上还有一种称为“背斜”的地质遗迹,我用度娘搜了一下,得知背斜是地质褶皱构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向斜”相对。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这一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此处背斜遗迹主轴接近东西向,核部截面出露面积近千平方米,两翼弯曲层状清晰完整,层理明显,平行于轴向的节理裂隙十分发育,产状对称明显。有了背斜遗迹和坍塌遗迹,所以蟠龙山被确定为省级地质公园。
继续沿山路前行约一刻钟,登上了山脊。山脊上有一处平坦地儿,我们放下行囊,稍微补充点能量和水分,商量下一步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往右是下坡,可去东龙洞;往左是上坡,可去主峰观景台和长城石。我们决定先登蟠龙山主峰,挑战长城石,然后返回再探东龙洞。
沿山脊小路往上攀登,还是相当耗费体力。山脊上巨石堆叠,两侧陡峭如削,背斜褶曲形成的天然石路崎岖难行,好在有惊无险。途中经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可俯瞰济南东部城区,只见高楼林立,一片连着一片,向远方延伸,无边无沿。片片城区之间路网纵横,车水马龙,穿梭的汽车如甲壳虫一般。看得最清晰的,是蟠龙山北麓的旅游路,各种车辆排成长龙,东西相向而行,井然有序。我们指指点点,辨认着一座座高楼、一条条街道、一片片社区,既感慨于对某一片片区域的陌生,又惊叹于城市发展的神速。
再往上走不远,就到了主峰顶。站在峰顶,俯瞰万丈深崖,犹如斧劈一般,令人骇然。蟠龙山绵延几公里,松柏绵绵,一片葱郁。峰顶上矗立一座铁塔,看样子是通讯塔,它虽然不是什么景点,却已然成为驴友们徒步蟠龙山的打卡地。走遍济南——龙年踏青蟠龙山
蟠龙山通讯塔
从主峰向西,可以看到另一座山梁上的长城石。宋师兄一马当先,在前方探路,确定可以攀登,便大声招呼我们前去。可是等我们走到了近前,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细细观察,所谓的“长城石”,其实是一段东西走向、长约千米的悬崖峭壁,山脊陡峭狭长,山石起起伏伏,如同城墙的垛口一般,故曰长城石。走遍济南——龙年踏青蟠龙山
长城石
其实它比城墙更可怖,窄窄的一道石脊,两侧壁立千仞,犹如刀刃一般。我壮着胆子、手脚并用地登上石脊,但是却不敢再前行一步,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凝固成一尊雕塑。宋师兄、付存鹏和小家语则不惧挑战,继续向西行进。等返回来,师兄说:“多亏你没往前走,前面有个地方特别窄,你恐高,肯定过不去。”师兄还给我看他在长城石上拍到的一副对联:“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这其实是出自林则徐的诗句,意思是:青葱的山岭,是一幅千年不腐、不着笔墨的山水画卷;碧绿的流水,是一具万年常响、无需丝弦的悠扬古琴。”不知是哪位驴友写上的,看来他在攀登长城石的时候,一定是感触良多。
最后的去处就是东龙洞了。我们返回观景台,再沿山脊一路下山,在蟠龙山腹地,发现了这个历史久远的天然石灰岩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溶洞,人们习惯称它为“东龙洞”。传说在远古时期,那条被大禹制服的恶龙改了邪归了正,成为一条心地善良的白龙,全心全意保护村民、造福百姓。可有一天,从远方流窜来一条黑龙,它作恶多端、残害百姓,搅得四周鸡犬不宁。白龙挺身而出,与黑龙奋战七天,终于赶走了黑龙,而自己却身负重伤、病卧此处,龙身化为山脉,龙鳞化作松柏,龙血化作甘露,龙腹变成山洞,洞内曲曲弯弯,呈龙形,被人称为“龙洞”。为了与此山西部不远的龙洞相区别,人们称此龙洞为“东龙洞”,还因位于蟠龙山,又称“蟠龙仙洞”。走遍济南——龙年踏青蟠龙山
东龙洞
洞口朝南,为拱券门,门上刻“龙洞熏风”四个篆字,为康熙十四年五月立,距今已有300多年。可惜红漆大门紧闭,游客无法进入参观。大门一侧,悬黄色文保牌,上书:“济南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东龙洞佛隐寺。”大门的另一侧,立一通黑色石碑,上刻“江北第一洞”。根据洞旁的简介牌得知,蟠龙仙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天然石灰岩洞,据地质学家考证认定,此洞大约形成于20-30万年前远古造山运动时期,随着地壳变化而形成。洞内空气凉爽,深暗幽邃,据传兽不进、虫不见。里面有高达40米的螺顶,有深不见底的石罅,宽阔空旷处能容千人,狭窄处不能二人并行。此洞分上中下三层,目前已开发开放的中间一层主长2000余米。洞内钟乳石形成的自然景观随处可见,景色奇特,形态各异,非能工巧匠而为之。有景点60余处,每处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如仙人乳、江猪探海、通天神鼋、倒挂金钟、神羊牧女、火烧葡萄架、药王池、姜池、藕池、悬黾池、童子拜观音等,无不神形毕肖。在长江以北,很少见到如此规模的喀斯特地貌,被地质专家誉为“江北第一洞”。
这里更有中华独有的洞中佛隐寺,是一处集佛文化、龙文化以及自然景观结合的综合景观。通过驴友写的游记得知,进入龙洞,首先看到的就是佛隐寺,进洞便入寺,为中华独有。这所隐藏于洞内的佛教寺院,据说建于北魏时期,已有1500多年历史。洞内佛隐寺虽然历遭破坏,但北魏佛像,金代石刻造像依然保存完整。只可惜几年前,东龙洞关闭。
下山的时候,我感到心满意足,今日之行,攀上了主峰,围观了定海神针,穿越了长城石,探视了东龙洞,考察了崩塌、斜背、卡斯特等地质公园的魅力,可以说收获满满。可师兄却幽幽地说了一句:“山上没水,要是有水,蟠龙山就活了。”我开始认同,但想了想,又改变了看法。其实,蟠龙山并不缺水,山上有卧龙泉,山下有淌豆泉,还有波光粼粼的狼猫山水库,怎么能说缺水呢?今天我们只行走了蟠龙山的一小部分,如果徒步到更远,定能感受山水相依的美妙。期待下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