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宰相与丞相有何不同?

(2024-01-02 13:40:53)
标签:

宰相

丞相

杂谈

分类: 历史文化
宰相与丞相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两个概念。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宰相是统称、广泛的概念,是负责辅佐皇帝、掌管最高权力的职称。而丞相是真实的官职,手中的权利是无限大的。所以就有了那句: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一、何为宰相?
“宰”在古代是官吏的统称,见于《周礼》。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的事在于祭祀,而祭祀时最重要的事是宰杀耕牛,所以一应象征管家的人都称为宰。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史传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关于宰相职责,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辽朝早期设北、南面官,有所谓北宰相、南宰相,有学者认为是可汗之下统帅部族的首领,非宰辅性质,存疑 。
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中书舍人、同平章事、军机大臣、总理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长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
秦国由于变法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
在秦以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统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的内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力。
秦始皇之后,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宰相与丞相有何不同?

宰相与丞相有何不同?

二、何为丞相?
丞相与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后,正式设置丞相。西汉建立,承袭秦制,设置有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220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自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魏晋南北朝370年间,除东晋初年、北朝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秦汉时期尚无官品制度,因此秦汉的丞相没有官品,但丞相是百官之长,其官阶是最高的,当时的官阶是用秩俸来显示的,丞相的秩俸号称万石。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官人法制度为每个官职设计了任用的资品要求,任官所需要的资品被人们称之为官品,丞相官品为一品,它的意思是丞相需要由最优秀的人来担任。梁武帝改革,为官品加注,“帝于品下注一品秩为万石”。这样官品就有了官阶的含义,一品官,就是国家组织中最高的官。唐代的左、右丞相是由尚书左、右仆射改置的,所以其官品从原来的官品。唐代的左、右仆射官品为从二品,左、右丞相的官品也就是从二品。宋代的左、右丞相也是由尚书左、右仆射改置的。南宋乾道8年之前,尚书左、右仆射官品为从一品,改为左、右丞相之后,代替了原来三省长官的地位,官品上升到正一品。元代的丞相官品亦为一品。宰相与丞相有何不同?

三、历史上有名的宰相和丞相
在了解了丞相与宰相之间的区别之后,历史上又有哪些有名的宰相和丞相呢?
【历史第一名相:管仲
管仲其实是周朝周王室的后代,后来因家道中衰,与挚友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后来在公元前698年,管仲因预感齐国将会大乱,于是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而后,齐国内乱,公子小白登上君位,也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刚刚即位的齐桓公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于是,请鲍叔牙做丞相,但鲍叔牙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于是便建议齐桓公用管仲为相,才能齐国称霸。虽然在齐桓公登上君位时,管仲曾阻挠过,但齐桓公被管仲的才华折服,再加上鲍叔牙的强烈建议,于是用非常隆重的欢迎仪式,迎接管仲。与管仲聊了三天之后,拜管仲为相,并称管仲为“仲父”。宰相与丞相有何不同?

宰相与丞相有何不同?
管仲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内发展工商、渔盐、冶铁,按照土地的好坏来征收租赋,主张富国强兵,增强了齐国军队的战斗力。举贤任能,制定选拔人才的制度,整顿行政管理系统,使得行政区域更加精细化,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外推行“尊王攘夷”的策略,拥护周天子,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与各诸侯国会盟,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在齐国辅佐齐桓公期间进行的内政外交的重大改革,使得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其思想成就非常显著,他认为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精神支柱,后人把管仲的思想整理成书,即《管子》。其提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揭示道德教化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又强调“四维(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亡”,重视道德教化作用。《管子》86篇,今存76篇,是以齐国法家为主兼及其他各家学术思想的著述总集。内容涉及天文、历数、舆地、经济和农业等科学知识。
【西汉开国名相:萧何
萧何(?-前193年),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早年入仕秦朝,担任沛县主吏掾,辅佐沛公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起到重要作用。楚汉之争时,留守关中,稳固后方,向前线输送士兵、粮饷,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西汉建立后,担任相国,史称“萧相国”,册封酂侯,名列功臣第一。他采摭秦朝六法,制定实施《九章律》。主张无为而治,采用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辅佐汉惠帝。汉惠帝二年(前193年)去世,谥号“文终”。宰相与丞相有何不同?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占领荆州、益州之地,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伐吴于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宰相与丞相有何不同?

【盛唐名相:狄仁杰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号祁溪,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唐朝宰相、政治家。狄仁杰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宰相。他不仅执法廉明,刚正不阿,更是以身护法。犯言直谏。狄仁杰生于普通官僚地主家庭。幼年开始刻苦攻读,专心致学。后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度支郎中、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于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四个月后,被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营州之乱时,得到起复。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度拜相,其间,他谏阻了武则天远征拓疆计划,认为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顿内政、增强国力上,他的意见得到武则天皇帝及朝中重臣魏元忠等有识之士的赞同。后为匡复唐室,冒死进谏,促使武则天下定决心,召回庐陵王李显,并立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升为内史。于圣历三年(700年)九月病逝。葬于白马寺东南侧。狄仁杰一生刚直不阿,知人善任,为唐王朝连连举荐德才兼备的良臣,政绩颇丰,被朝野公认为“唐祚送俊之臣”,有“北斗之南一人而已”之誉,尤其在武则天执政时,以不畏权势著称,直言力谏,成为一代名相,享有“东方福尔摩斯”的美誉。 令狐楚评价其:“洪惟昊穹,降鉴储祉,诞生仁杰,保佑中宗,使绝维更张,明辟乃复”。除了影视作品对狄仁杰判案描绘的神出鬼没之外,狄仁杰在太子继承,稳定唐朝经济上都有着很大的贡献。宰相与丞相有何不同?

【变法宰相:王安石
作为北宋神宗时期的宰相,在王安石的推动下,领导了“王安石变法”在变法前,王安石被称之为:当朝圣人,但变法后,被史学家司马光称之为谋权篡政的奸臣。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但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继续阐述变法主张,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并积极促成熙河开边。变法初期,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然而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反对者声势颇大,且变法派内部也出现分裂。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间在变法上的分歧而罢相,出判江宁。累封为荆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其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辑有《王安石全集》。在王安石从政生涯中,先后扶持过三位皇帝,虽然皇帝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王安石在政治以及诗歌上的建树也是不可忽略的。此外,俗语“宰相肚子里能撑船”的故事背景也是源于王安石。宰相与丞相有何不同?

【中华第一奸相——秦桧
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生于黄州(一说古县,即今广西永福)。南宋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四大权相(其余为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之首。秦桧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中进士,又中宣和五年(1123年)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后累官至御史中丞。曾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金军攻占开封后,因反对成立张邦昌伪楚政权,被金军驱掳北去。在金朝期间,为完颜昌(挞懒)所信用。建炎四年(1130年),完颜昌率兵进攻淮北重镇山阳(今属江苏淮安),秦桧趁机南归见宋高宗,得拜礼部尚书。秦桧于绍兴元年(1131年),拜右相兼枢密院事,次年被罢相,又于绍兴八年(1138年)复相。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韩世忠等军大举北伐,屡破金军,进逼开封。秦桧却怂恿宋高宗迫令班师,导致北伐成果毁于一旦。此后,宋高宗与秦桧连谋,相继解除岳飞等大将兵权,诬构谋反罪状,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在《绍兴和议》签订后,其又独揽相权18年。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二十二日,秦桧病卒, 终年六十六岁,追赠为申王,谥号“忠献”。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四月,追夺秦桧王爵,改谥号为“谬丑”。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又得以恢复原封号、赠爵。《宋史》将秦桧列入《奸臣传》,秦桧被后世普遍视为奸臣,其陷害岳飞之举尤其受到唾骂,秦桧夫妇跪像至今仍在岳飞墓内。宰相与丞相有何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