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淮阳——拜谒神农五谷台

标签:
神农五谷台杂谈 |
分类: 历史文化 |
在淮阳,有一座“五谷台”。相传,五谷台原为淮阳仅次于太昊陵的第二大庙宇,是重要的人文历史景观。
五谷台位于淮阳城东北,传说是炎帝神农教民稼穑、播种五谷的地方。神农时代,炎帝就教人种植五谷,以充腹饥,炎帝把谷粒分为五种,分别起名为稻、黍、稷、麦、菽、炎帝在这里兴农事,知耕稼,种五谷,故为神农,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创始人。
从淮阳北关出发,沿神农大道东行,约5公里左右,就到了一个叫作“五谷台村”的地方,炎帝神农五谷台就在村子西头。五谷土台高约2米,广约2000平方米,上建有三栋房子,正殿坐西朝东,面宽三间,进深二间,门额上方悬挂“炎帝神农殿”牌匾,内塑炎帝坐像。正殿左侧是炎帝之妻听饫宫,内塑听饫像;右侧为炎帝之女精卫官,内塑精卫像。据传此庙建于汉代,现建筑是当地民众自筹资金、在原址上复建而成。


五谷台上,建庙舍九间。红墙建筑的殿宇,虽不巍峨,但给人以庄严、神圣的感觉。大门两侧的对联是:倡农耕粒我烝民功垂万代、尝百草以疗庶疾利在千秋。是曾任淮阳县书法协会主席张云生老教授亲笔所书。短短的一幅对联,书写了炎帝神农的功绩。远古时代,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为解决吃饭问题,神农氏教民稼穑、种植五谷,开创了远古农业的先河;为解除人们疾病的困扰,炎帝神农亲尝百草,发现草药,为民众解除疾病的折磨,开创了祖国医学的先河,被尊为中医药的先祖。

炎帝神农生于烈山,育于姜水,故为姜姓。《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帝神农以炎德王“初都陈(河南淮阳)”,后向东发展,迁都于曲手书。《兖州府志》也有相同的记载:“始制耒耜,教民播种五谷,故号神农氏,初都陈,后都曲阜”。《淮阳县志》更有所记载:“约公元前30世纪,相传炎帝神农氏都于陈,尝百草而兴药,艺五谷,教民农耕。”
正对大门是主殿,炎帝神农殿。炎帝神农的塑像端坐其中,他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五谷,慈祥的目光平视着远方,仿佛仍在关注着天下众生的生活。大殿的后面,有一石碑。上书:炎帝神农先祖之灵位。石碑前的香火炉里,香火正旺。东西厢房里供奉着九龙圣母、地母娘娘、天后娘娘、五谷老奶奶、白玉娘娘、精卫娘娘、观音老母等诸神塑像。一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不时有香客进来叩拜,祈祷、祈福声不绝于耳。


传说中五谷台上曾有神农井,是炎帝神农教民汲水浇灌五谷而掘。据说一共有九眼井,其中有一眼井的井水非常清澈、甘甜,被称为“神水”,直接饮用可以治疗众多疾病。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这一地带在历史上多次被黄河水冲击,黄河水夹带很多的泥沙沉积将原有的地貌现状给予了很大的改变,神农井再也找不到了。但是人们没有忘记炎帝神农的历史功绩,当地百姓自筹资金
在原址上修建庙宇、予以纪念。传说神农氏生于农历正月初五,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便形成了祭祀神农的古庙会,
方圆数百里的农民都来这里焚香祭祀,祈求五谷丰登。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学士到这里
朝拜者比比皆是。据县志记载,三国时曹植来这里拜谒后,写下的《神农赞》:“少典之胤,火德成木。造为耒耜,遵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流传千古。

起初,人文始祖伏羲氏在淮阳定都,取地名为宛丘;后来神农氏也在这里定都,更名为陈。据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始教天下种五谷”。正所谓“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曰神农。据说那时有一只周身通红的鸟,衔一株九穗谷飞过天空,谷粒坠落在地,炎帝拣起种在五谷台边土地里,后来便长出高大肥硕的谷子。炎帝把谷粒分为五种,分别起名为稻、黍、稷、麦、菽。谷粒味美可口,天下人争相种之。炎帝在这里兴农事,知耕稼,种五谷,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创始人。
神农还曾亲尝百草,发明草药,为人治病,被尊为祖国医药的创始者。《纲鉴易如录》记载:“民有疾,未有药石,炎帝以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
,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传说炎帝还有一条神鞭,名叫赭鞭,鞭打各种药草,就能显示药草有无毒性,功效如何,寒性还是热性,据此取有用的药草为人治病。
在远古时代,五谷台所在地域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神农氏在此开创了原始农业,成为中华民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地域之一。而“五谷台”就是炎帝神农氏时代留下的遗迹,亦证明了以淮阳为中心的黄淮大平原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2021年12月17日,五谷台被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将被打造成为成为集古今农业科技及爱国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观光基地。今后的五谷台将成为具有纪念以及教育意义的重要场所,也让我们后代更好铭记炎帝神农的历史功绩。
前一篇:沂蒙行——山东省联合大会旧址
后一篇:相聚伏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