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陈集镇陈集村,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陈氏将军祠,又名陈元光祖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祖籍河南固始县。唐总章二年(669年),随其父归德将军陈政率中原子弟兵先后入闽平乱。不久,陈元光祖母魏敬又率援军至闽。陈政逝后,陈元光袭父职,继以功授岭南行军总管,相继平定闽粤三十六寨峒之后,拓土开疆,创立漳州,为首任漳州刺史。在开漳治漳期间,陈元光屯兵闽南四境,且战且耕,融合汉蛮民族,施行“唐化”教育,传播中原文化,兴学办校,奖农助耕,惠工通商,使处于闽粤间的这一千古蛮荒之地走向长治久安和初步的繁荣发展,并与中原地区形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漳州府志》)的八闽名邦之一。唐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以身殉职。尔后,其子陈珦、孙陈酆、曾孙陈谟相继担任漳州刺史,祖孙六代承先启后开漳治漳计150年,深受百姓爱戴。陈元光为开发漳州,维护大唐皇图一统,建功于国,造福于民,受到历代朝廷的褒封和人民百姓的尊崇,被奉为“开漳圣王”。
祖祠由陈元光孙陈酆建于唐天宝年间,后经历代修缮,现存为清代建筑。祖祠坐北朝南,面向浮光峰,门前是1566平方米的月牙塘,右边是1150平方米的植物园。整个祖祠占地5081平方米,原房近百间,现有房屋31间,房屋面积740平方米。门前一泓碧水,总体为四合大院,分前庭、后堂、配房、左右厢房及耳房。整个建筑为石基、石柱、青砖灰瓦,堂室含廊。建筑群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具有浓郁的豫南民居建筑风格。
门楼面阔一间,高4.16米,进深6檩7.8米,门楣条石上阳刻证书“陈氏将军祠”,两边青石楹柱镌刻:“闽粤千秋歌圣哲,乡祠百代祀将军”。楹柱前为一对抱鼓石,大门两侧分立青石雕凿的雄狮,体态轻盈,欢快活泼。门楼两边6间配房。
从门楼往里,青石铺路直达正堂。正堂三间,进深四柱三间九界。通面阔10.07米,通进深8.85米,梁架依次可分为“三界磕头轩”、内四界和后双步三部分,该建筑为典型的《营造法原》所谓的“厅堂式”结构形式。
正殿的建筑结构为通天摇铃双猴大梁四榀,大梁丈五,前后各跨三尺长度的挑梁,十六根丈四高石柱,承座在柱基石上,周围是青砖垒砌,石阶高于室外地平。檐口高丈四,木格花棱,薄木板满铺,仰上覆盖着青瓦,镶嵌着精巧玲珑的如意云勾子瓦头。正堂屋顶为干摆灰瓦,叠瓦正花脊,中间置宝顶。前沿装修为隔扇门,前檐柱为石柱,下部置石狮、石象立托,浑然成为整体,显示出军帐式的雄伟与威严。
大殿正面陈元光将军塑像端坐正中,威风凛凛,大将风范,上
书“开漳圣王”。正堂上方嵌“威震闽粤”“尘净东南”匾额,楹联为:“开闽数十年烽火无惊称乐土,建漳千百载香烟不绝祀将军”。大殿中央立陈元光塑像,神采奕奕,威风凛凛。左配殿供奉的是陈元光祖父陈克耕、祖母魏敬夫人塑像,右配殿供奉的是陈元光父亲陈政塑像。
配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三间六界。梁架为带前后廊结构形式,四界大梁置前、后金柱上,其上置瓜柱承托山界梁,山界梁上置脊童,上架桁、椽。四届前后廊各深一界,前廊用廊穿外挑挑檐桁,后廊用穿连接二步。屋面同门楼、正堂相同,为干摆瓦、花瓦调脊。石柱,明间为隔扇门,次间砖墙上置隔扇窗。
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三间六界。梁架结构与配方基本相同,为四界大梁上架三界梁,四届前后廊各深一界,用廊穿连接。廊柱为石柱、金柱为木柱、隔扇门,屋面为干摆瓦,正脊为花瓦调脊。
耳房面阔二间,进深二柱二间五界。四届大梁上置金童柱,柱上架山界梁,三界梁上置脊童,上架桁、椽,四界后廊深一界,用穿连接。隔扇门,屋面与厢房相同。
在将军祠西边建有西花园,面积1150平方米,原有建筑已毁。2010年,复建亭、池等建筑。
在祖祠东南1500米处有陈氏祖坟地,葬有陈元光祖父陈克耕等族人七人,墓塚呈半圆形分布,称
“七星拱月” 墓地。在安阳山浮光峰有唐代为纪念魏敬夫人而建的
“大山奶奶庙”(云霄庙)。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