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山抹微云1969
山抹微云196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436
  • 关注人气:1,2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点滴滴记师恩——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恩师王复三先生

(2023-04-07 09:50:37)
分类: 生活感悟
王复三,山东招远人,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留校任教。1963年调入山东大学,历任《文史哲》编辑部副主任、哲学系副主任、“21世纪山东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工作数十年,取得了突出成绩。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76篇,其中论文《论科学历史观的出发点》和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中国农村生产社会化趋势》,均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3年被国家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作为一种信仰,早已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王复三先生是我的研究生导师,是我交往最多、情谊最深,令我受益最大的老师。
 在我的心目中,王老师是个功底深厚、治学严谨的学者,也是个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长者。他高高的个子,清俊的面庞,眼里总是含着笑,浑身上下尽显书卷之气,举手投足间洋溢着儒雅之风。与王老师打交道,简直是如坐春风,没有丝毫的疏离感。在内心深处虔诚地尊王老师为“恩师”,因为他对我有知遇之恩、再造之恩和关爱之恩。点点滴滴记师恩——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恩师王复三先生
光荣在党50年(2021年)  点点滴滴记师恩——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恩师王复三先生
195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知遇之恩
  我与王老师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1991年我在河南师范大学读大三,正在为考研而奋战。其间从学术期刊上看过王复三老师的文章,深深为他的理论学养所折服,于是暗下决心,报考山东大学哲学系,投王复三老师门下。
学习过程中,遇到有一些学术问题无法解决,令我十分苦恼。我想给王老师写信请教,可王老师并不认识我,对于一个懵懂大学生的冒昧来信和一些肤浅的问题,他会忍着性子把信看完吗?他会抽出时间给我回信并解疑释惑吗?犹豫再三,几次提笔又放下。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位同学鼓励我:“如果你写了信,老师有可能不回,也有可能回信,这样还有一半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你不写,老师是不可能凭空给你回信的,那是一丁点儿的可能性也没有。因此,你必须写。”最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写!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觉得太长,怕耽误老师时间,经反复推敲打磨,删减到只剩4页,这才将信寄出。
没想到,万万没想到,不出十天,我就收到了王复三老师的回信。他回答了我提出的所有问题,还给我寄来一本由他与汪健老师主编、山东大学哲学系使用的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读着信,捧着书,我激动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得益于王老师的指导,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的帮助,接下来,我热情高涨、劲头十足投入到学习中,效果明显提升。后来,我如愿以偿地被山东大学哲学系录取,成为王复三老师的亲授弟子。
1992年秋,入学报道的那天,一位师兄问我:“你是从河南来的?”
“是的,我是从河南来的。”
“你给王老师写过信?”师兄又问。
“嗯。”我有些疑惑,给王老师写信,他怎么知道的?
“哈哈,那就是你了!”师兄嗓门突然提高了,吓了我一跳。见我满脸懵圈,师兄这才告诉我,王老师收到我的信后,很高兴,经常夸我,说有个河南的考生,思考问题很深刻,还写得一手好字,是个好学生的痞子。
听师兄说话间,我内心无比温暖,同时又不禁感慨,王老师真是我的贵人啊!人生中,最难得的就是“知遇之恩”,王老师在背后夸我,代表着他对我的赏识和器重,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得遇恩师,何其有幸!这样的恩情,我无以回报,只有加倍努力地完成学业!
三年后,就在我研究生毕业的那年,王老师正好退休,哲学系则需要一个研究生留校任教。说实话,如果是现在,博士毕业都很难留校任教,至于硕士,想都别想。但那个时候,硕士研究生数量不多,如果表现好,还是有机会留校的。面对这种形势,王老师希望我能留下。不过,他并没有明确提出要求,而是征求我的意见,他问:“我觉得你很适合在高校工作,现在哲学系缺个老师,你是不是考虑一下?”而不知天高地厚的我竟然这样回答:“我想先去新闻或出版单位碰碰运气,如果不成,再考虑留校。”听我这么说,王老师也没再多说什么。
接下来,我跑了一些新闻、出版单位,但是这些单位都是以签合同的形式招聘员工,这让从农村出来、注重铁饭碗我打了退堂鼓,最终还是选择留校任教。王老师很高兴,专门带着我去海边玩了几天,可见他对我的选择是多么欣慰。
然而,仅仅过了几年,我就开始去一家新闻单位做兼职,做着做着,心就浮躁了,屁股坐不住了,根本无法沉下心来作学术研究,最后只好作罢,放弃了大学校老师的工作,专职做起了记者。
转眼间,我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记者,按说应该显示出浓浓的“记者范”吧?可是总有人说,我不像记者,更像大学老师。每每听到这样的评价,我都不由得叹服王老师对我的定位——最适合我的,还是大学老师!其实他对我的了解,甚至超过我自己对自己的了解,真是知徒莫如师啊!点点滴滴记师恩——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恩师王复三先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搞社会调查
【再造之恩】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用言传身教去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形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觉得,王老师是一位真正的“师者”,百分百的“师者”,他对我不仅有“授业之恩,简直有“再造之恩
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非常困难的,而一旦发生转变,将会对今后的人生路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年轻的时候,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一切从理想出发,以理想为标杆去批判现实、裁定现实、要求现实,只要现实与理想之间有差距,那就是现实的不尽人意、现实的不完美、甚至是现实的错与恶。如何让现实变得完美起来?只有批判、找茬,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刚读研究生不久,王复三老师就敏锐地发现了我的理想主义倾向。记得在学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围绕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我和王老师产生了分歧马克思看来,异化,是指人的劳动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本应属于劳动者,而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的劳动被异化了,“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劳动者不仅不能拥有劳动产品,而且还受制于劳动产品,“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越畸形”。
当时我认为,异化劳动理论具有强大的分析和批判功能,可以用来审视和拷问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弊病和消极现象,通过异化的揭示,能够在汹涌喧嚣、杂乱无序的历史洪流中驻足思考、针砭时弊、剖析现实,在“异化”这把审判之剑面前,几乎任何事物都必须低下高贵的头颅。虽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未经发表,但是这根本掩盖不住其思想的光芒,它表明青年马克思在思想理论上已经走向了成熟。
但是王老师并不认可我的看法,他认为,异化劳动理论确实可以拷问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摧毁一切为现实合理性辩护的理论和行为,但是它没能提出更好的、更有力的解决异化的方法体系,它打碎了一个旧世界,却无法建立一个新世界。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限性,是因为青年马克思还没有完全摒弃“空想”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分析批判方法,异化劳动理论首先设定了一种美好的理想状态作为标准,然后拿现实与之进行对比,通过应有与实有的对比,现实的不合理性、不完满性就表现出来了。具体来说,异化劳动理论暗含了这样的一个理想化的设定,即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而这种“自由自觉的劳动”只是一种美好的价值理想,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也就是说,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出发点不是现实的,而是人为设定的理想状态,它犹如镜中花、水中月,最终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想罢了。
如果仅限于学术层面的探讨,那只能算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司空见惯的桥段而已,王老师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仅发现了我的思维方式有着十分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且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及时纠正,将会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王老师告诉我,理想主义思维方式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是一种简单化不成熟、主观臆想、脱离实际的思维方式,在现实中往往表现得很幼稚,问题看不准,解决问题易走激进路线。为了帮我跳出理想主义窠臼,在此后的教学中,王老师着重为我讲解马克思是如何一步步摆脱理想主义的束缚,最终将研究的目光完全投向广阔的社会现实,投向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投向生生不息的物质生产的。
除了自己苦口婆心地教导外,王老师还让师姐杨霞给我上课,反复做我的思想工作;还多次带我走出校园,深入基层作社会调查;还为我提供一些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能够与学界大咖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终于走出了理想主义的阴影和羁绊。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思维比以前活跃了,不再纠缠于空洞的理想和概念,而是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并从现实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些耳熟能详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终于从过去背诵的考试内容,转变为属于我自己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发现自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个全新的我,一个由王老师再造的我。这就是凤凰涅槃?是的,我肯定,这就是凤凰涅槃!
人不能没有理想,但这个理想必须是从现实生活中生发出来的,如果脱离了现实,这种理想只能是“空想“梦想”“幻想”,只能是灰暗的,没有生命力的。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我发现很多人一辈子笼罩在“理想主义”的阴影下,每每看到他们受着理想主义的羁绊,我是多么感谢王老师啊!点点滴滴记师恩——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恩师王复三先生
王老师在练习书法
【关爱之恩】
 在教学上,王老师是严肃认真的,很多学生都怕他;但在生活中,他平易近人,像慈父一样关爱着我们。每当我人生中发生什么大事,或生子,或乔迁,或升职,他都会表达祝福和祝贺。
王老师多才多艺,他幽默风趣,喜欢唱歌,擅长书法拉二胡,会打太极拳。外出调研时,劳累一天后,如果有机会,就会引吭高歌,既活跃气氛,又驱除疲惫。王老师健谈善谈,和什么人都能愉快地交流,不管是耄耋老人还是三岁顽童,不管是高级官员还是基层百姓,不管是头顶光环的文化大家,还是忙于生计的贩夫走卒,他都能找到共同话题,交谈中没有任何障碍。
我特别喜欢与王老师聊天,逢年过节去看望他时,一定要坐下来喝喝茶,说说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那感觉,就像回家与父亲闲聊似的。他学识渊博,态度和蔼,说话不疾不徐,眼神慈爱安详,让人如沐春风。大概是不想给我们施加压力吧,他从不问我工作上的事,即使我主动向他汇报离开高校这样的大事,他也只是云淡风轻地点点头,表示已经知晓。我猜想,他一定很失望,只是不愿意表现出来而已。
书法,是王老师退休后一以贯之的喜好。退休后的前十年,他主要协助看护外甥女,偶尔在那张小小的三抽桌上写几个字,幻想着何年何月会有一张大大的写字台,挥毫泼墨,尽享书法乐趣。后来还真的有了机会,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建了一批公寓,王老师申请了一套复式结构住房,房间多了,空间大了,书房有了,大大的写字台自然也有了,整个顶层成了他的书法世界。
从此以后,再去看望王老师,书法就成了我们的主要谈资。每次进家门,简单寒暄之后,王老师就将我领到楼上,展示他近来的书法作品,有条幅,有横披,有对联,有扇面,还有洋洋洒洒的书法长卷。看我喜欢的,就让我拿走。有时候,还主动问我喜欢什么内容,根据我的喜好,订制书写。每每捧得恩师墨宝,心中无限欢喜。
“又开始写文章了!那天,师母带着气告诉我,“你王老师半夜三更不睡觉,点灯熬油爬格子,一大把年纪,眼花耳聋的,身体哪经得起这样折腾呀,你可一定要劝劝他,让他打消这个念头。
说实话,当我得知这个情况,着实吃了一惊,七老八十的年纪,很多人都在颐养天年,王老师为什么要选择笔耕这条辛苦路呢?我劝王老师不要那么拼,毕竟岁月不饶人啊。可王老师轻描淡写地说:“我的老师陈先达先生80多岁还在写文章、发文章,我不到80岁,还能写几年。”他不仅坚持写作,还劝我与他合作,好好地对当今社会进行深入研究。看他说话的语气,似乎已经有了写作框架,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年轻人给予帮助和配合。可是师母在一旁不停地对我使眼色,意思是,绝对不能答应他。最终,我没有答应。王老师也没有强求,只是略微流露出一丝遗憾。点点滴滴记师恩——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恩师王复三先生
王老师的《暮年梦话》
点点滴滴记师恩——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恩师王复三先生
王老师题写的赠言
更让我吃惊的是,有一天,我收到王老师从烟台寄来的一个包裹,打开一看,竟然是王老师新出的著作《暮年梦话》和一幅字,书籍扉页上有王老师亲笔题写的赠言:“赠亲授弟子,锡林雅正。”落款是“复三 辛丑年正月初四日(阳历2021年2月15日)”。天哪,87岁高龄的王老师竟然出书了!我以为写作这事说说也就算了,没想到他动了真格,以耄耋之年笔耕不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尤其看到“赠亲授弟子”之语,心中一片暖意,感动得眼眶湿润。我给王老师发了一条微信:“拜读了《暮年梦话》,为您的勤奋、执着和才情所折服,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我的学习榜样!欣赏您的墨宝,感觉这不是笔墨的挥洒,而是思想的流淌,情感的抒发。如此珍贵的礼物,实在令我感动。多谢恩师!
其实那几年,王老师一直在烟台休养。几次想去烟台看他,怎奈公务繁忙,总也抽不出空,后来新冠疫情爆发,更是无法成行。没想到2021年5月20日晚,我收到王老师的微信:“我们已回济,初步安顿下来了,查体也在进行中。请放心吧!”我提出马上去看望他们,可王老师说不用急,他们需要休整,等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会给我打电话的。
可是,等了一个月,也没等到王老师的电话。2021年6月20日,父亲节,我给王老师发了一条微信:“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韶光容易误,难忘吾师恩。山高水又长,情意比海深。今日父亲节,衷心祝恩师和师母身体健康,幸福吉祥,阖家欢乐,万事如意!”过了两天,王老师才回复,表扬我“文字功夫大长,前景可观”,还对其中几个用词提出修改意见。
又过了两个月,我仍然没有接到王老师打来的电话。2021年8月18日,却从师姐任丽新那里,收到王老师去世的噩耗。突闻噩讯,如天之崩地之裂,心如刀绞,肝肠欲断。我与恩师相交三十年,恩师待我如亲子,我敬恩师如生父,大德厚爱,历历在目,细细追忆,潸然泪下。呜呼,师之羽化,千秋之别,重壤幽隔,不复再见。昔日句句教诲感肺腑,今朝长歌当哭山河悲。浩浩师恩,永世不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