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济南——出水芙蓉华不注

标签:
华山华阳宫杂谈 |
分类: 山水游记 |
济南城内的山,已有26座被改造成山体公园,免费开放。只要你喜欢登山,相信总有一座适合你。华山不仅位列“齐烟九点”之首,而且经过几年改造,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城市公园,再加上华阳宫修缮完毕,登华山者越来越多。
华山公园的全称是“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它以华山为中心,周围华山湖环绕,北望黄河,南连小清河。待全部建成完工,西与大明湖、云锦湖、护城河等水系连通,东与白泉湿地公园、空港万亩荷塘、白云湖等水系连通,构建东西贯通的水上泉城旅游路线。届时,可从趵突泉乘船经过大明湖、小清河到达华山湖,然后向东经白泉湿地公园、空港万亩荷塘到达章丘白云湖。若是该线路通航,就能像诗仙李白那样乘船畅游济南,想想心里都美!

要问华山公园有多大,答:是大明湖公园的6倍。要问华山湖有多大,答:是大明湖的4.3倍。华山公园外围,有光华大道环绕四周,全长约12公里,逆时针单向行驶。华山湖内,还有一条5米宽的步道,依山傍湖,是附近市民健步、骑行的绝佳场所。步道两侧,鲜花遍开,绿草盈盈,令人赏心悦目。
华山公园的正门设在南侧,有崇正桥横跨华山湖。此桥原计划叫“鹊华桥”,因施工期间在华山脚下挖出一块石碑,上有清嘉庆年间“重修崇正桥碑记”,遂改用“崇正桥”之名。崇正桥为三孔石拱桥,全长95米,宽17米,是整个湿地公园中最重要的一座桥,串联起华山湖南岸的历史文化区和华阳宫。桥面石板铺就,左右石雕护栏,南北桥头建有4座凉亭,颇有古韵风情。
华山东侧,有烟雨桥横卧水波之上。桥长200米,桥面净宽14米,为21孔连桥,是济南所有景观桥中孔数最多的一座,也胜过颐和园长度为150米的17孔桥。烟雨桥将华山、卧牛山、南卧牛山和驴山连在一起,共同组成景区的山水特质。


烟雨桥
华山公园不仅大,而且美。从地理上讲,华山非常独特,其主峰由上亿年前的岩浆岩构成。泰山山脉向北绵延起伏几十公里后,出现了一段难得的开阔地——这片开阔地位于黄河南岸,泉城济南即位于此——于是就在这片开阔地上零星散落,形成“齐烟九点”奇观。其中最大的一个点,像惊叹号一样矗立在东端,那就是华山。华山又称“华不(f)注”,其名盖取自于《诗经·小雅·常棣》,其诗曰:“常(棠)棣之华,鄂不韡韡。”意思是棠梨树上鲜花朵朵,连花蒂都艳丽光鲜,花朵花蒂相得益彰,一派生机盎然。“华”即“花”,“鄂不”即“萼跗”,谓之花蒂,也就是花儿跟枝茎相连的部分。可见古时以“华不注”为此山命名,就是比喻华山如花一般,跗注于水中、从水中而起。
华山的英姿,可用“平地树单椒,水中起芙蓉”来形容。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说:“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平地突起一峰,宛如利剑拔地而起,刺向天空。再有华山四周,湖水环绕,波光粼粼,从远处望,犹如一朵不事雕琢的芙蓉,从广阔的水面跃然而出,如芙蓉花卓然高立。


华山素以奇秀著称。其海拔197米,从数据上看并不骄人,但在“齐烟九点”中却是个头比较高的。尤其是,当你真正登山时,你会发觉要爬上山顶,还真不是那么轻松。不少人爬至半山腰,便累得喘不过气来,摇手表示放弃。志书《历乘》曰:“凡三息,可跻其巅。”就是说,需要休息三次,才能登上山顶。
登山道位于山之南,沿青石台阶拾级而上,开始台阶宽而缓,走起来比较轻松。当登至“佛教居士功德林”碑石附近时,大多登山者会选择小憩片刻。“佛教居士功德林”碑石呈长方形,庞大,雄浑,厚重,却又奇巧无比,一半立于山石之上,一半凌空探出,像是眺望远方,又像是等待贵客。石上几个大字是民国二十四年历城县县长张贺元书题,字迹十分清晰。

由“佛教居士功德林”碑石往上,台阶骤然由宽而窄、由缓而陡,而且越往上越陡。虽有台阶可蹬,有铁链可抓,但因陡峭异常,多处台阶如“天梯”一般,需振奋精神,扶栏杆,抓铁链,奋力攀援。如此攀爬颇费体力,很快你就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只得驻足喘息,补充水分。
第二个休息点,我常常选择吕祖庙。吕祖庙与文昌阁共处一院,庙宇位于半山腰处,临崖而立,山墙高耸,气势巍峨。可惜不知建于哪个年代。外墙书有“华山”二字,门洞上方嵌黑底红字匾额,上书“文昌阁”。进吕祖庙,须先入文昌阁门洞。穿过门洞,拾级而上,台阶之陡,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登上平台,左手位便是吕祖庙月门。
进吕祖庙月门,里面是一狭窄小院。吕祖庙正殿位于院落北侧,坐北朝南,不言而喻,里面供奉的吕洞宾。文昌阁在吕祖殿的东南角,小到不能再小,仅容一人进出。阁内的供奉的,当然是文昌帝君。抬头望,只见庙宇屋脊上方,一面石壁上摹刻“飞升岩”三个繁体大字,颇有神韵。它出自谁手,不得而知。


继续上山,你一定会不断被身边的石头所震撼。华山是一座石山,山上乱石横亘,巉岩林立,奇石崚嶒,怪石嶙峋。石缝间藤缠蔓连,荆棘丛生,给静默的石头带来无限生机。清人董芸谓华山之石“怒之如奔马,错之如犬牙。横者如折带,乱者如披麻。”更有“东龙、西虎、前龟、后蛇”四大奇石,简直是天造地设,鬼斧神工,让人大饱眼福。
终于登上华山之巅!顶上空间狭小,石缝间,石头上,挤满了游人。峰顶高绝,天阔地远,临崖而立,似有气冲霄汉、顶天立地之感。难怪山顶上有一块巨石,上书“天地独立,日月共存”八个篆书大字,中间刻几行小字:“三山五岳、五湖四海归来人,吕业水,一九九七年。”应为落款,但书写功底感觉不如八个大字,字体使用也不规范,况且将落款置于中间,也不讲究。八个大字真的出自吕业水之手,还是冒名顶替?我不敢妄下断言。不管作者是谁,这气势恢宏的八个大字,于我心有戚戚焉!



立于山巅,环顾四周,视野毫无阻碍,目力所及,尽皆美景。南眺东岳,泰岱连绵,云气苍茫;低头瞰,小清河犹如彩带,自西向东纵贯泉城;华山南麓,一片青砖黛瓦的宏大建筑群,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相间各序,布局有致,那就是古老的华阳宫;东望卧牛、驴山二山,绿意渐浓,悠闲而恬适;西看“齐烟九点”,远近点缀城区,为济南平添诸多诗意。
最激动人心的是北望黄河,河面壮阔,大桥飞架,其势逶迤,坚定前行。东去的河水被一段坚固堤坝阻拦,潇洒地向北拐了一个大弯,然后继续向东向北流去。黄河南北,鹊山与华山隔河相对,一个望之如翠屏,一个如出水芙蓉,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正是鹊山与华山之间的优美景致。鹊山北麓,一片蓝汪汪的水域,那是鹊山水库,目前为济南市区最大的饮用水源。
站在山巅,我不仅陶醉于华山的美景,思绪也被耳边掠过的风带得很远很远。我想起了华山的悠久历史,想起了与华山有缘的历史名人,逄丑父、李白、曾巩、张养浩、元好问、赵孟頫、李攀龙、康有为、吴良镛……古往今来,华山的孤绝美景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并留下了千古名句。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逄丑父来了。《春秋左传》载,公元前589年,齐顷公亲率大军在今济南北马鞍山下摆上阵势,与郤克率领的晋军进行决战,史称“齐晋鞍之战”。齐顷公骄傲轻敌,导致“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紧追不舍,围着华山转了好几圈,也难以摆脱晋军的追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周华不注”的故事。更为不幸的是,齐顷公所乘坐的战车金舆被树枝挂住,眼看着被晋军擒,逄丑父急中生智,与齐顷公更衣换位,并佯命齐顷公到山脚“华泉”取水,始得趁机逃脱。逄丑父后来回到了齐国,齐顷公对他很是感激,对他也更加的宠信,华山因此典故而又被称为“金舆山”。
唐代的李白来了!“五岳寻仙不辞远”的诗仙,第一次来济南,就到了华山,并咏诗《登华不注峰》:“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宋代的曾巩来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南丰先生”出任齐州知州,近两年时间内多施善政,颇得民心,闲暇时曾登临华不注,吟道:“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遥临济水南。翠岭嫩岚晴可掇,金舆陈迹久谁探?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问处,空余一掬野泉甘。”
金元之际的元好问来了!这位16岁就写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诗人,一来济南就喜欢得不得了,曾一口气写下《济南杂诗十章》,其中最有名的句子有“羡杀济南山水好”“有心常作济南人”“华山真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当他站在华山之巅,心中暗自吟叹:“元气遗形老更顽,孤峰直上玉孱颜。龙头突出海波沸,鳌足断水天宇闲。齐国伯图残照里,谪仙诗兴冷云间。乾坤一剑无人识,夜夜光芒北斗寒。”
元代的张养浩来了!这位大散曲家弃官回乡后,经常畅游于鹊华之间。他在诗中表达了归隐后的喜悦心情:“离省堂,到家乡,正荷花烂开云锦香。游玩秋光,朋友相将,日日大筵张。汇波搂醉墨淋浪,历下亭金缕悠扬,大明湖播画舫,华不注倒壶觞,这几场忙杀柘枝娘!”其中“华不注倒壶觞”,表明他到华山痛饮过。张养浩还有一首《游华不注山》:“苍烟万顷插孤岑,未许华山冠古今。翠刃刺云天倚剑,白头归第日挥金。攀援直欲穷危顶,歌舞休教阻壮心。星月满湖归路晚,不妨吟棹碎清阴。”不但描写了华不注的峭拔险峻,也表达了壮心不已的政治抱负。
明“前七子”之一的李攀龙来了!清代的王士祯和蒲松龄来了!据说明清之际,许多文人墨客来济南,都以游览华山和鹊山为幸事。一代代文人不断登临华山,他们兴之所至,写诗作画,简直像一场文化接力,流传下来的首歌不下三百首。若说与华山最有缘的名人,当属赵孟頫、康有为和吴良镛三人,他们不仅与华山结下不解之缘,而且对华山的地位提升颇有助益,可以说是华山的三大贵人。
华山的第一贵人,当属赵孟頫,正是他,将华山打造成济南的第一文化名片。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赵孟頫42岁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缺任,由其独署府事。三年中,他一面工作,一面游历山水,认为“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于是人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抱膝独对华不注,孤吟四面天风来。”其实,赵孟頫对华山的最大贡献不在诗文,而在画作上。1295年,赵孟頫的一幅《鹊华秋色图》,让济南华不注名噪一时,《鹊华秋色图》与其代表的“鹊华烟雨”胜景,一道成为泉城济南的城市标签之一。

说起这幅画的创作,背后还有一个故事。赵孟頫在济南三年后去职回乡。回到故乡的他常与几位好友相约饮酒、赋诗作画,每每谈起济南,总对济南山川之胜盛赞不已,谈及鹊山和华山,更是赞不绝口,让在场的人为之神往。但在座的周密心情却颇为惆怅,他祖籍历城,祖上为避金兵南下,迁居吴兴。周密从未回过山东故乡,此时勾起乡思,不禁神伤。赵孟頫为慰友人思乡之情,提笔勾画出鹊华二山之景致,《鹊华秋色图》由此诞生。画卷以华不注和鹊山遥相而对为背景,描绘了济南郊外秋高气爽的迷人美景和野趣。此画深得历代文人青睐。明代董其昌称其为当朝第一,盛赞此画“有唐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认为这是赵孟頫一生中最意的作品。乾隆皇帝对这幅画达到了酷爱的程度,先后题跋九次,盖章多达26个。最有趣的是1748年春乾隆东巡济南,登城远眺,发现眼前山色似曾相识,莫非这就是《鹊华秋色图》所绘?遂令人星夜飞骑回北京宫中取来此图,展卷对视,不禁欣然大笑,赞叹不已。遂又题记于画上。
华山的第二位贵人,非康有为莫属,他是第一个提出在华山建新都会的政治家。1923年初夏,年逾六旬的康有为第二次来到泉城。当他登上千佛山俯瞰全城,这位笃信风水堪舆的大学者发现一个现象:济南城南靠历山,北临黄河。在他看来,有弓背反向之虞,与传统风水观念相悖。凝眉远眺,忽见东北方向一座山峰挺拔而立,心中不由一亮。这座山就是华不注山,它解开了康有为的心结。
第二天,康有为饶有兴致地登上华山,感叹道:“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七星山,苏州的横山……山水之美皆不如华不注也。”康有为不仅对华山之美赞叹不已,还提出了大胆而神奇的设想——“移都会于华不注前”“但开一新济南,尤美善矣……不十年,新济南必雄美冠中国都会。”看着正在建设中的“华山地质历史文化公园”,我在想,如今的规划是否受到康有为先生的启发?与康有为所描绘的蓝图是否吻合?
第三位贵人,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他把华山定位于齐鲁文化的三个制高点之一。这位当年协助梁思成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工程学系的当代建设规划大师,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十多年前,吴良镛受邀考察济南城市规划时,明确提出打造齐鲁“三山”文化制高点,即尼山(孔庙)、泰山和华山。华不注山列为齐鲁文化的制高点之一,绝非偶然:从地域上讲,尼山、泰山都属鲁国,唯华山属齐;从类别讲,孔为儒家之宗,岱是佛道相融,唯华山为道家独有;从文化上讲,鲁韵绵长,代表的是厚重和谐,齐风浩浩,代表的是雄旷豪壮;从发展方向看,泰山是五岳之首,尼山是儒家文化之发源地,而华山位于齐鲁文化汇聚之地——济南,这三个文化点恰巧又在一条轴线上。
如何打造华山制高点?吴良镛先生建议往大明湖北发展新区,用中国城市传统布局的某些特点,如长安“南望终南山子午谷”“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用两座山头作为远处城市的大门。济南城北有华山和鹊山,正好用它们作为大门,这样南部千佛山、北面华鹊二山及黄河,中有小清河,东西泺水以及大明湖等,这就是济南新风貌带的设想。若得以实现,从千佛山往北看,山、泉、湖、河、城融为一体,何等壮观,何等美丽!感谢吴良镛先生!

俯瞰华阳宫
立于山上,往南俯瞰,可见华山南麓,依山就势建有一片古意盎然的大院落。院内绿树浓郁,庙宇鳞次栉比,古柏苍劲参天。它依山傍水,与门前的华山湖与身后的华不注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幽静空灵,一派超然脱俗的气象。作为济南人,如果你只知华山,不知华阳宫,我会嘲笑你孤陋寡闻,就像法国人不知拿破仑,美国人不知华盛顿,德国人不知俾斯麦;如果你登临华山,却对华阳宫视而不见,那么我会十分错愕,进而挖苦你的过失或过错,就像游北京不去紫禁城,游埃及不看金字塔,游印度不去泰姬陵。总之,作为济南人,你不仅要知道华阳宫,还应该走进去,花些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地细细地阅读。
华阳宫,因位居华山之阳而得名,创始年代史料无详细记载。秦汉之际,道士们就把济南地区视为道教圣地。《三国志》上说,曹操为济南相时,“山东道观宇祠星罗棋布,而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这多达六百多的道观中,是否包括华不注的道教建筑?在下不敢妄下断言。最早有确切记载的,是明代学者王象春,他在《齐音.元阳子》一书中记载:“晋元阳子,长白山人,得《金碧潜通》一书于伏生(秦朝博士、西汉经学家)墓中,细为注解,携之修真于华阳宫。”至金代,由丘处机的弟子陈志渊拓建华阳宫,自此香火绵延,经久不衰,渐成规模。

一宫门

二宫门
华华阳宫规模最大、历史悠久,众多殿宇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相间有序,布局有致,共同形成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古建筑群,被古人称为“济南巨观”。最前方有一座孤零零的建筑,为一宫门,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无围墙相连,周围是绿盈盈的草地。跨过一宫门,你会发现在一宫门与二宫门之间,是一片开阔的绿地广场,广场中央立一块御碑头,汉白玉台座,外有防护罩。碑头阳面,浮雕蟠龙两条,龙头恭维着书有“圣旨”图案,阴面则是双凤恭维圣旨图案。御碑东西两侧,有一圆一方两座台基,圆的是鼓楼台基,方的是钟楼台基。广场上的一宫门和钟鼓楼台基,是根据考古和历史记载而重建的。

华泉,济南71名泉之一
在广场东侧,有“华泉”旧址,今已修复,泉池旁立有武中奇题写的碑碣。华泉为济南72名泉之一,古时此泉很大,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有“华不注泉,方圆百步”的记载。民初《续修历城县志》称:“华不注山下泉源灌注陂地,交属荷稻之利,村民赖之。”因为华泉漫漶成湖,所以明代以来在华不注四周先后建立了“忽雷闸”“还乡店闸”等水闸。清代一代诗宗王士禛曾有诗曰:“忽雷闸下流澌急,华岩宫前云雾遮。”历史上,华泉经历了喷涌、淤塞、复涌、再淤塞的过程。2001年进行清淤挖掘,修砌泉池,池长15米,宽9米,深2米。一池清水,平明如镜,孤山及古庙倒影,与鱼池荷塘相互映衬,别具风姿。华泉为济南名泉,历代文人对华泉多有题咏。华泉之畔,还走出一位著名文学家,那就是明代的边贡。边贡(1476-1532),字庭实,历城(今济南)人。因家居华泉附近,自号华泉子。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齐名,时称“四杰”。
二宫门是华阳宫的正式山门,单檐硬山顶,后接卷棚,构成勾连搭。其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实物为明清遗物。进入二宫门,左右两侧供奉“四值功曹”神像,分别为值时、值日、值月、值年功曹。四值功曹是守护神,掌管功劳簿,负责考察记录功劳,并把考察记录上达天庭。



上:值日功曹、值时功曹
下:值年功曹、值月功曹
穿过二宫门,眼前是一个地势平坦的院落,院中植有多棵近千年树龄的参天古柏,高大挺拔,虬枝蟠曲,苍劲葱郁,给人以高深莫测、超然脱俗之感。据统计,华阳宫内共有62棵古老侧柏,每棵树都有一个信息牌,上面标有具体树龄,最年轻的也超过850岁,最年长的已经980多岁,真是名副其实的“千岁爷”。在62棵古柏中,最有名的有三棵,即落凤柏、赐福柏和茶柏。
落凤柏紧挨四季殿台阶右侧,两搂之粗,为防止开裂,树干上缠满了铁丝。相传古时曾有凤凰落于树上,故得此名。后被人们传说,这棵古柏富有仙灵之气,只要在树上绕红线三圈,烧香三炷,落凤柏就会保佑你家女儿长大后像凤凰一样漂亮美丽、聪颖吉祥。
赐福柏位于四季殿月台左侧,树干粗壮,离地几米后就分出枝杈,往上继续分杈,形成庞大树冠,枝繁叶茂,荫庇世人,因此称之为“赐福柏”。传说只要在树上绕红线三圈,烧香三炷,赐福柏就会赐予你家男孩身体健康、博学多才。


古柏是华阳宫三宝(古建筑、古树、古壁画)之一,为了将他们保护好,在这次公园改造中,将原先裸露板结的土层铺上了石砖,并减少周边硬化面积,扩大根系生长空间,再换填优质土壤,深层施加底肥,给古树复壮提供充足的养分,相信这些古树营养更丰富、生活更开心、成长更茁壮。因华阳宫内柏树茂盛,庙宇深深,生态环境极好,引来猫头鹰在此栖息,形成一个猫头鹰生态林,是济南为数不多的猫头鹰栖息地。每年12月初,成群结队的猫头鹰在古柏树上安家。它们一般都在夜间活动,黄昏时分至夜间,它们或展开长长的翅膀,滑翔着,飞舞着,起落于柏树之间,或三五成群地越过庙宇的院落,沿湖边河道四处觅食,直到次年3月才集体离开。
道观的主殿多为三清殿,而华阳宫的主殿则是四季殿。据我所知,如今四季殿在全国几乎无存,仅存此处硕果。四季殿内本来供奉四季之神,后遭破坏,塑像被毁,只剩下残破的大殿,后经多人修复,大殿内主神改为玉皇大帝,四季之神成了陪神。四季殿位于华阳宫轴线的后部,建于月台之。13级台阶中间,置有丹陛石,上刻深浮雕祥云图案,两侧有石栏,气势非同一般。现存四季殿为明清遗物。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前接三间卷棚,构成勾连搭,极大扩充了宗教的活动空间。它上雄伟高大,匾额上书“四季殿”三字。前中内柱上各塑一盘龙浮雕,以苍龙探爪势从明栿月梁伸探而下,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为我国的龙雕珍品。

四季殿

句芒与祝融

蓐收与玄冥
大殿正中间供奉着玉皇大帝神像,神态安祥,眉宇间显露出帝王的尊严。玉皇为众神之王,虽然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神权最大,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东侧是太白金星,西侧是托塔李天王,一文一武,侍立玉皇大帝两侧。
四季殿的东西两侧依次陈列着春(句芒)、夏(祝融)、秋(蓐收)、冬(玄冥)四季神像,实为上古时期的四帝。句芒,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木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祝融,传为上古帝喾时的火官,以火施化,被后人尊为火神。蓐收,掌管风力,被后人尊为风神。玄冥,掌管雨水,为居北方的雨神。据清代《重修华阳宫四季殿碑记》载,该殿供奉四季之神,是人们祈求五谷丰登的地方。
四季神像如何辨别?看年龄便知,少年为句芒,右手持笏板,臂夹桃花,背有八卦和春之节气标志;壮年为祝融,手持笏板,臂夹荷花,背有八卦和夏之节气标志;中年为蓐收,手持笏板,臂夹秋菊,背有八卦和秋之节气标志;老年为玄冥,手持笏板,臂夹冬梅,背有八卦和冬之节气标志。
四季殿的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古壁画,虽然不够完整,但从残存的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来看,都不失为价值极高的绘画精品。古壁画与古建筑、古柏树并称“华阳宫三宝”。宫内现存单体建筑34处,其中保存壁画的建筑有12处,即四季殿、十王殿东殿、十王殿西殿、泰山行宫山门、元君殿、观音殿、三教堂、关帝庙前殿、关帝庙后殿、三宫殿、棉花殿和三皇殿,总面积有550平方米,是济南地区保存最多、最精美的壁画保存场所。这些壁画大多形成于清末民初,多为工笔重彩或工笔小写意,笔法细腻,色彩鲜亮,栩栩如生。由于形成的时间较长,自然风化严重,导致颜料层粉化褪色、酥碱起泡、大面积空鼓脱落,特别是文革期间,壁画被大面积的白灰层覆盖。2010年6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正式启动了壁画保护修复工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被白石灰掩埋了40多年的古壁画重露真颜,其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绘画精品。
在四季殿的东西两侧,有忠孝二祠对称。西侧孝祠供奉的是孔子的学生,被西汉刘向在《孝子图》中命名为二十四孝子之一的闵子骞。塑像沉稳庄重,躯体前微倾,右手前抬,左臂后束,目光深邃,面部祥和,俨然一副学者风范。闵子骞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因一则“鞭打芦花”的故事,让后人知道了他不计较后母虐待,而以德报怨的孝行。至今,在济南和全国多处地方都有专门纪念闵子骞的场所。


东侧忠祠奉祀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舍身救驾、效忠君主的逄丑父。塑像威严庄重,腰挎宝剑,身披铠甲,俨然一位忠实侍卫大臣。据记载,公元前589年,在济南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齐晋鞍之战”,“齐军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齐顷公乘坐的战车被树干绊住,幸得逄丑父与齐君换装易位,并佯“令”齐君去华泉取饮,齐顷公借机逃脱。
在华阳宫的东院,坐落着三座庙宇,分别是龙王庙、棉花殿和三皇殿。这三座庙宇均与百姓生产生活、生老病死息息相关,因此建筑十分平民化,是民间百姓智慧的结晶。龙王庙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创建年代不详。内塑龙王像,虾兵蟹将侍立,颇有水族味道。龙王是传说中司兴云降雨之神,遇天旱或遭天灾,诵经请龙王,即可风调雨顺,保佑福祉,国泰民安。


棉花殿是一座单体小庙,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其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遗物。“棉花殿”是别处道观罕见的殿宇,按说供奉的应是棉花神,可室外铭牌上却说是对蚕神的敬奉。中国历史上的蚕神应是嫘祖,黄帝的妻子。她教给人们养蚕缫丝,被后世封为蚕神加以供奉。棉花则是秦汉之际从印度引进种植的作物,直至宋元时期才在中原地区大面积种植,逐渐取代了工序繁杂的桑蚕缫丝业。因此,棉花备受国人青睐,延伸出棉花神也顺理成章,这与蚕神完全是两码事,铭牌上应该改为棉花神。
东院之内,还套着一座小院落。小院门朝西,进院左拐上台阶,月台上坐落的就是三皇殿。三皇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其创建年代不详,重修于嘉庆二十三年。门柱悬楹联一副:盘古开天人伦自此入道位,帝王英杰青史留迹显德威。横批是:众妙之门。殿内供奉的是道教三祖——天皇(伏羲青帝)、地皇(神农炎帝)、人皇(轩辕黄帝),他们是中华民族上古时代传说中的三皇祖先。
与东院相比,西边的院落要复杂得多,殿宇也多了许多。穿过华阳宫大院往西,在华阳宫和泰山行宫之间,有一个南北狭长的佛教庙宇,高大的门楼,精美的垂花门,雕梁画栋,绚丽多彩,这就是净土庵。净土庵正殿名三圣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出走廊。正殿供奉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修行期间曾发出四十八大愿,其中之一说:若有众生颂阿弥陀佛名号,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遣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净土庵西侧,有一座自成体系的一处院落,那就是泰山行宫。这里庙宇错落,碑碣遍地,古树参天,篁竹翠绿。泰山行宫正门朝南,与华阳宫的二宫门并排,此门常关闭,游人可由净土庵西侧门洞进入。泰山行宫里的正殿为元君殿,创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厦,一尊大香炉竖立宫门前。殿外门柱上悬蓝底金字楹联:入真门秉真心参透真玄真自在,求妙理达妙境展开妙道妙神通。门前镶嵌着明代文人刘敕撰写的《重修泰山行宫》碑记。正殿两侧有配殿,也是前出走廊、面阔三间的券棚式砖木结构建筑。
元君殿内主祀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两侧为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碧霞元君为道教所尊奉的神,能“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关于碧霞元君的身世,众说纷纭,既有凡女得道之说,也有充满贵族气息的东岳大帝女儿之说。相传碧霞元君是保护妇女生产之神,所以为历代百姓所普通推崇,称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明清时期,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崇信碧霞元君,将其奉为中国第一山神,祀元君的庙宇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信众无数,香火鼎盛。


元君殿前的院落较大,中间是地藏殿,位于元君殿正前方,面阔单间,单檐硬山顶,辟单门无窗。创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内祀地藏王菩萨,担负着释迦摩尼佛灭度后,弥勒佛出世前,救度众生的重任,发宏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地藏殿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十王殿,东、西十王殿均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创建于崇祯二年,内祀十大阎罗王,他们半神半鬼,青面獠牙,面目凶恶,看了让人脊梁沟发冷,汗毛倒竖,阴森恐怖。之所以将地藏殿与十王殿建在一起,是有讲究的。据说,地藏王菩萨正是诸位阎罗王的化身,它们的职责看似相反,其实一致,就是要让人们脱离地狱。只不过,一个从正面劝善,一个从反面恐吓,其用意都是告诉人们,积善可以荫及子孙,积恶则要进十八层地狱,要经受火烤蒸烧的酷刑,奉劝人们今世要积善成道,方能修成正果。

阎罗王,民间亦称“阎王”“阎王爷”,乃为阴曹地府的最高统治帝王,主要司管三界万物生死存亡的至高权力。最初是佛教神话中冥界唯一的王,后来中国道教将阎罗王收编为道教的神,并将阎罗王与中国历史人物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十殿阎王的说法,并在民间广为传扬,其中地府第五殿殿主由北宋包拯担任。文化是互通互鉴、相互融合的,后来中国佛教也将道教的十殿阎王概念加以吸收,佛教的阎罗王也演化成了和本土道教一样的十殿阎王。
在泰山行宫正后方,净土庵的西邻,有一座方形院落,院内有两座殿宇,一为观音殿,一为三教堂。观音殿处于小院中央,创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单间单庙,单檐硬山顶。其空间仅奉单尊观音菩萨像,南辟门,无窗。内壁遗有较完整的壁画,造艺较高。观音殿的正后方是三教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前出廊厦,南辟一门二窗。创建年代不详,根据殿奉内容的形成和现今遗存的建筑风格,该建筑物可能为清初创建。檐柱颇有神韵,为深浮雕盘龙柱,龙身遒劲,紧紧盘于柱上,昂首向内,泛着古铜色光泽,气象不凡。三教堂为三开间殿,是佛、道、儒三教鼻祖的集居地。内祀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

三元宫位于古建筑群的最北、最高位置,东西有耳房,正殿名三官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内塑天、地、水三官像。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有种说法,上元是为人们赐福的,中元是赦罪的,下元是消灾的。
在三官殿的东南位置,四季殿正北的高台上,坐落着玉皇殿。玉皇宫与华阳宫同轴,从华阳宫偏后门出,拾级三十余步台阶可抵达。该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厦,明嘉靖前所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奇怪的是,名为玉皇殿,但殿内祀奉的并不是玉皇大帝,而是弥勒佛。


在整个古建筑群的西南,有一个由两进殿组成的院落,为关帝庙。该庙营造依山就势,前后地势错落布置,殿宇均辟后门连接甬路与台阶相通。其殿宇创建年代不详,清朝与民国时期先后重修,现存建筑是明清遗物。前后二殿,结构相同,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明间辟门,尽间辟窗为木植棂式。前后殿皆祀关公像,前殿为武关公,后殿为文关公。武关公端坐挺胸,凝眉冷视,身披铠甲,外罩黄袍,俨然一副威武忠实的武将形象。后殿的文关公一身儒雅打扮,头戴蓝色纶巾,身披青色鹤氅,身为坐姿,上身前倾,手捧《春秋》,正专心读书。二殿的内壁遗有大面积的壁画,从遗露的内容上看多为佛教故事的内容,并有三层覆盖,精笔细描,颇具一定的艺术价值。
前一篇:走遍济南——遥望齐州九点烟
后一篇:走遍济南——五顶茂岭山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