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济南——探寻房玄龄故里

标签:
房玄龄 |
分类: 山水游记 |
房玄龄是唐朝开国功臣,李世民的得力谋士,被誉为大唐第一名相。他综理朝政二十年,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成为后世良相典范。他生前显贵至极,被封为梁国公,逝后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其画像供奉于凌烟阁,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这个历史长河中的耀眼明星,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骄傲,更是济南人民的骄傲,因为房玄龄的老家,就在现在的济南市章丘区房庄。2020年8月29日,我独自驱车前往房庄,去寻访名相故里的历史遗迹。
房庄村位于章丘城区往北约15公里,是我国唐朝一代名相房玄龄的故乡。村外被沃野田畴包围,初秋的庄稼长势喜人,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村庄不大,安静祥和,几条街道交错,路面干净整洁,墙下遍植香草花卉,墙面绘有精美壁画。村中心建有小型休闲广场,设有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几位老人一边健身一边聊天。广场北侧的一面墙上,写着“名相故里”几个大字。
来房庄之前,我想当然地认为,既然叫“房庄”,住户一定以房姓为主,可是与村民闲聊得知,全庄竟然没有一个姓房的村民。不仅如此,庄内也找不到任何与房玄龄有关的古迹,没有故居,没有祠庙,没有牌坊,没有碑刻,只有文化墙在努力地表明,这里曾是一代贤相房玄龄的故里。
虽无古迹可寻,但在故乡人的心中,房玄龄是名垂千古的。据村中墙绘介绍,房庄原本建有房氏功德碑,因房玄龄故后,其子、媳犯事,碑碣拆毁。清乾隆年间,章丘诗人郝敏中在《房庄行吊房梁公》中感慨道:“房公伟烈今何在?我行故里成空塞。沙石尚记房氏庄,残碑倾折砌庙墙。”村中老者还清晰地记得,房庄曾建有一座庙宇,乡民称之“东头庙”,庙内有两株参天古柏,树下立一碑碣,有碑文曰:“房玄龄,唐初名相也。生于斯,长于斯,亦成名于斯……”可惜的是,这碑碣已不见踪影。
徜徉于房庄的巷陌之间,我的思绪不由得穿越千年,进入那个英雄辈出的隋唐年代。房玄龄(579-648年)出生于官宦之家,祖先自北朝后魏以来世代为官,父亲房彦谦是知名学者,曾做过隋朝的泾阳令。房玄龄自幼机敏,又在良好的家庭环境里耳濡目染,故博览群书,文采斐然,写得一手好字。年轻时就颇有远见,经常作出精辟的时事评述。隋开皇年间,房玄龄跟着父亲来到京城长安,当时天下河清海晏,大家都以为隋朝一定可以长治久安。但房玄龄却悄悄地对父亲说:“隋文帝没啥功德,是篡位得来的天下,几个儿子争抢皇位,现在看起来虽然太平,但离灭亡已不远了。”房彦谦听了大惊,连忙阻止儿子说话,心里却非常赞同。
房玄龄18岁举进士,授羽骑尉,在秘书省校对书籍。隋朝后来果然大乱,义宁元年(617年),李渊父子起兵,房玄龄扶杖叩谒李世民于军门,两人一见如故,李世民马上授予他记室参军一职。房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供职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他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共同为李世民效力,诸如“倜傥有智谋”的张亮,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都是经房玄龄举荐后得到重用的,这些人后来都位至卿相。
房玄龄在李世民即位前立下的最大功劳,就是和杜如晦一同密谋,帮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世人所称道的“房谋杜断”,在玄武门之变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之后,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即宰相,统领百官,掌政达二十年,恩宠不衰。他为唐太宗选拔人才,适才而用,并制定国家律令,参与国史的修纂。贞观一朝的重大方针政策,房玄龄都是重要的谋划者和执行者。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李世民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给御膳,并亲临探望。临终之时,房玄龄对诸子说:“当今天下清平,只是陛下东讨高丽不止,正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我知而不言,就会含恨而死啊。”临死之前还不忘职责,抗表进谏,请求李世民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征讨高丽。李世民看见奏表,感动地说:“房相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这一年的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
房玄龄是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然而正是这位位极人臣的房玄龄,竟然是出了名地怕老婆,关于“吃醋”的典故就出于房玄龄夫妇。据传,唐太宗为了笼络人心,要把两名美女赐给房玄龄做小妾,谁知皇上的一番美意,却被房玄龄拒绝。李世民猜测,可能是房玄龄惧内,夫人卢氏强悍,所以才不敢答应,于是便派太监持一壶“毒酒”传旨卢氏,如不接受这两名美妾,即赐饮“毒酒”。没想到卢氏确有几分刚烈,宁愿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头。她面无惧色,接过“毒酒”一饮而尽。当卢氏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杯中不是毒酒,而是带有甜酸香味的浓醋,皇帝以此来考验她,开了一个玩笑。从此“吃醋”的故事传为千古趣谈。其实房玄龄不是怕老婆而是爱老婆,两人相濡以沫,恩爱不疑。
然而遗憾的是,生前一生谦恭谨慎的房玄龄,死后竟被儿子儿媳坑苦。房玄龄共有四子,生前最喜欢的是次子房遗爱,而儿媳妇就是史上有名的高阳公主,正是这对不消停的夫妻,不仅害了自己,也坑了逝去多年的老爹。
房玄龄死后,理应嫡长子房遗直承继爵位,因高阳公主觊觎,房遗直打算将父亲爵位让弟弟房遗爱。因不合祖制,唐太宗李世民不许,高阳公主怀恨在心。李世民去世后,唐高宗李治继位。高阳公主觉得报仇时机已到,便诬告大伯哥房遗直对她无礼。唐高宗令长孙无忌审理此事,结果没有查出房遗直什么问题,反而揭开了高阳公主与房遗爱秘密谋反的内幕。房遗爱坐罪被杀,高阳公主亦被赐死,还连累了已去世多年的房玄龄被取消配享,可叹可叹!
房彦谦(547-615年)的一生,先后经历东魏、北齐、北周和大隋四个王朝的更替换代。房氏原籍河北清河,到房彦谦七世祖房湛时期,跟随南燕开国皇帝慕容德南渡黄河,把家人带到了齐地,从此齐地成为清河房氏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从十六国到房彦谦的200多年间,房氏家族几乎一直为官从政,房彦谦曾祖父是齐郡和平原郡的太守,祖父则做过南朝宋的太守,父亲从州主薄起家,也做到了郡守的职务。
房彦谦曾任北齐广宁王高孝珩主簿,系其亲信幕僚。北齐灭亡后,曾打算与亲朋故旧光复北齐,但未成功。未仕北周。隋朝时被举荐进京,曾任监察御史、长葛令、超授都州司马等。曾在全国官员考核中,被隋文帝称为“天下第一能吏”。隋炀帝即位,去官隐居,后征授司隶刺史,出任泾阳令,隋大业九年(613年)病逝于任上。房彦谦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大多周济了同事亲友,以至于史书称其“家无余财”。他曾对房玄龄说:“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房彦谦的安葬之所,最初并不是现在的位置,正是儿子房玄龄将父亲的灵柩迁回故乡重新安葬,算是叶落归根吧。据史料记载,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恩准房玄龄将父亲灵柩迁葬济南历城,追赠房彦谦为“徐州都督、临淄郡公”,并特派官方鼓乐仪仗队一路护灵,动用千余士兵送葬,亲朋好友2000多人参加迁葬仪式。这次迁葬成为唐朝初年的一件盛事,葬礼极为隆重,天下台臣、九州官府皆不远千里前来致祭,彩石一带,冠盖相接,旌旗蔽空,车马塞路。
1300多年后,这里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喧嚣盛况,有的只是幽雅的园林美景和幽静的陵墓气氛。房彦谦墓冢坐落于公园的中央,坐北朝南,封土高5米,直径达17米。高大的墓丘上栽满了树木,葳蕤而生,蔚然成林。墓丘外围,密植一圈翠柏,就像并肩站立的卫兵,坚定地护卫着墓冢。封土四周,是一大片厚实的草坪,踩在上面,绵软舒适。

墓前是笔直的神道,长约50米,石铺路面,宽阔平坦。神道尽头立墓碑一通,上刻“隋监察御史房公彦谦墓”,左下书“知章丘县事蒋庆第书”,右上书“同治已巳十月”。碑前置有香炉,看样子时常有人前来拜谒。附近劳作的园丁告诉我,历史上不断有房氏族人和文人墨客前来祭拜,2016年,全国各地房氏一族近400人集体到此祭祖,可谓盛况空前。

神道左右,原有麒麟、翁仲等石雕依序分列,现仅存石羊、石马二尊,落寞地立于神道东侧。神道南端,矗立一通高大石碑,这就是有名的“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墓碑现存地面以上部分高3米,宽1.3米,厚0.4米,由碑首、碑身和碑楼组成。碑首和碑身由一块完整的巨石琢成,碑额是篆书,3行9字:“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碑文正面36行,2000多字,主要内容是褒扬房彦谦家世、履历及其为人的高风亮节。由唐初中书舍人、著名学者李百药撰文,洋洋千言,典雅瑰丽。由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洵书丹,字体为露锋的隶书,字形峭削,笔力遒劲,为省内仅有的初唐书法石刻珍品。因为李百药父子和房彦谦、房玄龄同时在朝为官,所以对房彦谦的历史以及功业了如指掌,加上房玄龄的因素,碑文自然多有溢美之词,所以在碑文最后部分,李百药以“四字一句”的大段篇幅对房彦谦进行了歌颂。碑阴文字则主要是记述了迁葬和唐王朝对迁葬活动的重视和支持,以彰显房彦谦的身份和地位。像这样碑阳碑阴甚至碑侧都镌刻文字的墓碑,为我们了解唐代碑文的写作格式和文法以及镌刻形式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其实,这座墓碑并非原物,而是仿制品,原碑已迁移至历城区博物馆。1980 年,为保护该碑修建了砖砌碑楼。因墓地长期处于开放状态,封土遭受破坏较大,墓体存在盗洞,加之仅用通常的房屋修缮手段对碑楼进行简单的加固,导致碑楼病害进一步加剧。为使房彦谦墓更好地保留下去,文物部门对石碑进行加固,再进行整体搬迁,移至历城区博物馆。同时对石碑进行仿制,立于原位置,并对其进行防护隔离。
此时我在想,房彦谦墓离其故里房庄37公里,当年房玄龄为何要将父亲的墓葬选择在这里?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由房彦谦墓往东行走约1公里,那里有座“清河太夫人墓”。这座墓同样坐落于经十东路南侧,同样为唐代墓冢,同样与房氏家族有关。现存墓塚一座,唐碑一通。封土占地面积约130.7平方米,墓前立有“唐陇西李氏清河太夫人之碑”,碑长2.42米,宽1.15米,檐高3.54米,石碑通高2.91米。“清河太夫人”是谁?是房彦谦的本族婶母,姓李,人称李氏。李氏生于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其夫房子旷是房玄龄的从祖,官至隋常州别驾,早故。李氏的儿子名叫房仁裕(591—666年),虽然从辈分上说是房玄龄的族叔,但年龄却比房玄龄小十几岁。房仁裕也是隋末唐初的大将军,封清河郡公,赠幽州都督、兵部尚书,谥号“忠”,陪葬昭陵。母以子贵,李氏因子之功,于贞观九年(635年)被封清河太夫人之号,永徽二年(651年)病故于长安。高宗李治闻之,诏曰:“前大将军房仁裕母亡,丧事所须,并宜官给。”次年房仁裕抚母灵柩归葬故乡,高宗又降敕书曰:“前左领军府大将军房仁裕,既还乡葬母……迎道人力传乘等,务使周济。”这些诏书内容,都被写入碑文,碑文中的“旧域”、“还乡”、“至乡”、“归葬”等词,都说明赵山一带就是房仁裕的故乡。这是继房彦谦葬礼21年之后,房氏宗族在故乡的第二次隆重葬礼。
山东大学考古学者高继习认为,房彦谦去世16年后,房玄龄仍将其灵柩辗转千里归葬家乡;而清河太夫人殁后,房仁裕也是不远数千里从长安将母亲灵柩送返故乡,与父亲合茔,且把自己早夭的儿子,也就是母亲最心爱的孙子房先贞陪葬在身旁,其“落叶归根”的思想十分明显。所以,赵山附近是清河房氏一族迁居齐地后的聚居地,赵山之阳正是房氏家族的祖坟所在。高继习认为,一般情况下,祖坟离家族聚居地不会很远,沿着这一思路,高继习真的有了诸多发现,他在文中写道:“邢村位于房彦谦墓西侧3.5公里,至今房氏仍为该村最大姓氏,其宗谱自称是清康熙年间自临沂‘回迁’至此,可见其更远的祖上曾居此地……邢村北侧1公里为唐冶村,该村也多有房姓村民……而邢村之得名,又或许与房玄龄曾被赐爵‘邢国公’有关。”
那么,房玄龄故里为何离赵山有些偏远呢?其实也好理解,房氏家族世代为官,流寓济南后繁衍数代,家族成员不断壮大,分家立户时,有的搬得稍微远点是正常的。但房氏的中心聚居地,应该就在赵山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