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之旅(18)——感受壶口瀑布

标签:
壶口瀑布 |
分类: 山水游记 |
2019 年 9 月 5 日下午,拜谒完黄帝陵,导游安排我们就近吃点午饭,然后直奔壶口瀑布而去。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和山西之间,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壶口瀑布与雄伟多姿的龙门、“九河之蹬”的孟门山合称“黄河三绝”。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规划“黄河三绝一线游”,而我属于在时间上比较窘迫之人,只能选择最重要的壶口瀑布了。壶口瀑布以它气吞山河之势、声绝九霄之壮而著称于世,不游不足以慰平生。

壶口瀑布景区门口
从黄帝陵到壶口瀑布,里程约185公里,先行G210高速往北,再走309国道往东,行约3小时,到达壶口镇。然后沿黄河西岸的延壶线逆流北上,行约5公里,导游提醒我们往右侧车窗看,我正好坐在右侧,扭头一看,只见在黄河谷底的河床中,有两块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中,形成两个河心岛,这就是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山。

孟门山
由于孟门山不在我们的游览项目之内,所以只能越而过之。好在导游慷慨,将孟门山的基本情况完整地介绍给我们,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遗憾。
相传这两个小岛原为一座山,横亘河中,阻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时,把此山一劈为二,导水疏流。《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又传说古时,孟家兄弟的后代被河水冲走,曾在这里获救,故将此二岛称为孟门山。
大小二岛,远眺如舟,近观似山,俯视若门。大岛长约300米,宽50米,高出水面约10米。小岛在大岛上游10多米处,仅50多米长。这两个河心岛全由呈水平状的灰绿色砂岩组成,岩石坚硬,抗风化性能较强。所以孟门山迎着汹涌奔腾的泥流,昂首挺立,任水滔天,终年不没。
孟门山“南接龙门千古气,北牵壶口一丝天”,其雄姿与龙门、壶口组成黄河三绝,而又以自己独特的风貌著称。据《地理知识》介绍,孟门原是黄河河床上的一处裂点,黄河瀑布当时就出现在这里。后来由于河流逐渐下切,导致溯源浸蚀,裂点上移,瀑布一路向上游退去,逐渐由孟门退到今天壶口的位置,瀑下深潭发展成今日的“十里龙槽”,而孟门山就是瀑布深潭上移后残留下来的岩石块体。
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对孟门及瀑布作了详尽描述:“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黄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有人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衡,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魂。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最怒,鼓山若腾,濬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这里所记,明确指出当时瀑布在孟门处。

到达黄河户口瀑布
越过孟门山,再北行5公里,便到达壶口瀑布。午后的秋阳异常火辣,但我不顾烈日的炙烤,一阵急走冲向壶口瀑布。还没望见瀑布,就惊闻“轰轰隆隆”的巨大声响,听之若滚雷划过天际。我加快脚步,来到黄河岸边。
你看那壮观的瀑布!只见滚滚黄水倒悬倾注,若奔马直入河沟,激流澎湃,浊浪翻滚,水沫飞溅,烟雾迷濛,狂涛怒吼,声震数里,蔚为壮观!放眼望,黄河奔流至此,河面由宽而窄,两岸石壁峭立,河口迅疾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迅速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泻而下,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豪迈之势,形成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

千里黄河一壶收
你看那窄窄的壶口!黄河穿越千里长峡,滔滔激流直逼而来,就在这突然收束的壶口,形成极为壮观的飞瀑。仰观水幕,滚滚黄水从天际倾泻而下,势如千山飞崩,四海倾倒,形成雷霆万钧、摧枯拉朽之势!
过去,我曾在多个河段看过黄河,她平静、温柔、慈祥,用源源不竭的河水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记得昨天游兰州,在黄河岸边拜谒黄河母亲像时,感觉黄河母亲是那么亲切,那么包容,那么和善,而眼前的黄河,竟然爆发出如此雄壮的力量,形成排山倒海的磅礴之势,不得不令人惊叹叫绝!
你看那飞流跌落处的烟雾!湍流急泄而下,激起腾空水雾,恰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壶口雾气的大小与季节、流量有关。冬季河面封冻,瀑布多成冰凌,地表来水减少,壶口激浪不大,飞出槽面水雾极少;夏季流量大增,水流溢出深槽,落差甚小,瀑布消失,不易形成升入高空的浓密水雾;春秋两季,流量适中,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飞溅,形成弥漫在空中的水雾,即“水底冒烟”一景,十数里外可望。悬瀑飞流形成的水雾飘浮升空,虽然烈日当空,但在瀑布附近,犹如细雨纷飞,你越接近河面,水雾越浓密,因而岸边观瀑时,难免打湿衣裳,这也成为游壶口瀑布的又一趣事。若是打在了脸上,你会感觉生疼,那无数飞溅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出膛的子弹。抹一把脸,手上满是泥土,闻一闻,带着黄土高原的气息。
你看那水雾之中折射的彩虹!壶口瀑布反复冲击所形成的水雾,升腾空中,使阳光发生折射而形成彩虹。彩虹有时呈弧形从天际插入水中,似长龙吸水;有时呈通直的彩带横在水面,象彩桥飞架;有时在浓烟腾雾中出现花团锦簇,五光十色,形成“霓虹戏水”奇观。

霓虹戏水
你看那豪迈前行的十里龙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继而沿着窄而长的沟槽滚滚向南奔流。十里龙槽位于箱形峡谷的底部,因黄河水流下切而成,其宽30-50米,其深10-20米。这条沟槽始于壶口,终于孟门,长约5公里,因传说它为龙身穿凿而成,故称“十里龙槽”。河水沿深槽出孟门之后,水面展宽,水势变缓,又恢复到较为平静的状态。十里龙槽是壶口瀑布溯源上移,瀑下深潭随之连续延伸而形成。此槽深嵌在原谷底基岩河床中,槽旁原河床底的大部分,成为非洪水期的河岸,这种河岸比较宽平,平坦得可以在上面开汽车,过去“旱地行船”正是利用了这种地质地貌条件。

十里龙槽
所谓“旱地行船”,是过去船只经过壶口时的运输方式。由于壶口瀑布落差大,加之瀑布下的十里龙槽狭长幽深,水流湍急,给水上船只通行带来很大的困难。过去从壶口上游顺水下行船只,必须先在壶口上游的龙王庙处停靠,将货物全部御下,换用人担畜驮等方法运到下游码头,同时靠人力将空船拉出水面,船下铺设圆形木杠,托着空船在河岸上滚动前进,到壶口下游水流较缓处,再将船放入水中,装上货物,继续下行。在岸上人力拖船很费力气,常常需上百人拼命拉纤。尽管有一些圆形木杠铺在船下滚动,但石质河岸上仍被船底的铁钉擦划得条痕累累。在当时的条件下,“旱地行船”可能是水上运输越过壶口瀑布的最佳选择,它与壶口瀑布上下比较平缓的石质河岸相适应。后来由于公路、铁路的迅速延伸,以及壶口附近黄河大桥的修建,过壶口的水上航运已阻断多年,旱地行船现仅可看到昔日行船留下的痕迹。

十里龙槽
你听那黄河的怒吼之声!河水在秦晋大峡谷中穿行,汹涌的波涛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震河谷。当瀑布飞泻,反复冲击岩石和水面时,产生巨大的声响,并在山谷中回荡,声如旱天惊雷,声传十数里外。只有在壶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