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之旅(13)——兰州印象

标签:
兰州黄河白塔山 |
分类: 山水游记 |
2019年9月3日晚,结束了敦煌西线游之后,我马不停蹄地赶到敦煌火车站,登上开往兰州的列车。多亏老婆大人费心巴力地帮我从网上抢到一张卧铺票,让我得以在火车上酣睡一晚。翌日黎明,睁眼一看,哇塞,兰州已至!

兰州一帆风顺植物造型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盖因城南有皋兰山而得此名。自西汉至唐宋,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商贸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今日,作为甘肃省会的兰州,仍然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因此,丝路之旅,兰州不能缺席。
兰州因黄河而生。它地处东西延伸的狭长地带,夹于南北两山之间,南有皋兰山,北有白塔山,黄河从市区穿城而过,宛若一条飘落人间的飞天锦带,形成“两山夹一河”的格局,也让兰州成为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整个城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既从容大气,又温婉灵动的独特气质。

兰州的黎明
走进兰州,你就走近了黄河;只有走近黄河,你才能真正走进兰州。所以,出了火车站,我坐上公交车,直奔兰州黄河风情线而去。
在兰州沿黄河两岸,开通了东西50多公里长的滨河路,进而打造了全国唯一的“百里黄河风情线”,被称为兰州的“外滩”。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和底蕴深厚的丝路文化,赋予黄河风情线以丰富的文化内涵,黄河母亲雕塑、中山桥、白塔山、绿色希望雕塑、西游记雕塑等著名景点,星罗棋布地分布在黄河两岸,犹如镶嵌在飞天锦带上的璀璨明珠,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漫步黄河岸边,面对诸多美景,你会由衷发出赞叹:这简直就是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黄河母亲雕塑
黄河流域是华夏儿女重要的发源地,黄河由此成为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兰州作为黄河之都,最知名景点当属“黄河母亲雕塑”。它位于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是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具审美价值的一尊,由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曾获优秀奖。

黄河母亲雕塑
雕塑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40余吨,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基座上的雕塑主体,由“母亲”和“男婴”组成构图。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丰满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个裸身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该雕塑构图简洁,寓意深刻,母亲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男婴象征象征着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儿女,二者结合起来象征着黄河母亲养育并护佑着炎黄子孙。
黄河母亲像以她的端庄和美仪、质朴和娴静、坦荡和仁慈,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油然升起温暖、亲切和依恋,那是血脉相连的心有灵犀。站在石雕前,我感到巨大的情感冲击和思想激荡,内心深处升腾着难以言状的感动,仿佛自己就是雕塑中的那个孩子,正从“黄河母亲”那里得到深情的爱抚。

人们纷纷与黄河母亲合影留念
现场游客纷纷与“黄河母亲”合影留念,争先恐后抢占有利位置。我懒得凑这个热闹,就寻得一块石刻,静静地品读。这是革命前辈杨植霖先生的诗作《鹧鸪天·于黄河母亲像前》,他生前留下遗言,请求将他的诗篇刻石于“黄河母亲”雕像前,甘肃省书画研究院院长陈伯希书丹,颉锋勒石。诗文如下:
慈母凝神望子孙,声威信誉满乾坤。
峥嵘岁月时追忆,感念摇篮永世恩。
歌幸福,论飞腾,中华又启凯旋门。
黄河之水多滋润,一派横流颂国魂。
沿黄河南岸顺流东行,这一带是景点密集区,众多景点一个挨着一个。为了节约篇幅,恕我不能一一介绍。这里只挑其中几个景点简单一提,留下篇幅重点介绍“黄河第一桥”和“白塔山公园”。
绿色希望雕塑群位于黄河母亲雕塑东180米处。它是由甘肃130多万青少年于1987年7月捐资兴建。主像由高11米、8米、3米三株汉白玉圆锥体变形树组成,高低参差,疏密有致,寓三木成“森”之意,象征着陇原青少年茁壮成长,反映了甘肃人民绿化陇原的美好愿望。

绿色希望雕塑群
继续东行,可见西游记群雕,该群雕再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场景。塑像全部涂成金黄色,悟空在前,八戒随后,唐僧骑马,沙僧挑担,师徒四人神态各异。据说玄奘西天取经,曾途径兰州,留下许多传说。

西游记群雕
雕塑旁边立有一块黑色石碑,上刻《如意金箍棒修复记》,细看内容如下:“玄奘西天取经,悟空持棒护法……奈何不法之人觊觎神器,以一已之利,掩万民之公德。大圣神棒数次遭窃。悟空空手,难以护法,邪风恶气,无奈扫除。六小龄童父子,数次函电关注。值兰州国际马拉松首届赛事举办之际,如意金棒再次修复……唯愿世人宝之重之,护之爱之,勿使宝棒再次遭窃。愿西游精神永励子孙,如意宝棒,常佑金城。”读完碑记,明白了碑记作者的良苦用心,不爽之余,又感到一丝安慰。
兰州水车园值得一观。兰州称得上“水车之都”。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等,历史悠久,外形奇特,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重要的提灌工具。它起源于明朝,在20世纪中期,兰州的水车达252轮,比号称“水车之城”的叙利亚哈马市水车最多时期还多出8倍多。后来随着电力灌溉的普及,水车一个个被拆除了,兰州也失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兰州水车园大门


兰州水车
园内现有两架仿古水车,还有围堰、渡槽、水磨坊等配套设施,再现了水车这种古老的水利机械工作的场景——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

羊皮筏
园内设游乐区,摆放着一排排羊皮茷子,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实物。羊皮筏子就是把整只羊皮完好无损地剥下来,充上气,若干只绑在一个小木排上就成了。在这里,游客可乘坐羊皮茷子在黄河上漂流。
在水车园东边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河第一桥——中山桥。中山桥跨在黄河上,4墩5孔,桥上飞架了5道弧形钢梁。桥长233.33米,总宽8.36米,其中车行道宽6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米。中山桥最初叫“黄河铁桥”,是九曲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如今,这座铁桥快110岁了。

黄河第一桥石碑
说起黄河铁桥的来历,还要回溯至清代。清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督师西征,可被黄河险阻给害惨了。他曾打算请外商帮忙修造一座跨河铁桥,无奈洋人索价过高,就没能实现。到了公元1906年,兰州道台彭英甲又提出了修建铁桥的建议,这次清政府批准了。1906年10月,以16.5万两白银的总价承包给德国泰来洋行。合同规定,铁桥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为了确保质量,修建铁桥所用的钢材、水泥,甚至小小的螺丝钉,都要从美国或德国购置。先走海运到天津,再由京奉铁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到河南新乡,最后从新乡取道西安,分36批用马车运到兰州。整个工程耗时3年4个月,1910年6月竣工。
这座桥梁落成之初,名叫“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桥”。1954年,兰州市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现在的中山桥既坚固耐用又气势雄伟,现已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中山桥正面
黄河铁桥建成之前,南北两岸人民过黄河非常艰难,夏秋凭小船和羊皮筏子横渡,冬天河面结冰,只能在冰上行走。当时兰州有这样一首民谣:
黄河害,黄河险;
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
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
明洪武五年(1372),明朝大将冯胜与元将廓扩铁木尔(王保保)作战时,在七里河搭造了浮桥,这是兰州地区最早的黄河浮桥。但这座浮桥当时只是为了方便军队渡河,仗一打完就拆除了。洪武八年(1375),卫国公邓愈率军平定河西,在城西十里建浮桥,以运送粮饷,命名为“镇远浮桥”。12年后的洪武十八年(1384),兰州卫指挥佥事扬廉将浮桥移至“河水少缓,近且易守”的白塔山下。因为靠近城区,除了军事用途外,这座黄河浮桥也成了黄河历史上第一座可供民众过河的浮桥。这座浮桥,就处在现黄河铁桥的位置。


中山桥侧面
当年的黄河浮桥需用25只大船搭成,一字排开,每船相距约4.5米,用下碇石固定在河面上;然后用大木连接起来,铺上木板,围上围栏;两岸各立2根将军柱(大铁柱)、6根大木柱,用两条各长120丈的铁索将船固定在河面上。这种浮桥属于季节性桥梁,每年十一月结冰前必须拆除,翌年开春河冰消融,再重新搭建。这样拆了又建、建了又拆,不但十分麻烦,而且劳民伤财。自从建起铁桥之后,连通了黄河两岸,“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真是一劳永逸!
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整修,将原有的梯形拱架换成了五座弧形钢架拱梁,将原来的木板桥面全部换成现在的铁板桥面。现在,兰州市的桥梁已达十余座,中山桥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已远远大于它的交通价值,成为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道景观。

行走在黄河铁桥上
看到桥上人来人往,游人如织,我也迈步上桥,去体验跨越黄河的感觉。大铁桥既宽敞又稳固,脚下是滔滔黄河,两岸是繁华城市,城市南北两侧,皋兰与白塔二山夹立,犹如两只温暖而有力的臂膊,护佑着兰州城。初秋的风从河面上飘来,带着黄河的气息,轻柔地抚摸面颊,那感觉,如同幼小的孩童受到母亲的爱抚,煞是舒坦享受。

白塔山公园
不知不觉,走到了中山桥北头,这里连着黄河北岸的滨河路,河岸的崖壁上赫然写着“白塔山公园”五个大字;抬头看,山顶上的白塔隐约可见——原来我已经到了白塔山公园,而且公园入口和中山桥北头有过街天桥连通。既来之则安之,那就登山一游吧。

白塔
白塔山公园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因山头有座白塔寺而得名。据记载,白塔寺始建于元代,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统一大元帝国时,曾致书西藏喇嘛教的萨迦派法王。法王即派一著名喇嘛去觐见成吉思汗,该喇嘛途经兰州时不幸病逝,于是元朝下令修塔纪念。只可惜在历史的变迁中,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现在我们看见的白塔是明景泰年间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又补救增新,扩大寺址,改名慈恩寺,但百姓仍称之白塔寺。
白塔山海拔1700多米,乍看数字,以为很高,但跟山下的兰州城比起来,相对高度只有200米左右,所以登上山顶,无需花费多大气力。

过街天桥直通白塔山公园入口
公园内共有三台建筑群,其中一、二台为金城关,三台为白塔寺。一台以黄河铁桥为起点,大门牌楼依然保留有清代大桥落成时桥头牌厦匾额,上书“九曲安澜”,院内亭台楼阁,以回廊相连,更有人造水景,成为市民游园健身之所。二台通过“凤林香袅”牌楼,则以法雨寺为主体,附近有三星殿、迎旭客阁等古建筑。三台为白塔山之顶部,屹立元代白塔,以及围绕白塔而建设的慈恩寺建筑群落。
沿石阶拾级而上,沿路分布着多座精美建筑。三台建筑群依山而筑,层层升高,飞檐红柱,参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连,上下通达,层次分明,结构严整,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大型浮雕“金城揽胜图”精巧细腻,“泰天地”、“凤林香袅”牌坊不仅古朴雅致,还表达了人们祈盼国泰民安,再有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对立式的二台碑厦、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饰砖雕、木雕和彩画,充分显示出我国古建筑的精致与典雅。山上经过多年绿化,树高林密,曲径通幽。穿行其间,一座座庙宇梵音袅袅,一栋栋建筑古意悠悠,一处处亭榭典雅有致,一树树花木秀色盈盈。
此时,晨练的市民正在不同的空地上从事着各自喜欢的活动,或打太极拳,或跳民族舞,或练八段锦,或舞太极剑……还有很多人不是在晨练,而是在享受山上的美景和惬意,有的在林间漫步,闲适而从容;有的陪老友闲聊,融洽而快乐;有的在哼唱京剧名段,陶醉而忘我;有的在凭栏远眺,让思绪穿越久远的时空。

晨练的市民
不用很长时间,我便登上山顶。山顶上有一个院落,正是白塔寺。该寺平面呈长方形,白塔正居其中。白塔为实心砖塔,七级八面,高约十七米,各级每面都有佛像。上有绿顶,下筑圆基,挺拔秀丽。塔身外层涂白灰,刷白浆,如白玉砌成,故称白塔。每级每角均有翘起的砖刻小龙头,下系铜马风铃,微风徐徐吹过,风铃随之飘荡,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声清音脆,十分动听。白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仍巍然屹立。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逆光拍摄白塔 风铃更显清晰
站在白塔附近,可一瞰全市景观,九曲连环的母亲河以及河上的铁桥更加完美呈现。山上的白塔与黄河上的铁桥,构成雄浑壮丽的画面,成为兰州市最具象征性的风景。清人秦维岳有诗云:
北上环拥势嵯峨,塔影巍然最上坡。
布地散金名宝刹,擎天一柱俯黄河。


白塔寺
俯瞰脚下一、二台建筑,层层错落,井然有序,这就是有名的金城关,为古代军事要冲 。金城关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那时匈奴非常猖獗,秦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将匈奴驱至黄河以北,并在兰州建榆中关塞。秦灭后,匈奴再次犯境,高祖刘邦兴兵讨伐,却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只得以财帛相赎,并送宗室公主和亲,才求得暂安。至汉武帝时,国力已经雄厚,便派李广、卫青自榆中西渡黄河,驱赶匈奴。后有神将霍去病横空出世,二战河西,将匈奴赶出祁连山外。霍去病班师回京时,命李息于今兰州西固修建城池、关隘、渡口,为取“金城汤池”之意,城名金城,渡名金城津,关名金城关,而黄河此段也被叫做金城河——这就是兰州名叫金城的由来。
极目南望,对面有皋兰山横亘城南,形若蟠龙。皋兰山是兰州城区南侧的屏障,最高海拔2170米,原是一座秃山,兰州市民经多年努力,硬是把“刮风飞沙,下雨流泥”的黄土山,绿化成一座郁郁葱葱的人工森林公园——兰山公园。皋兰山的北麓,延伸出五泉山,建有五泉山公园。五泉山因山内有“惠泉”“蒙泉”“甘露泉”“掬月泉”和“摸子泉”等五口天然泉水而得名。相传西汉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匈奴,曾屯兵于此山。当时士卒征途疲乏,霍去病以鞭插地,山上顿时涌出五眼清冽的泉水。此后,古老的五泉穿越了千年的风雨,滋养了山下一片绿荫,有人在此山修建园林、庙宇,一直传承发展到今天,成为兰州著名的园林景区,至今山上仍留存十余座明清时期的建筑。


遥望对面的皋兰山
白塔寺西南稍低处,有峰突起,号称凤岭山,清康熙时在上面修建了三官殿和观音洞。三官殿位于凤岭山悬崖峭壁上,因大门上锁,无法进入,只能通过标示牌了解情况。该殿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嘉庆二十四年(1819)和道光六年(1826)两次修茸,1922年主持僧曹隆义募捐重修,2013年大修。正殿供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东侧院供奉菩萨、药王、财神、灵官。在观音洞西北台上,建有关帝庙、驻春亭、兰台,至山巅处建有一亭曰“牡丹亭”。嘉庆时又添建了药王殿和财神殿及灵官楼等建筑。




法雨寺
三教祠再东南,另一山峰有三星殿,出殿是“凤林香袅”牌楼,其背面是“秀映三台”,大约是指东有凤林古关,南望皋兰山三台阁之意。
沿曲径南下,直达四台大厅,这也是上山最主要的一条道路。山下东侧原有文昌宫,中为魁星阁,是旧时秀才们祈祷登科的去处,现改为百花茶厅,为游客饮食休息之处。

文昌宫
从白塔寺南直线下山,昔人就山势分为十级,每级有一小小的殿宇,统称“十王殿”。十王殿南为四圣宫,宫南有拱桥,桥南便是玉皇阁,阁南是祖师殿。在改建中十王殿多已拆除,唯在崖头上尚存一个。山上建筑还有望河楼、百花亭等,可凭栏远眺。
此时太阳已经完全升起,整个城市沐浴在初秋的阳光中,既宁静祥和,又生机无限。我徜徉在白塔寺上,并不急于下山,而是在一处处平台上凭栏眺望。山林间掩映着无数亭台楼阁,不时会看到青砖黛瓦的殿宇、雕梁画栋的廊榭和飞檐翘角的亭轩。说实话,山上建筑太多,我无法一一讲给大家。俯瞰兰州城,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条条街道纵横交错。放眼黄河,滔滔奔流,蜿蜒东去,两岸的百里黄河风情线树木繁茂,一个个景点前后相接,组成引人入胜的观光长廊。黄河之上,多座桥梁横跨,一桥一景,连通两岸,给兰州增添了玉带缠腰的秀姿。

俯瞰山下
兰州印象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说是一碗面——兰州拉面,有的人说是一条河——九曲黄河,有的人说是一座关——金城关。而我要说,兰州给我的印象就是“连通”,这是一个连通的城市,它连通黄河两岸,连通大河上下,连通中原与西域,连通历史和未来……它因连通而在,因连通而发展,因连通而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