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之旅(9)——莫高窟,永久的神话(下)

标签:
敦煌莫高窟 |
分类: 山水游记 |
有人说,莫高窟是一首意蕴深长的诗,一支悠远回旋的古曲,一个永远不灭的神话。此言不虚!走进莫高窟,就像走进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每一个石窟,都是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每一面墙壁,都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瑰宝;每一个门洞内,都蕴含着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因为它,积淀了一千多年的大漠风沙,阅尽了一千多年的西域沧桑。朝代的更迭,民族的融合,岁月的流逝,生命的存亡,都浓缩在莫高窟1680米的岩壁上。这一个个石窟里,有泪水,有欢歌;有辉煌,有沦落;有亲善,有愤恨;有辛酸,有甜美;有感悟,有迷失……所有这些情感,都在洞窟里流淌着,飞扬着,交织着,诉说着,等待着我们去咂摸,去感悟,去发现,去解读。
上篇所记的3个洞窟(第96号、16号、17号苦),皆有标志性意义,因此记忆深刻,还能引起共鸣。剩下的5个洞窟,记忆就模糊得多。不是说这几个洞窟乏善可陈不足道哉,恰恰相反,是因为它们过于厚重,让智商不高学识浅陋的我,消化不了如此丰厚的文化盛宴。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整个人都懵了圈。但是,我发自内心地想记下我所观赏的所有洞窟,即使肤浅、死板、无趣,甚至遭大方之家嘲笑,也义无反顾。好了,接下来介绍另5个洞窟。
莫高窟第329窟,最吸引我的,是它精美绝伦的飞天藻井和生动飘逸的飞天画作。该窟建于初唐,五代和清代两次重修。主室为覆斗形顶。窟顶壁画十分华丽,所用颜料皆由矿石研磨而成,以深、浅红色为主,配以白,赭石、黄丹,色彩热烈,变化丰富。藻井为莲花飞天井心,用14个卷曲莲瓣和14朵卷云纹绘成一朵大莲花,花心呈五色法轮状。在方井的四角又各画出莲花的一角,边饰卷草、方格、连珠纹样及垂角幔帷。周沿各层绘云纹忍冬、花卉、三角、垂幔,四披各绘伎乐天3身,环绕藻井,同向飞行。下绘千佛。
藻井中的飞天更具代表性。在中心莲花的周围,在深蓝色的底色中,画出4身衣袂飘飘的飞天,或手持鲜花,或持各种乐器,她们在蓝天中乘流动彩云,环绕莲花轻飞漫舞,身边浮云流动,线条飘逸、流畅,造型生动、曼妙。
西壁开一斜顶敞口龛,龛内共塑7尊塑像,包括趺坐佛一身、弟子二身、菩萨四身。除佛像的身躯、衣饰及金刚座为初唐原作,其余6尊皆为晚清重塑或妆修。龛外南北两侧上部绘千佛,下部绘莲花童子各二身。西壁下部绘供案、供器和供养菩萨6身,多已模糊。
南北两壁以“经变图”为主。北壁上部绘弥勒经变一铺(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2方)。画面分为两部分,上部中间为《弥勒上生经》中所描绘的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说法的情景。其余画面描绘的是《弥勒下生经》中弥勒降世后的龙华三会的情景。北壁下部五代绘男供养人17身。
南壁上部绘阿弥陀经变一铺,画面中楼阁亭台被绿水环绕分隔,各建筑之间用各种桥梁连接。画面中央绘阿弥陀佛,两侧的平台上绘以观音或大势至为首的菩萨群像。佛的下部平台上绘众菩萨弟子及乐舞供养。水池内绘有迦陵频伽等奇妙杂色之鸟。南壁下部五代绘比丘尼3身、女供养人23身。
东壁则以“说法图”为主。东壁门上绘说法图四铺;门南上部绘说法图一铺、中部绘男女供养人各一身,下部绘供养牛车与供养人一排;门北上绘说法图一铺,下部绘供养马群与男供养人一排。甬道盝形顶,顶中央五代绘故事画,南北披五代绘趺坐佛各五身,南壁五代绘供养比丘三身,北壁五代绘男供养人一身。前室顶西披五代绘不空绢索、千手千眼、如意轮三铺观音变,均残。前室西壁门上存五代愿文题榜,两侧五代绘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画面模糊,门南北五代绘八龙王礼佛图各一铺,画面模糊,前室南北壁各存弟子与菩萨残画痕迹。
让我们来到莫高窟第148窟,该窟的最大看点是巨大的卧佛像。148窟位于山崖的南端,开凿于盛唐,是莫高窟大形洞窟之一,据前室《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载,此窟是李大宾于盛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开凿。第148窟是敦煌大族李大宾家族开凿修建的一个大型涅盘窟,窟内佛教造像均为唐代宗大历年间同时制作。李大宾家族是唐代敦煌典型的世家大族,其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极其显赫,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深厚佛教信仰传统的家族,其在莫高窟开凿有“家窟”331、332、148窟及“当家三窟”。
窟内供奉一尊释迦牟尼涅槃卧佛塑像,长达15米。涅槃是指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佛像右胁而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神情超然。右手枕于头下,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上。衣纹柔软,随身体起伏而变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态。
涅槃像后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七十二身(经西夏重修)。西壁绘有莫高窟规模最大的《涅槃经变》。南北壁佛龛内原塑如意轮观音和不空绢索观音,已毁。现存清代塑造的过去佛和未来佛。窟顶为盛唐时所绘千佛,虽经一千二百多年仍色彩鲜艳。东壁门南北两侧分别绘《观无量寿佛经》和《东方药师变》,规模宏大,尤其是殿堂、角楼、院落、回廊、水榭等建筑结构复杂,布局严谨,绘制精细,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前室现存中唐塑造清代重修的二力士、二天王、二狮子。
第45窟的最大看点是精美塑像,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该窟位于小牌楼对面,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虽无明确的造窟功德记和文献记载,但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和艺术风格看,其营建时间应在盛唐时期。壁龛内释迦牟尼端坐中间,两侧各侍立三尊菩萨塑像,衣衫轻薄,贴近肉身,为盛唐时期的杰作,艺术价值极高。此窟平面方形,覆斗藻井顶,团花井心,四披画千佛。窟正壁(西壁)开一平顶敝口龛,龛内塑佛、弟子、菩萨、天王七身像。左壁(南壁)画观音经变。右壁(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前壁(东壁)门两侧壁分画观音、地藏菩萨像等。
正壁敞口龛内的塑像是此窟的重点。塑像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己毁,现存七身。塑像按照通常秩序纵向对称地布置在深敝口龛内。以佛像为中心,按身份等级侍列成对弟子、菩萨、天王,由于身份的不同,人物的表情和气质也截然有别。造成有静有动、文武并俱的活跃气氛。人物的表情变化及内心状态与整窟内容、形式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统一在完整的主题之内,使群体雕塑既从属于建筑空间,又能独立欣赏。同时将八弟子、诸菩萨、天龙八部、飞天绘制在塑像背后的龛壁和龛顶,既表现了净土说法的内容和完整场面,又弥补了由于佛龛的局限而造成塑像空间深度不足的缺陷,从而虚实相间,气韵互贯。
主尊佛像右手上举,左手抚膝,端坐说法,头顶高耸螺纹肉髻,宽和的面貌,丰满圆润,肥大的耳朵,圆弧似的双眉,长长的眼睛,似在吸呼的鼻子,饱满秀巧的嘴唇,丰腴的下颌,宽厚的胸堂,从慈眉欢韵的神情、丰厚肥硕的躯体、庄重大度的仪态上,鲜明地体现了佛陀大慈大悲的特征。
佛像左侧的弟子迦叶,内着锦襦,外披田相山水衲衣,胸部半袒,俯首直立,面貌清癯,嘴唇抿合,嘴角深陷,浓眉纠结,双眼下视,眸子半露,目光有神,神情老成练达,沉毅矜持。此像造型严谨,比例准确,技法纯熟,刻画细腻,曲尽形神之妙。塑造出一个资历高深、精研佛法、思想深邃、令人敬仰的高僧大德形像。佛像右侧的弟子阿难,上身后倾,腰胯微向上侧斜挫,两手相交置于腹前,头部右倾微俯。举止闲适潇洒,面目英俊秀朗,神情聪明,又含有恭顺、腼腆的神态,犹如现实生活中有情有欲的世俗少年后生。明亮华丽的锦绣裙襦和色彩热烈的紫袈裟,更为青年僧人的俊秀之美增色。
两旁的菩萨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萨的上乘之作。婷婷婀娜的姿态,丰盈健美,冰清玉洁的肌肤,莹润细腻,团花密绣的锦裙,轻柔稀疏的衣纹,犹如音乐的旋律一般。菩萨面相丰满圆润,云髻高耸,长眉入鬓,双目徽启,眉目间似笑而非笑,有慈眼视物,无可畏之色,神情恬静慈祥。作者为使菩萨妩媚娇娆,更借助主要构成人体动态的头、胸、臀三部分在空间的扭倾关系,遂成“一波三折”节奏鲜明的波浪形动态。并赋予菩萨一种娇滴滴的大家闺秀的风度,塑造了理想中慈悲为怀、垂怜众生的菩萨形象。最外侧的两身天王,身躯魁伟,气势威武,头束高髻,身着铠甲,是唐代武士的典型样式。天王双眉紧锁,两眼怒视前方,叉腰握拳,重心落入两脚之间,以轻捷稳健的半弓步横跨在地神身上。头部侧转,俯视下方,胸部随着即将出击的拳头相应地向内倾,使体态形成内弛外张之势,显现出一种向外暴发的力量和激昂奔放的动感。
左壁的观音经变,取材于法华经观音普门品。观音普门品者,即观世音菩萨普观“圆通之门”令善男信女悟入佛道之谓。画面分三部分,正中为观音菩萨像,面部丰腴,翠眉明眸,端庄慈祥,披帛随身,璎珞璀璨环绕,艳而不俗。两侧上部的观音三十三身,即观音菩萨变成三十三种不同人物为不同的信士演说佛经;下部的有求必应,救苦救难场面,写实性极强,其中著名的监狱图、航海遇难图、砍头图、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图、商人遇盗图等,画面情节丰富、描绘生动、构图巧妙、扣人心弦,皆为现实社会之真实反映,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形象资料。
右壁的观无量寿经变是根据《观无量寿经》绘制的。其中作为主体部分的“西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经变的描绘并无二致,竭力刻画西方净土的繁荣景象。画面上七宝池中现出一片宫殿楼阁,曲栏平台,气势磅礴,辉煌壮丽。无量寿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观音、势至菩萨分列左右,圣众围绕,庄严肃穆。平台上乐队分列,演奏法乐;舞伎挥臂击鼓,踏脚而舞,巾带旋转,节奏激扬,迦陵频迦(美音鸟)亦拨弹琵琶,载歌载舞。圣众们沉浸在蕴含哲理的法音法乐的美感享受之中。
莫高窟第23窟建于盛唐(704—780年)位于崖面下层,是一个标准的唐代洞窟——覆斗形窟顶。正面开一佛龛。窟顶为团花藻井;西壁敞口龛内绘画和塑像相结合,表现佛及其眷属,但经过清代重修,失去唐代本身的面貌。
第23窟的最大看点在于它的“法华经变图”,洞窟的东、南、北壁及窟顶的南披均绘制法华经变图,堪称“法华洞”。《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虽然篇幅较小,但就内容来讲,却有相当的重要性。鸠摩罗什的门徒僧睿在《法华经后序》中说:“《法华经》者,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也。”又说:“寻其幽旨,恢廓宏遂,所该甚远,岂徒说实旧本,毕定殊涂而已耶?乃实大明觉理,囊括古今”。《法华经》全经二十八品,各品都分别由长行(散文部分)与重颂(偈语部分)组成。佛教义理历来以深奥晦涩著称,为方便解说,《法华经》采用了大量神话和譬喻故事,其观点都是靠故事层层剖析,渐次演说清楚的。“经变”就是以绘画的艺术形式传播佛经内容的方式,其内容皆为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根据画史记载,法华经变始见于隋。莫高窟壁画中的法华经变也始于隋代,到了盛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据初步调查,盛唐时期的法华经变就有十五品之多。特别是莫高窟第23窟绘制了法华经变十四品。一些画面非常精美,例如“药草喻品”,“见宝塔品”,“方便品”等等。
23窟北壁绘《药草喻品》,本品的主旨是宣扬平等的佛慧,有如甘露时雨,普润万物。画家根据经文中的“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率土充洽,山川险谷,幽邃所生,奔木药草,大小诸树,百谷苗稼,甘蔗蒲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的偈言,画出了一副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图画。画面上乌云迷漫,细雨霏霏,农夫正在田里挥鞭策牛,辛勤耕作。田头上坐着农夫及小儿,父子捧碗吃饭,农妇关切地注视着他们。在这幅画的下面,画家又根据《方便品》中:“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等偈言,画了一人跪于佛塔前,一人翩翩起舞,六人各执乐器席地而坐,为舞者伴奏,一旁有几个胖娃娃正津津有味地聚沙成塔。通过这些画面告诉人们,成佛有种种方便途径,如“起塔、修庙、聚沙成塔、画像、香花供养、雕像、音乐供养、礼拜、念佛”等。若把上下两幅壁画联系起来观赏,就是一幅优美的“雨中耕作”与“欢庆丰收”的连环画。整个画面紧张而又充满生活气息,非常亲切感人,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调。
在《方便品》的下侧画出一座大院,房中坐一长者,阶下立一人,榜题:“父知子……凡我所有口口宅舍人民……”这就是《信解品》,取材于佛经故事“穷子喻”。故事说:有一穷子自幼与父失散而沦为乞丐,城中的父亲已成了富翁,只恨找不到儿子来继承家业。二人相聚,父亲认出了儿子,穷子却认不出父亲,见到父亲的威势,慌忙逃避。富翁便派人雇儿子来喂马,借机建立感情,逐渐熟悉以后,父子相认,穷子继承家业。长者比喻佛,弟子比喻穷子,财富比喻《法华经》,画面比较忠实于佛经。
南壁正中绘制的是《见宝塔品》,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神话故事,大意是:释迦牟尼在说《法华经》时,地下涌出一座七宝塔,停在空中。这七宝塔装饰着各种奇珍异宝和金银琉璃,异常华丽。这时有一菩萨提出要见塔内的多宝佛,释迦牟尼就升至空中,用右手打开塔门,多宝佛分半个座位给释迦牟尼,释迦还用神通力把他的侍从接到空中。这个故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特别是本窟的《见宝塔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基座正中设御路式踏阶通向宝塔。塔身是三开间,中间敞开,可见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在内,画面开朗宏伟。七宝塔周围,诸大菩萨、天龙八部以及比丘等形成一个椭圆形,有如众星捧月。会众下面画船形祥云,诸多会众像乘着大船,云游太空,既优美,又切合“释迦牟尼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的经旨。会众上面的空间,画了八组小山,使人感觉这些小山好像很远很远,真是咫尺之壁,写千里之景。七宝塔高耸,释迦分身十方诸佛及其胁侍菩萨,各乘祥云,好像一只只小船,从遥远的他方佛国,云集灵鹫山上空,给人满壁风动之感。
南顶及南壁西侧绘制的是《观音普门品》。《法华经》第25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曾以单行本流行,称为《观音经》,颇受僧俗重视。人们对观音菩萨十分崇拜,用写《观音经》、画观音经变、塑观音像等形式供奉敬仰观音。观音形象在敦煌壁画中出现较早,但独立成画的观音经变始于盛唐时期。本窟的南顶及南壁西侧就绘制了观音经变。正中为观音像,周围绘制了三十三现身部分内容和救助众生苦难的情景及“三毒”的场面。三十三现身指观音能变化成三十三位不同形像救人度人。《观音经》还宣扬,只要念诵观音名号,即可免除水、火、贼、兽、虫、雷、刑法等一切灾难。本窟观音经变中有许多免难画面,其中南壁西侧绘制了一幅商人遇难图,大海中有一艘大船,桅杆高耸,风帆张满。岸边有两个罗刹鬼,眈眈注视着船 ,有一船工正在划船,表现得镇定自若,其余五位商人立于船上,双手合十,默默祈祷,口念观音名号,就可免除被罗刹鬼吞噬之难。画家把商人的沉着冷静和罗刹鬼欣喜若狂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南壁东侧绘制的是《化城喻品》。主品的主旨是宣扬只有《法华经》所主张的“一佛乘”才是成佛的唯一途径。为了通俗的宣传这一理论,经中讲了一个“化城”的故事。大意说:一群人去远处求宝,要经过五百由旬的“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大约走过三百由旬的路程后,众人感到疲劳和恐惧,产生退还念头。这时,有一智慧的导师,以方便法化出一城,其中楼台亭阁,园林流水都具备,让众人休息。众人即入城,城中财物应有具有,人们不想再前进了。于是导师又把城化去,并且告诉大家,这只是暂时休息之处,不能就此满足,而应当继续前进。最后大家终于到达了取宝的地方,得到了宝物,其实这宝物就是《法华经》。本品经变画就是取材于这个故事。特别是23窟“化城喻品”这幅经变画,则一反旧式,画了一座中国式庭院。庭院外筑有高高的夯土围墙,围墙正面道内有两个男子正往外走,似要迎接客人。庭院内,一个女子站在门口,似是客舍女主人。上房三间,屋内陈设华丽,旅客们对坐矮桌前,从容光焕发地边吃边谈。阶下满地的小黑点,按照相关经文的说法,是以七宝铺地。仆人忙着操办饮食。有的旅客似因疲极而躺在地上休息。围墙外,数骑驰骋于山间小道上,表示取宝人在休息后,继续向宝地进发。在敦煌壁画中如此处理“化城”的,只此一例。
总之,第23窟大量集中的反映了《法华经》的内容,不但画面生动,而且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法华窟’。壁画所揭示的一些世俗风貌和生活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单纯宗教宣传品的框架,帮助人们去认识历史上的社会现象,并给人们以艺术欣赏的乐趣。因此,了解法华经的内容,对于全面了解和正确评价我国古代的艺术成就,并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是有重要意义的。


最后,简单介绍第29窟。从窟形上可以看出,该窟是标准的中晚唐时期的洞窟之一,覆斗顶方形窟,西壁开盝顶帐形龛,有甬道,前室存一部分。据前室西壁门北和门南保存下来的毗沙门天王、毗琉璃天王和千佛来判断该窟原建年代是晚唐,其余壁画为西夏重绘,佛龛似古代暖阁,龛内马蹄形佛床上有清代重修的一铺九身塑像。
公元1036年,李元昊攻占瓜(安西)、沙(敦煌)二州,瓜、沙遂归辖于西夏。西夏王朝笃信佛教,在瓜沙造窟颇多,大多是重修前朝旧窟,在莫高窟重修了六十个洞窟,此窟即其中之一。
主室窟顶藻井呈方形,画团龙卷瓣莲花井心,井心的浮塑团龙,龙身细长灵巧,张牙舞爪。四披和佛龛内顶部画棋格团花图案,其简洁整齐,色彩艳丽,显示出鲜明的装饰意味。四壁顶部有一圈飞天绕窟飞翔,下画千佛,壁面以白色为底色,佛像用石绿勾画色彩清淡。佛龛下画供养器物,两侧驯狮,昆仑奴各一身,狮子背负火焰宝珠。
至此,八个洞窟均已介绍完毕。回过头来梳理,发现这8个洞窟竟然都是唐代开凿,从初唐到晚唐,是巧合还是导游有意安排?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都是石匠们在岩壁上叮叮当当地锤凿出来的,是画匠们心无旁骛一笔一笔描画出来的。直到现在,这些艺术精品仍然熠熠生辉。两千多尊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壁画,宏伟瑰丽,精妙绝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博大精深的莫高窟,正掸去千年尘埃,展开霓裳羽衣,飞出敦煌,飞向世界,飞进每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