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济南——双忠祠街

标签:
双忠祠街双忠泉不匮泉济南保卫战 |
分类: 山水游记 |
济南是一座忠义之城,忠义文化渗透在大街小巷。如果你在城内走走,会发现多处祭奉忠义英雄的祠堂和遗迹。例如,五龙潭公园里,有祭奉忠义好汉秦叔宝的秦琼祠;大明湖南岸,有祭奉抗金英雄辛弃疾的稼轩祠;大名湖北岸,有祭奉忠义不屈、铁骨铮铮之铁铉的铁公祠;趵突泉公园内,有纪念抗金民族英雄大刀关胜的马跑泉……除了这些鼎鼎大名的旅游景点外,济南还有一些名气虽不大、但背后故事同样忠义可嘉的地方。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条默默无闻的小街巷——双忠祠街,虽然它的名气不大,但它背后蕴含的英雄故事却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双忠祠街
双忠祠街位于济南老城区西部,是一条长170米、宽3.5米的东西小街,东起鞭指巷北头,西连启明街,石铺路面,古意悠悠。双忠祠街原名为华家井街,因街上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建有双忠祠后,方改现名至今。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历城县志》载:“双忠祠在城西仙台里华家井街,祀明忠臣宋学朱、知县韩承宣。康熙丙戊(1706)建”。光绪壬寅(1902)《省城街巷全图》已载为“双忠祠街”。可见,双忠祠是为纪念明末抗清英雄、与清军殊死搏斗的山东巡抚宋学朱和历城知县韩承宣建立的。

双忠泉
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冬,清兵分几路入关,其中一路人马为大将军多尔衮统领,他们极为骠悍,绕过北京直取济南,临近年关时,将济南城团团围住,十万清军用炮火和云梯向城区猛攻。而此时,济南城内兵力空虚,守军仅千余人。济南守军一面流星快马,急报朝廷,请求援兵,一面动员城中百姓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山东巡抚宋学朱和历城知县韩承宣率领守军和民众拼死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孤立无援,在坚守了十个昼夜后,于第二年正月初二攻破城池,清兵从云梯上潮水般涌入。“公(宋学朱)跃马而西,手格杀数人,刃中面被执;不屈,悬城楼竿上杀之。……同时死难者,历城知县韩公。”(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布政使张秉文在西门大街巷战时中箭而亡,他的妻子方氏和妾陈氏也组织“娘子军”协同守城作战,城池被破后,两位夫人等亦投大明湖自尽身亡。清兵北撤时,又将年青妇女,少年男丁俘走,在济南历史上造成了一场空前的大灾难。
双忠泉碑记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清政府在巩固了对全中国的统治后,为了“教忠教孝”,反倒褒扬一些抗清明臣。康熙时,宋学朱的儿子宋德宜任清廷大学士、吏部尚书,韩承宣的儿子韩世奇任湖南偏沅巡抚。清廷还特意追赠宋学朱为文渊阁大学士,韩承宣为工部尚书。康熙帝于四十四年(1705)巡幸江南,在常洲宋学朱墓地建坊,御题“传经世泽”。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倾圮已为民居的故祠址处重建双忠祠,并由诗人王士稹撰碑记。时宋学朱之孙宋广业在济南任济东道、宋继业任济宁道,韩承宣之孙韩镐又调来任济南知府,祖孙供职于一地,一时传为“盛事”。
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修双忠祠。其后历多次维护修建,至民国初时,祠已坍塌不堪,时有宋公后裔宋福祺代为照管。历经沧桑,祠已废为民居,据说其迹址今在街西头路北的39号院内。
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我的心头,在济南保卫战中,战死一线的有三位主要地方行政长官,分别是山东巡抚宋学朱、济南知府韩承宣、山东布政使张秉文,他们个个忠于职守,城在人在,最后以身殉难,堪称忠公体国,大节大义。可是后来建祠时为什么建的是“双忠祠”而非“三忠祠”呢?山东布政使张秉文与山东巡抚宋学朱都是二品官,比济南知府韩承宣还要高出两品,为什么他没能进入“双忠祠”呢?
仔细梳理济南保卫战的历史后,我终于明白了。一是因为修建双忠祠之前,老百姓就已经自发的修建了祭奉张秉文的专祠,祠中祀布政使张秉文和他两位夫人,名“一忠两烈祠”,据说在大布政司街上。
第二个原因是,大清灭了大明之后,张家世代不仕,绝不到清廷为官。可见,张家的家风是一脉相承的,不仅张秉文忠义可嘉,而且全家人皆忠义可嘉!我们再回过头看张家在济南保卫战中的表现。城破之后,张秉文虽一介文士,亦披甲仗剑,与敌周旋巷战。曾有人报于夫人,说张公已逃。夫人怒斥:“你们的主公岂是贪生怕死之徒?他绝不会弃城而逃!”果然不久又有人来报:“公已战死。”夫人听了,泪下如雨:“这回是真的了!”夫人对妾陈氏说:“我说过要和夫子同死生的,家中幼孤就由你照顾了。”妾说:“你死我也死!”张秉文有二妾皆姓陈,其时,小陈夫人正身怀六甲,夫人要她为腹中胎儿计,坚决不许她殉节。于是,夫人和其余人等同出官署,投大明湖而死。家中侍婢十多人,也一同投湖自尽。可怜小陈夫人一个弱女子,在战火燃烧后的济南城中,流落街头,靠乞讨将张秉文和二夫人的尸首简单装殓。直到家中得到消息,秉文之弟秉彝赶来山东,才将小陈夫人及棺木接回家乡安葬,如今张秉文与夫人的合葬墓仍在其老家安徽桐城黄甲镇汪河村。张秉文死后,虽然清廷表彰张家,赠张秉文太常寺卿,赐谥忠节,赠夫人一品夫人,但张秉文的三个儿子克倬、克仔、克佑,继承父母之志,这三兄弟一直孤高守节,终身不仕。

双忠祠街牌
双忠祠已经不在,但是因修建双忠祠而形成的双忠泉和双忠祠街至今仍然存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建祠时,掘地涌出邻靠的两股泉水,泉水莹洁甘美,遂以祠名命名为“双忠泉”。山东学政赵申季撰文的《双忠泉记》,载“忽有双泉涌地,莹洁甘美,见者闻者,莫不叹为灵异,云爰构亭其上,而征余为之记。”双忠泉在乾隆《历城县志》有载,郝植恭列人《七十二泉记》。历经几百年的风雨,随着双忠祠的多次塌废,泉池也被掩埋。今泉池在街西端头,形似一个两米多大的扇形水池,深约3米,池中的泉水莹洁透绿,锦鱼潜游,水面上不时有串串气泡上泛。在池东、北两面,临靠住家山墙的拐角处,还立有双忠泉石碑。人们为安全和防止污物倒入池中,在池子上面盖了一张铁网,并于临街的南、西两侧,砌有米数高的石墙围护。


双忠泉
双忠祠街33号院里还隐藏着一眼泉水,名叫不匮泉。不匮泉的泉池原呈井形,壁以石砌垒,直径0.5米,水深2米许。不匮泉距离双忠泉只有几步之遥,它的故事距离双忠泉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不远,主人公是殉国忠烈宋学朱的孙子宋广业。据清人张贞《不匮泉记》和山东学政赵申季《不匮泉跋》载:济东道道台宋广业(字澄溪)之母管氏相夫教子,敬奉姑婆,孝名甚著,康熙帝于四十四年(1705)东巡时诰封一品夫人,并赐“北萱映彩”匾额。其子宋广业也有孝名,康熙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1704~1709)任济东道道台时,将其母接至署衙奉养,并在署衙西侧建御书碑亭,把皇帝赐给他母亲的匾额挂在里面。建亭时,于亭后凿池,得一新泉,泉水甘美清冽。根据《诗经·既醉》中“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的诗句,将泉命名为“不匮泉”,意思是孝子源源不断,如同泉水一样永不枯竭。遗憾的是,我去的时候,33号院主任不在家,大门紧锁,未能入内一睹芳容。

双忠祠街21号老宅
在双忠祠街两侧,有不少老宅院,古色古香,颇有韵味。但这不是双忠祠街的重点,双忠祠街存在的要义,就是它背后蕴含的“忠义”和“孝道”。徜徉于双忠祠街,我在想,一条不足200米长的小巷,竟然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激荡着如此炽热的家国情怀,浓缩着济南人世世代代的价值追求,一如既往地传承和弘扬着中华传统的精神谱系,这哪里是一条普通的街巷,说它是忠义济南最默默无闻的地标,应该不算人为拔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