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2018-01-24 09:24:38)
标签:

摩泥路

水泉

观音洞

泥淤泉

分类: 山水游记

时间:2018年1月20日 周六 大寒 四九第三天

天气:多云 气温0℃—10℃ 偏南风2-3级

人物:文扬兄 宋师兄 本人

路线:摩泥路-水泉-观音洞-

乘车:前往——乘67路 李家塘↔无影山,历城三职专下车

返回——乘886路 石庙岭↔青年桥,由泥淤泉上车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朝霞映红锦阳川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也是四九第三天,虽然预报气温为0℃—10℃,可是山里却冷得多,早上从历城三职专一下车,顿觉寒冷彻骨,身体都要冻僵似的。站在锦阳川上看朝阳,仅片刻功夫,就感到由山谷吹来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尖利,一刀一刀往身上剐。不行,得动起来!我们一行三人跨过锦阳川上的石桥,沿着摩泥路往西南方向挺进。

今天的徒步路线以摩泥路为轴,虽中间有所偏离,但终要回归轴线。摩泥路全长10公里,东连摩天岭,西接泥淤泉,两侧青山夹壁而立,中间溪流蜿蜒随行。这是一条美丽的公路,此前我看驴友写的《济南十条最美公路》,文中按美丽指数、山水指数、坡度指数、植被指数、探险指数五个指标,一项项评级,有三颗星、四颗星、五颗星,同时配以详细的文字介绍,还一张张贴上图片,介绍得十分详尽。可是到了摩泥路,却一下子全都变成五颗星,文字变得简洁异常。现摘录如下:

第十条:摩泥路

  长度:10KM

  美丽指数:★★★★★

  山水指数:★★★★★

  坡度指数:★★★★★

  植被指数:★★★★★

  探险指数:★★★★★

  被笔者全家一致评为:济南最美乡村公路。没有之一。

  照片无数,不上图;体会万端,不多说。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走在摩泥路上

正值四九隆冬,草木摇落,枯水断流,再加上今日雾霾,阳光轻淡,万物朦胧,此时的摩泥路,犹如一幅水墨画,色彩虽有些单调,意境却相当丰富。设若春夏来游,这里就会变成一幅水彩画,山峦叠嶂,植被茂密,泉水汩汩,溪流潺潺,整个画面清新、湿润、灵动、欢快,定会让人流连忘返。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摩泥路边古柳 枝条纷披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摩泥路边石景 状若秃鹫

沿着摩泥路前行约2公里,右手位有一座跨溪平桥,这是进入水泉村的入口。越过平桥,穿过常家村,前方不远就是水泉村。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水泉村坐落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西南,已有300多年历史。这里林木茂密,百鸟集聚,四处皆泉,流水淙淙。整个村子夹河坐落,有大小石桥10余座,尤其是夏季雨后,山泉汩汩而流,家家泉水,户户石桥,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村中有10余座这样的石拱桥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每一座石桥都吸引我们的目光

村中随处可见石头房、土坯屋,还有古老的石桥,再加上古树、神龛,我们仿佛穿越悠悠历史,进入清代的山村。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土坯屋子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石桥和石头房子

水泉村因水泉而得名。水泉位于村子靠西,虽未能列入72名泉之一,但《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名泉录中有载。该泉处在村中一山崖下,崖壁陡峭,高30余米,壁上翠柏悬挂,泉水自崖壁下的罅隙间涌出,积于浅池之中,形成泉井。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宋师兄泉边留影

虽然现在是枯水期,但仍有水滴不断滴落池中,泉井四周长满青苔,说明泉水温度适中,且长流不辍。村中老人讲,此泉从未枯竭,即使遇到旱季,也有水珠渗出。泉水甘冽,清爽怡人,常饮此水,延年益寿。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水泉浅池

离开水泉,我们直奔观音洞而去。观音洞位于水泉村西南侧的盘龙山上。从山脚下,就可以看到位于盘龙山的洞口。沿羊肠小道上行约 1000米,便来到洞前。洞口朝西,高约3米,宽4米,颇为敞亮,有人工凿刻的痕迹。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观音洞洞口

走进洞口,眼前是一个大厅,大厅是整个观音洞最为宽敞的地方,高约5米,宽约6米,塑有一座佛龛,里面供奉着三尊菩萨像。佛龛前悬挂楹联一副,上联是:千处祈求千处应,下联是:苦海常作渡人舟,横批是:有求必应。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宋师兄虔诚地焚香祈福

沿着山洞往里走,在石壁左手侧有一处奇特景观,只见石壁上有一大一小两个窗口,有人认为是天然形成,也有人认为是人工凿成。从窗口能清楚地观察到进入谷口的全貌。窗口下面还有两块长一米、宽半米的平滑石板,被称为“石床”,传说是观音菩萨休息的地方。观音洞在建村前就已经存在,相传南海观音曾在此修炼。传说在很久以前,观音菩萨来到此处,看到这里山林幽静,风景甚美,便决定在山腰上打造一个山洞。如今,在观音洞的山脚下确有一堆石头,村民认为这就是当年观音菩萨开洞时留下的。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这窗户像是天然而成

借助手电筒的亮光往深处走,发现洞内大洞套小洞,洞洞有奇观。观音洞总长80余米,高2-5米不等,宽3-7米。洞内为喀斯特地貌,石壁上图案丰富,有的像连绵群山,有的像万丈沟壑,有的像茂密森林,有的群鸟飞舞……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洞内石壁 造型犹如万丈沟壑

在多处狭窄的洞口,发现有挖掘的痕迹,地面还散落少许石子,据说这是2002年考古挖掘时留下的。据考古学家考证,此洞形成于六万年前。根据洞旁摩崖石刻记载,此洞曾经是一个尼姑庵,叫喜静云庵。从洞口的一羊肠小道向西三十多米,有一椭圆型石坑,经考证是人工开凿而成,可能用于蓄水。石坑旁边有一较大石槽,估计是用于洗澡。洞口淤土时,每至一个狭窄洞口,都发现有青石板盖在洞口,而且每处青石板下都有人骨头,如腿骨、股骨和脊椎骨等,还有一些兽的骨头,其中一颗狗牙裂为两半,有石化倾向,看起来年代久远。综合分析,此洞可能在很久之前有人居住过,洞中的淤土显然是人力所为,据说是怕人们走到洞的深处,发现其中的秘密。那么,洞中到底有什么秘密?据专家考证,此洞继续向里延伸,有可能与地下暗河相通。有关奥秘,正在进一步考察论证之中。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洞内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离开观音洞,我们开始攀爬盘龙山,看似不起眼的一座山,其实十分陡峭,需要连续拔高,很是耗费体力,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脱下棉袄,轻装上阵,凛冽的冬风吹到脸上身上,立即被浑身散发的热气驱散,一点也不觉得冷。经过一番拼搏,我们终于爬上了盘龙山。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上山的坡比较陡

站在盘龙山脊,能清晰听见山那边车马喧嚣,文扬兄说,那是摩泥路上传来的声音。山上芒草齐身,苍茫浩荡,沿着山脊蔓延。我们在芒草丛中碰头,商量下一步怎么走。文扬兄的意见是,沿着山岭往南,攀登纪儿寨,然后下山到泥淤泉村。而我和宋师兄认为,若登纪儿寨,时间可能不够用,会耽误返回济南的公交车,因此提议先择路下山,然后沿摩泥路抵达泥淤泉村。经过一番论证,文扬兄决定放弃纪儿寨。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盘龙山上远眺纪儿寨

远眺纪儿寨,雄伟高大,山型独特,好似一个酣睡的婴儿躺在山顶,憨态可爱,特别逼真。说起“纪儿寨”的名字,还有一个传说。纪儿寨和黑山寨,是一东一西毗邻而居的两座大山。黑山寨上曾有个寨主名叫黑虎熊,他有个年幼的儿子,视为掌上明珠。为了给自己留下香火,他把儿子藏在东山寨的山洞里,并在两山之间拉了一道绳,绳头安上铃铛,嘱咐儿子说:“要有人来伤害,你就拉绳,听到铃声,我就来救你。”他这个儿子很顽皮,有一回在山洞里闷得慌,就去拉那根绳子。黑虎熊听见铃响,立即奔东山来了,一看啥事没有,就生气地说:“没事不要拉绳!”可是黑虎熊的儿子还是随便拉绳,三番五次上当以后,黑虎熊再听见铃声就不信了。有一回坏人真的来了,儿子又拉响绳铃,但黑虎熊不予理睬,结果他的儿子被杀。黑虎熊后悔莫及,为了纪念儿子,就把东边的这座山寨起名“纪儿寨”。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下山过程中拍到的纪儿寨

下山的途中,我不断打量纪儿寨,心想,这座山确实有吸引力,待开春之后,可以专门设计一条路线:从铜壁山始,经黑山寨、纪儿寨,以泥淤泉终。这条线路既惊险刺激,又秀丽无比,值得一试。

下了山,重回摩泥路。沿摩泥路往西南行进3公里多,越过闫家村、吴家村、杜家村之后,就来到了泥淤泉村。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途径闫家水库,文扬兄曾在盛水期畅游其中

泥淤泉村位于柳埠镇西南7.5公里处,村以泉而得名。传说,其泉常被山洪所冲泥沙淤塞,建村后曾多次开挖而复涌,故称其为泥淤泉。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行进在泥淤泉村

泥淤泉村原来叫印度泉村,据村中老人讲,唐朝末年,从印度来了9位高僧,见这里山清水秀,便住下来讲经传法。但意想不到的是,此地连续3年大旱,庄稼树木全部枯死,到处是被饿死者的尸体,不少村民背井离乡。9位高僧看到这种情景十分难受,决心拯救这里的百姓。为了解决水的问题,在当时没有掘井器具的情况下,他们决定牺牲自己,用头掘井。察看好水源后,九位高僧逐一用头撞地,相继而死。第九位高僧撞地后,果然撞出一股清泉,人们把这眼泉称作印度泉。汩汩泉水流进了农家,庄稼复活了,树木冒出了新芽,外出村民陆续返回故里,但普救众生的九位高僧却永远辞别了人世。村民含泪在泉边掩埋了高僧的尸体,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为纪念九位高僧,在该泉的西北50米处建起了一座庙宇,起名“九圣堂”。至今庙宇的遗迹犹在,庙前的三通石碑现存放在村中心的牌坊附近,一通为道光年间,一通为民国期间,另一通风蚀得厉害,不知何年何代。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探望泥淤泉

泥淤泉有“品”字型泉池,最深处达10米,池中泉水哗哗有声。泉水涌出后分为两股,一股流向北,一股流向西,有时明渠流淌,有时地下潜行。弯弯曲曲穿过街巷,流过家家户户,到处可见小落差水瀑和小巧石桥,一派江南水乡景象。村民们用泉水洗衣、做饭、浇灌田园,尽得其便。此泉为2004年新命名的济南72名泉之一。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品”字型泉池的环抱中,有一株高大粗壮的古槐树,人称“唐槐”。树高30多米,胸围2.8米,树干洞穴累累,古槐枝干已经枯落,主干顶端却又顽强地长出旺盛的新枝。如果确实为唐朝所栽,那么这棵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它的面前,我们是何等的幼弱和渺小;在它面前,我们怎么好意思再说“年过半百”之类的话!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古老而倔强的唐槐

访完泥淤泉和唐槐,刚好十二点多,我们在村中找一处凉亭,拿出各自准备的菜肴,开始了我们的午餐。亭子位于街道边、溪涧旁、高山下,亭子中间放有木桌,周围有排椅,端坐亭中,抬眼可见村中心的高大牌坊,公交站牌就在那里。从各个角度来说,这是我们吃饭的最佳所在。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午餐就在这里

这顿午餐吃得很从容,很惬意,也吸引了很多目光。一位仁兄开车路过,专门停下车,摇下车窗,很羡慕地冲我们点头示意。一位老叟立于亭前,沐着清浅的阳光,愉快地与我们聊了很多很多……  走遍济南——寻泉探洞四九天                                        惬意的午餐

    返回济南的路上,我在想,今天的穿越非常从容,也感受到更多的惬意——恬静舒适的惬意,慢生活的惬意,融于天地的惬意,思古怀幽的惬意……我突然有所领悟,今天的从容,是放弃攀登纪儿寨换来的,放弃了一座山,却收获了最有价值的惬意。生活中,欲望越多,烦恼就越多;所求越多,脚步就越忙乱;担负越多,精神就越紧张。如果我们能去除一些欲望,放弃一些执念,丢舍一些负担,我们的呼吸就顺畅很多,脚步就会轻快许多,心情就会恬适很多——懂得放下,方得从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