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2017-07-04 17:09:31)
标签:

白马山

徐志摩

北冰洋啤酒

火车南站

分类: 山水游记

 

在我国,以“白马”命名的山不在少数,我用“度娘”度了一下“唰”地冒出了十几个“白马山”。在济南市区,也有一座白马山。

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济南白马山曾经的形貌

济南白马山坐落于市中区,东面是王官庄,南面是龙窝庄,西面是山凹庄,北面是袁柳庄。白马山海拔只有89米,虽然不是什么高山大岳、险峰峻岭,也无灵秀之姿、闻名古迹,但它的名气并不小,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山的西麓就是济南火车南站,南来北往的游客抬抬头便能一睹其容;二是因为山的南麓建有白马山啤酒厂,它生产的北冰洋啤酒让众多市民陶醉了近30年;更重要的是,据传,著名诗人徐志摩就是在白马山坠机身亡。 

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位于白马山南路路口的白马雕塑

2017年7月1日,我乘坐公交车来到白马山南路,本来可以改乘13路或125路直达山下,但是那样无法了解白马山周边风物,运动量也太小,因此我选择徒步前往白马山。在白马山南路与南辛庄西路交叉口的西南角,矗立着一座白马雕塑其态雄俊张扬,长鬃飘飘,昂首向天,前蹄腾空,正欲起飞。相传白马山是由一匹白马化作而来,这匹白马头南尾北,欲借龙窝(龙窝庄)之灵气,与东边的青龙(青龙山)相媲美。 

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白马山啤酒厂大门

沿白马山南路向南方向行进道路很窄,车辆拥挤,路面坑坑洼洼,不时会有一些水凼。两侧大多为低矮的老旧建筑,与现代化城市很不搭调。行走2公里,往北一折,便来到大名鼎鼎的白马山啤酒厂原址。啤酒厂已于2012年正式停产,大部分厂区被开发为“世茂.原山首府”住宅区,只留下大门附近一小块区域作为公交车的停车场。看到曾经辉煌多年的厂子变得如此凋敝,心中甚是伤感。

 一些老济南或许都还记得,白马山啤酒厂建于1981年,它生产的北冰洋啤酒受济南人喜爱甚至一度成为那个年代泉城济南的一种时尚北冰洋啤酒酒劲不大,清爽宜人,甘甜可口,尤其是夏天喝冰镇的,清凉凉,冰爽爽,甜滋滋,可舒坦了!人们传说这种啤酒对身体有益,有些老人称之为“药”甚至允许孩子们喝

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北冰洋啤酒

北冰洋啤酒不仅在济南口碑甚佳,在全国也是名气很响,曾拿过很多金奖、银奖。1982年6月,轻工部在白马山啤酒厂召开全国啤酒“露天发酵新工艺现场会”,白马山啤酒厂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会议期间,专家们对采用露天发酵生产的啤酒进行品评,白马山啤酒厂一举拿下第一名。这下子让北冰洋啤酒名噪全国,各地啤酒经销商纷纷来白马山谈生意,每天车进车出,熙熙攘攘。

然而,随着各地啤酒厂家纷纷崛起,啤酒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过程中,青岛啤酒异军突起,2009年将白马山啤酒厂收购北冰洋啤酒正式退出江湖2012年10月30日,白马山啤酒厂爆破,随着一声巨响,曾经辉煌的北冰洋啤酒夹杂着老济南人的回忆和情感绝尘而去。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白马山马头

绕过白马山啤酒厂旧址,来到白马山南侧,一片工地(“世茂.原山首府”二期工程)挡住去路,让我难以靠近,连拍张照片都困难。我费了好一番周折,才找到一处合适位置,拍下了这张照片。这是白马山的马头,最南侧的山体已被破坏,岩石裸露,形成悬崖,马脸部位悬挂着“世茂.原山首府”几个大字(还缺个“府”字),十分不雅。

白马山南侧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路,宽阔平坦,为路南的世茂.原山首府一期工程的居民出行提供方便。怎么样才能上山?经过多次询问,我从白马山的南侧绕到西侧。西侧的路差了许多,那里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我走过一段烂泥路,趟过几个泥凼,爬上一段黄泥坡,白马山呈现在我的眼前。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世茂
.原山首府
一期门牌

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白马山臀部山顶

山上灌木丛生,有牡荆、黄荆、酸枣、胡颓子等。在灌木覆盖的山坡山,有一条时断时续的碎石小路,蜿蜒通向山顶。路上的石粒儿都是松动的,走在路上,必须小心脚下打滑,同时还要小心路边的荆棘,稍有不慎,就会被尖利的刺扎着,我的腿多次被扎,火辣辣地疼。

好在山不高,不费多大工夫,便走过碎石路,摆脱了荆棘和碎石的纠缠。爬上几块岩石,便登上了山顶。 

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上山的碎石路

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爬山这几块石头就到山顶

山上一片荒芜,周围的山坡上长满灌木,只点缀些零星的乔木,以椿树为主,个子都不高,估计是缺土的原因。整个山势呈南北走向,像一匹骏马,头南尾北,我站的位置,大约是马的臀部。往南看,可见马的身子、脖子和头部,往北看,可见马的尾巴。山下,世茂.原山首府二期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从白马山的南侧到西侧,形成“L”型,将白马山环抱其中。

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南望马脖子

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北望马尾巴

站在山脊,往东看,可见苍茫雄浑的青龙山;往西看,济南火车南站就在脚下,一列列火车缓缓经过车站,南来北往,有序运行。记得我上大学那几年,济南老火车站爆破重建,旅客分流到火车东站和火车南站,我出行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从南站上下车。 

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东望青龙山

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西望火车南站

在马身子的东山坡上,有一处建筑遗址,静静地隐没在荒山之上。遗址只剩下一方平整地基和一段石墙,一位市民正在遗址上练武,他50来岁,光着上身,浑身腱子肉,双目炯炯有神,一看就是武把式。他专注地舞动钢鞭,呼呼挂风,啪啪作响,大有武林高手的风采。与他攀谈得知,这里曾是济南战役的一处指挥所。1948年9月16 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夜,济南战役打响,我华东野战军纵队攻克占领了白马山,并利用东山坡上的敌碉堡,设立了作战指挥所之后,我军两个师迅速穿过辛庄、王官庄,直扑商埠,并最终与其他攻城部队协同作战,一举解放了济南城。

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徐志摩与林徽因

站在遗址附近,我的思绪似乎被拉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耳畔仿佛响起了隆隆的炮声。“轰”!不,这不是枪炮声,这是撞机声!我一激灵,思绪马上切换到著名诗人徐志摩遇难——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举办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郊时,不料撞上一座山头,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没想到徐志摩的这首诗,竟一语成谶,随着的一声响,的精魂永远定格在36岁只不过,他想悄悄地来去,却引起了极大轰动;他不想带走一片云彩,却带走了人们思念……

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关于徐志摩的坠机地点,一直存在争论。根据胡适在日记中的记载,徐志摩的坠机地点是“开山”。而徐志摩的另一挚友沈从文在书信中却是这样记叙“出事地点叫开山,本地人叫白马山。”沈从文作为当年事件发生后的重要见证人,他的记叙无疑具有某种确定性和长远的影响力。19311122日,作为徐志摩至交紧急赶赴济南,亲眼目睹了徐志摩遇难后的遗体。他在1123日致王际真的信中简略记叙了济南之行的经过说出了上句话。事件发生40多年后,沈从文不再提“开山”,只提“白马山”19799月,他在致赵家璧的信中说:“到山东时,白马山只隔济南廿五里,因大雾飞机下降,触及山腰失事致祸。一切都近于凑巧而成此悲剧,不仅当事亲友,为此含悲抱恨终生,以国家言,也是一不可挽救之大损失。”

 

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自古以来,才子佳人之间,总有说不尽的事,道不尽的情。徐志摩作为民国时期享誉盛名的才子,生性追求浪漫,身边不乏有佳人相伴。一生经历过3个性格各异的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他与这三个女人之间的故事像他笔下那曼妙的诗一样,为后世留下一段段缠绵悱恻的往事至今广为流传。

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与徐志摩(右一)、林徽因(右二)、梁思成(左一)等合影

徐志摩遇难70年后,白马山突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1年,济南市有关方面提出在白马山附近建立“徐志摩纪念馆”的建议这个建议一经提出,马上引发激烈争论争论分为两派,一派认定徐志摩就是在白马山撞机遇难;但另一派认为,徐志摩撞机地点是开山,而不是白马山。双方都旁征博引,言之凿凿。甚至有人不惜花费时间、体力,实地探访,四处走访。最后经专家调查考证,徐志摩遇难地既不是“开山”,也不是“白马山”,而是当时开山村附近的“北大山”。北大山位于今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炒米店村西北山不高,山下就是长清大学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正在山脚下2006年,人们在北大山半山腰建立了徐志摩纪念公园碑石,碑文由著名诗人牛汉题写。尽管碑石显得有点孤单,但还有成片的松柏作伴,还有山下大学城朗朗的读书声作伴,也许是对诗人的一种安慰

走遍济南——白马山记
徐志摩纪念公园揭牌

虽然白马山没能与“白马王子”徐志摩扯上联系,但我还是希望白马山一带恢复曾经的辉煌和荣耀,希望已经遭到破坏的白马山,能够尽早纳入公园建设规划,让其再现美丽风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