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济南——探访普门寺穆柯寨遗址
标签:
普门寺遗址穆柯寨圆通山摩崖造像北道沟村 |
分类: 山水游记 |
2017年6月10日,农历五月十六,星期六,天气阴。没有烈日当空,气温也不是很高,比较适合爬山。一大早,我与文扬、明哥、水哥四人分头赶往仲宫。今天恰逢仲宫大集,公交车上拥挤不堪,一辆一辆公交车从站点经过,就是挤不上去,有的车甚至连门都打不开。我们四人各显神通,有的打车,有的改乘其他线路,好不容易才在仲宫凑齐,然后打车来到北道沟村。今天我们的计划是,探访普门寺遗址和穆柯寨遗址,弥补上周因线路设计和体力不支等原因,与这两处景点失之交臂的遗憾。

远看圆通山犹如一尊卧佛
千年古刹普门寺位于济南历城区北道沟村西部,圆通山东麓。圆通山,又名西佛寺山,呈南北走向,南接三媳妇山,北连穆柯寨,从远处看,犹如一尊睡佛,头南脚北,仰面卧于榻上。这尊睡佛纯天然造就,没有任何人为雕饰,其体积之庞大,形态之逼真,世所罕见。因此,说圆通山是齐鲁第一大睡佛山,绝不是吹牛皮。

沿着普门禅寺路标的指引,我们向西穿过北道沟村。行走在悠悠巷陌,感受古村的岁月沧桑,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时间不长,我们一行四人来到普门寺遗址。遗址前方的平台上,立有两块石碑,年代稍早的一块,刻着“普门寺遗址”五个大字,庚辰年所立。我查了一下,离现在最近的两个庚辰年,分别是1940年和2000年,从历史上分析,1940年普门寺还没被破坏,不应称遗址,况且那时正是抗日战争年代,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哪有心思树立此碑!因此该碑应为2000年所立。比较新的一块碑字迹清晰,上刻“济南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普门寺”,落款日期为2013年。


普门寺遗址石碑
如今的普门寺,是个名副其实的遗址,坍塌的庙宇,破败的僧房,横陈的残碑,散落的碎砖烂瓦——这一切昭示出,昔日这里曾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寺院。


断裂的石雕

湮没的石滚磨盘

石槽
古人建寺,大凡选择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普门寺也不例外。这里三面环山,穆柯寨、圆通山、三媳妇山将普门寺包围其中,只留一条山路通往山外。周围崇山峻岭,山峦起伏,在满目葱茏的山窝里,有一片较为开阔的地域,昔日的普门寺坐落其上。据寺院历史记载,普门寺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唐宋,毁于金代战火,至明后历代重修,一直是佛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普门寺兴盛时,僧道多达500之众。文革时期,普门寺毁于一旦,令人痛惜!现在我们眼前所见,就是曾经辉煌的寺院遗址。





普门寺的断壁残垣
遗址上有历史碑刻多处,其中保存完好的有明代《重修普门禅寺记》,该碑立于圣水泉附近,隐约可辨字迹。碑中记载:普门寺乃五祖积功累德之处。这里提到的“五祖”,就是大名鼎鼎的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禅师。禅宗为中国汉传佛教主导宗派,其创始人为始祖菩提达摩,往后衣钵传人依次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慧能是五祖弘忍的得意弟子,他的那首有名的禅悟诗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可以说是名满天下。今天不说慧能,专说弘忍。弘忍得法于四祖道信之后,先后住双峰山和东山寺数十年,足不下山,唐高宗仰其德,慕其名,曾两次遣使请他到京城,都被婉拒。弘忍禅师虽然很少离开双峰山和东山寺,但他还是来到济南普门寺,并在此处住锡讲法(所谓住锡,意指僧人在某地居留,锡者,锡杖也。)弘忍对修禅方式进行创新,主张将禅寓于生活之中,把搬柴运水、插秧收谷等,皆视为佛事。提倡禅者应以山居为主,远离嚣尘。这种修禅方式的变化,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后来禅宗提倡的农禅并重,都是受了弘忍禅风的影响。

明代石碑《重修普门禅寺记》
重修碑文中还记载,因金代战火殿堂俱废,至明朝,临济宗24世慧湛禅师发愿重修。慧湛禅师自小“割爱辞亲,诣大灵岩寺,礼大方和尚为师”。学成佛法之后,南去台山传佛授道,普度众生达六年之久。后来,他突然北归来到普门寺,宣称“普门寺乃五祖积功累德之处”,发誓整顿废寺基址,使其“倍于前也”。以慧湛的意思看来,不仅他的师父大方禅师曾修行普门寺,连其祖师也与普门寺颇有渊源。可见,普门寺的确与灵岩寺过从甚密。


普门寺遗址大门外,左右各站立一棵银杏树,左雄右雌,一棵周长3.75米、高30米,另一棵周长3.5米、高25米,虽历经1500多年的岁月沧桑,仍然枝繁叶茂,每年能结一千多斤银杏果。真是难以想象,朝代几经更迭,人间不断变换,普门寺几经兴衰存废,但两棵银杏树依然枝干挺拔,始终保持着青春活力。
在两颗银杏树中间,矗立着高大的地藏菩萨像,他身披袈裟,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神态安详。在中国佛教寺院中,一般的菩萨都是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的天人相,但是地藏菩萨却不然,多为光头,不戴宝冠。他曾发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恶鬼众多,哪能度空,因此他只能修成菩萨,永远成不了佛。虽没有成佛,却已达到了佛的境界,可以说是“无冕之王”,也许这就是地藏菩萨像多为光头的原因吧。
地藏菩萨像
地藏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地藏菩萨的大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超度众生的特点是: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最艰苦的地方,当然是地狱。所以地藏菩萨的工作对象,是在地狱里超度那些罪恶极重的众生。他要让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然后自己才成佛。然而众生无尽,地狱也难以度尽,这样他就成为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萨。宁可自己不成佛道,而专心普度众生,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先人后己的精神,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身后就是圣水泉
普门寺附近泉水叮咚,仅寺内就有圣水泉、官井、东井等5处泉井,且水质清澈,四季水流,可谓流泉古寺,一派清凉世界。最有名的当属圣水泉,此泉位于普门寺南侧,为济南72名泉之一。泉池现在还保持着原貌,为石砌方池,池岸围以雕刻精致的石栏。水自池壁石雕龙口中吐出,水质清纯,潺绵不息。它吐纳着天真地秀,涌动着生命的意蕴。明哥童心未泯,纵身跃入池中,仰脸张口,对着龙口接饮泉水,连声高呼“爽爽爽”!


明哥亲近圣水泉
在圣水泉附近的石墙上,立有一座小型龙位神龛,依稀可辨“圣水泉”、“龙王之位”等字样,看来是企盼风调雨顺时用来祭拜龙王之所。

龙王神龛
圣水泉有一个神奇传说,早年间村民得了怪病,陆续有人不治而亡。泰山奶奶知道后,前来给村民分药,并要求用圣水泉的水煎药。村民照办,果真药到病除。据查,圣水泉的水在木鱼石缝间流出,山上长满丹参、首乌、桔梗、穿山龙等药材十余种,再加上普门寺前的两棵银杏树扎根很深,其根已经扎入圣水泉源之内,所以泉水不仅清澈甘洌,而且还有驱病健身的效用。这些神奇的泉水,不仅造就了古寺绵延,至今仍吸引着济南市民经常三五成群开车来这里打水。

近看圆通山——险峻挺拔,松柏叠嶂
离开普门寺遗址,我们向西进发,去探访圆通山上的摩崖造像。圆通山峰峦林立,险峻挺拔,树木繁茂,松柏叠嶂。上山的路已经硬化,比以前好走多了。文扬说,几年前他曾来过此处,当时只有一条淹没在草丛中的土路。道路的修建,与慧心法师经年累月的化缘有很大关系。慧心法师是一位有理想的和尚,他发誓重修普门寺,并四处化缘。很多驴友见过他,可惜今天无缘得见,甚憾!
爬坡几百米,发现路边的平台上,站立着三尊塑像,此乃“药师三尊”,又称“东方三圣”。中间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左手位是左胁侍日光遍照菩萨,右手位是右胁侍月光遍照菩萨。药师佛是东方净土(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又称药师如来,传说众生只要敬念药师名号,就可以解脱生、老、病、死等苦难,可以免除九种“横死”。

药师三尊
离开药师三尊,再往上走,坡势变陡。抬头往西看,半山腰的一处悬崖下方,有一块巨石,隐约可见四个红色大字,仔细辨认,确认为“心佛不二”。可惜离得太远,拍照效果不佳,没能留下清晰照片。


继续往上走,汗水往下流,衣衫早已湿透。水哥今天是第一次爬山,需要走走歇歇。而明哥的特点是,不能停歇,只要一坐下,就不想再站起。我们各自根据自己的特点分配体力,同时相互关顾前后。
前方有一段石阶,文扬说,爬上这个石阶,上面就是摩崖造像。石阶附近,三位村民正在搬运石块,垒砌道路,他们经常趁着农闲,上山施工修路,为驴友、香客提供方便,这是积德行善之举,应该给他们点个赞!

爬上石阶,上面是一处平台,平台位于圆通山的悬崖下方,悬崖下面建有一座小庙,门前设有香炉、香案,门旁设有火池,这都是为了方便香客礼佛的。小庙紧贴悬崖而建,分里外两部分,里面是佛光洞,摩崖造像就在石洞内;外面是后来建的檐顶,为摩崖造像遮风挡雨。


摩崖造像上方悬崖


现在的佛光洞
石棚原本是一块天然的巨岩,经过人工开凿之后镶嵌在绝壁之间。当年高僧在此修炼时,应该是非常简陋、非常清苦、非常寂寞。如今,棚内新建了许多彩塑佛像,他们身着色彩艳丽的袈裟佛衣,脚踩祥云,丝带飘扬。居中者体态优雅,左右为金童玉女,周围有诸多孩子环绕。我想,这应该是送子观音吧!在这些彩塑的后面,石洞的北壁上,至今还保存着三尊摩崖菩萨像。

原来的佛光洞

三尊石佛似乎被送子观音抢了风头
那么,这三尊佛像究竟开凿于什么年代?史志无记载,周围的村民也说不清楚。有内行说,就刀法和艺术风格来看,此处摩崖造像与济南云台寺的明代造像基本一致,当为明代作品。此说似乎符合逻辑,明代高僧得道圆寂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他修炼多年的石棚内雕琢出这些佛像。

明哥很虔诚地上了一炷香,之后,我们开始从佛光洞后面攀登山崖。说是登顶的路,其实就是夹在两座悬崖之间的山水沟,几乎是直上直下的夹缝。我知道,真正的艰险开始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参加爬山的水哥,看见陡峭的山水沟,突然兴奋起来,他高喊一声:“这儿有点意思!”
然后突击在前,一路向上攀爬。只见他身手敏捷,面无惧色,还不时回头招呼我们注意,给我们拍照。

与三位老兄比,我是一头弱驴,体重大,还恐高,每走一步,都要比他们多耗费一些体力。因此,不一会儿我就汗流浃背,浑身像被雨淋过似的,脸上的汗水如小溪一样往下奔涌。我不时停下来擦擦汗,擦擦眼镜片,否则汗水就会遮挡我的视线。多亏三位老兄照顾,经常在我困难的时候扶我一把、托我一把、拉我一把,有的地方岩石太高,明哥就弓出一条腿,让我踩着他的膝盖攀上去。有时坡太陡,我的脚无处着落,明哥就伸出自己的脚作为垫脚石,让我踩着他的脚向上攀爬。一路旅行,一路感受他们点点滴滴的关爱,心中充满温暖和力量。

终于爬上了圆通山。上去以后,发现周围的环境很熟悉——可不,上周刚刚来过!不过今天有所不同的是,上周我们是从北往南走,今天是从南往北走;上周我们走在山上,经过这几座山头时,不知“圆通山”之名,今天经过此山,我们明白无误地知道,脚下连绵的这几座山头,就是圆通山!

身后就是攀登圆通山的缝隙
从南往北大约走过五个山头,我们来到了穆柯寨。穆柯寨东西走向,上周我们登上的这个峰顶,现在看来不是主峰,真正的主峰应该还要往东。因此我们顺着山脊往东走。

这就是穆柯寨主峰
越往东走,山脊越窄。等到了穆柯寨主峰,顶上已经变成窄窄的一条石板,南北东三个方向,均为悬崖峭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山顶的石板呈白色,长条形,估计原本是浑然一块,后来经过风雨阳光的侵蚀,以及杂草树木的挤占,岩石逐渐分化。站在峰顶环顾四周,往南可见圆通山、三媳妇山、九重天等;往东可见卧虎山滑雪场,以及仲宫镇、太甲山等;往北可俯瞰卧虎山水库,以及水库南岸的虎头山。明哥兴致大起,站在悬崖边,又开始玩起了现场直播,还经常做出一些搞怪动作。


明哥风采
峰顶的石板上,至今还有旗杆窝、石锅、石梯、集水槽等遗迹。传说杨家将及穆桂英曾驻军在此,顽强抗击金兵,山上遗迹都是他们那时留下的。



穆柯寨遗址
但是我对穆桂英在此抗击金兵根本不信,理由有三:其一,穆桂英时期,金国还很弱小,与大宋并不接壤,无从开战;其二,根据历史记载,穆桂英抗过辽、平过南、征过西,就是没有抗过金。她北拒辽国,大破天门阵,痛歼萧太后亲率的侵宋辽军主力,此后辽宋边境再无大的战事。她南平叛乱,广西侬智高叛乱,她挂帅出征,一举平定。她西征西夏,亲率12寡妇征西,虽然她在虎狼峡中了埋伏壮烈牺牲,但杨门女将最终还是大获全胜,西夏议和臣服。其三,史料中没有记载穆桂英与山东有过瓜葛,戏中所唱的“山东穆柯寨”,指的是太行山以东,应该在山西、河北、北京一代,并不在山东省境内。基于这三点,我可以很肯定地说:穆桂英绝对没有在此抗击过金兵。

其实,在此抗击金兵的另有他人。北宋末年,山东曾经是宋金交战的主战场,即使山东沦陷后,仍然有众多义军高举抗金大旗,济南南部山区一直是抵抗金兵南侵的重地,像耿京、辛弃疾、刘和尚等,都是以南部山区为根据地。虽然穆桂英、杨家将在济南抗击金兵的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但是人们为了记住山东一带的抗金历史,附会穆桂英、杨家将的抗辽故事,将这一带的山寨取名为“穆柯寨”、“杨家寨”等。我十分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攀登穆柯寨、杨家寨等,确实能够勾起人们关于抗击外敌侵略的民族记忆,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重温历史,缅怀民族英雄,培育民族精神。
趁兴而至,兴尽而归。十二点左右,我们从穆柯寨北部下山,出营而庄,回仲宫镇用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