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篇】中国灯彩(上)
(2025-04-18 07:34:12)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文学艺术 |
分类: 文学 |
【资料篇】中国灯彩(上)
中国灯彩在民间又叫花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多于传统节日、婚寿吉庆之时悬挂,以烘托喜庆气氛。
它与流传民间的元宵节赏灯习俗密切相连。据考证元宵赏灯始于西汉,汉代“元宵不禁夜”,宫廷、民间张灯结彩,以示万民同乐,以后相沿成司。
中文名 中国灯彩
别 名
花灯
类 别
传统手工艺品
作 用
烘托喜庆气氛
目录
1由来起源
2灯彩分类
首饰龙
灯板龙
抬高阁
抬架
鱼灯舞
跑马灯
3传统习俗
4地方特色
(待续)
中国灯彩
1,由来起源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唐诗曰:“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隐晴空,玉皇高拱云霄上,人物嬉游陆海中”。至宋代,汴梁、临安上元灯节,延续五夜,“四十里灯光不绝”,《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当年灯会盛况。朱元璋建都南京,曾于元宵节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迁都北京后,元宵辟专区悬灯,增设灯市。清代灯节也“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各地彩灯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上海的龙灯,用布制成;广东的走马灯,结构精巧;湘江温州的珠灯,用万千颗料珠穿制,精美壮观;北京的宫灯,感想典雅;河北霸县的老鼠攀葡萄灯、蝎子驮牌楼灯、麒麟灯、猪八戒灯、鸭子灯、金鱼灯、鸳鸯灯、题材诙谐、寓意明快。
2,灯彩分类
首饰龙
在温州乐清、永嘉等地,盛行着一种叫“首饰龙”的龙灯。它和其它的龙灯不同,全身不是呈龙形,而是依照鱼船结构,整个首架是以一条弧形木条做基础,上面用竹条和篾丝糊纸扎成一只龙船。船长3米,款米,高米3左右。前有龙头,在龙头口状部分,含珠垂须,作为龙的象征性标志,后有龙尾,中间“龙身”上有5-7层楼阁。上插各色小旗,每层左右和后方系复壁结构,内壁贴透光白纸,外壁贴淡绿色或五颜六色的细纹刻纸图案,当龙腹内点灯时,灯光映得四周刻纸奇彩纷呈,耀眼夺目。整只龙船饰有70多个制作精巧的亭台,在各层亭台中又配饰着近300个精彩的绸塑人物组成80多出戏,内容大多取材与《三国演义》、《说岳全传》。
民间称为“龙船灯”,又叫“楼船”。整个龙灯还装有木制齿轮传动装置,把所有吸取人物分别联结在一块。通过灯下的一人摇手,由一个人操作,可牵动全部绸塑人物,各自表演不同的动作,妙趣横生,逗人喜爱,显示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首饰龙属于观赏性龙灯,专供人们观看,一般不做舞蹈表演。当首饰龙出动时,还有一只和龙灯配套的灯,俗称“龙船月”,因它的形状像上弦的月亮,故名。它的体形很小,没有亭台楼阁,也不贴剪纸图案,只在灯的左右绘上一点龙鳞,以做象征。
每年元宵节前,各地要雇扎灯艺人,花两个月时间,才能制作好一只龙灯。快到元宵节时,龙船灯便和其它龙灯一起出来活动。活动时间一般是从正月初十开始至十六,一共七昼夜。人们扛着首饰龙,到各村各家巡游,并敲着大锣大鼓,演唱着吉祥颂词。到第七夜,各村的首饰龙照例要集中到附近的一处庙宇中,进行“收殇”(用火焚化),所谓送龙上天,并以芝麻、绿豆撒之。在收殇前,还要让村民评论各龙灯的工艺高低,特别是龙船灯尾部一张大型的细纹刻纸(俗称“龙尾花”),谁如能评上第一,就被称为“龙船哥”,是很大的荣誉。
灯板龙
流行于乐清、永嘉等地。这是一种国内罕见的而又独具一格的木质龙灯,民间相传,至少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它是由一条条厚薄不同的狭长木料(俗称“档身”或“档板”)连结起来,在板与板的连结之处还以木雕戏曲人物的座柄为栓。两头分别装有镂雕、浮雕和漆绘兼施的龙头龙尾、屈伸自如。档板上装篝灯和旗杆,杆系三角小旗和铜铃;档身下装木柄,供握持负行。档身和档板多有图案,或雕或绘,现乐清县柳市镇吕岙村还保存了一条光绪年间制作的灯板龙,这条木龙是已故著名木雕艺人叶阜如制作的,龙身共十八节,节和节之间用一条板连接起来,名叫“灯板”。龙头、龙尾全部用樟木之类的优质木材精心雕刻而成。人们为了把龙灯装饰得更加美丽,每节雕上楼台亭阀和许多小型圆雕的戏剧人物,整个有近六十组戏曲剧目,如《牛郎织女》、《白蛇传》、《济公传》、《西游记》等。雕刻精工,并且描绘上彩,成为彩木雕。每节之上,装有灯笼,入夜灯亮,巡游于村落,灯光映着人物和花鸟,配合整个龙灯,显得更富丽堂皇。
抬高阁
抬高阁,俗称拜抬阁,是苍南县金乡镇农历九月十五庙会中特有的一种民俗。该日相传是英烈大帝的生辰。早两天,英烈大帝的账房玉孙庙神,先请鲍盖庙神下殿,然后庙众请各所平浪王下殿,巡视全城,肃清街道。十四日,各所庙神由各所庙众组织抬出游行。庙内有三牲祭礼,全城张灯结彩,下午与晚间,抬高阁使这次庙会活动达到高潮。高阁由各所平浪王庙负责,每所有二三架。一架高阁分三层,高阁底部基架是由坚固木架搭成,其上竖铁骨为“龙心”,盘绕三层,最高层叫“上盘”,一般是一至二岁的小孩站坐其上。小孩的身体固定在铁架上,上体可做诸多动作。在四五米高度的“龙心”上有“爬云梯”、“翻筋斗”等惊险花样。中层称“中盘”,小孩一般5岁左右。下层称“下盘”,因离地页较近,孩子年龄不限制大小,他们的身体没被固定,可转动自如。各盘约三五人。他们都穿着古装袍服装饰,表现戏曲典故中的人物场景,如“唐僧取经”、“牛郎织女”、“目连担经”等等。
建国前抬高阁游行时,左右有精壮男子手持长竿卫护。遇到高阁上的小孩想哭,便用长竿叉上盛有果品的篮哄小孩。晚间的高阁花灯悬挂,更是光彩夺目。其他,如桥墩、矾山两地也有抬阁习俗。桥墩的“抬阁”,叫“中阁”,其形式是在圆桌中心挖孔,竖一矮矮的“龙心”。矾山的“抬阁”叫“平阁”,形式更是简单,一大圆桌,上面站着古装打扮的小孩。现今抬神游行逐渐消亡,抬高阁仍在流行。
抬架
乐清蒲歧抬架始于何时,至今未明,但蒲歧抬架,颇负盛名。原因是装饰奇特,扮演奇特,一架由十名以上的健壮男子抬扛,上面由三至七名童男童女扮演各种古戏人物,粉墨华装,人上有人,手、杯、刀、枪均可立人,活动自如,形象逼真,叹为观止,今人还装上电珠,电光闪辉,更添风采。当地有一个抬阁谜语:“远看仙人腾云,近看三国封神,都说是铜身铁骨李全孝,仔细看看都是蒲歧人。”是最好的写照。建国后,蒲歧善扮抬阁者,多次被邀赴县城和外地指导扮演,颇获赞赏。
鱼灯舞
鱼灯舞在乐清,通常以十二盏鱼灯组成一队,俗称“十二化龙”。
鱼灯是仿照江海中几种鱼类形状制成,纸糊蔑骨,以彩色绘鳞,上留口子,中间插蜡烛照明,下装木柄,供巡行或舞蹈时握持。洞头海岛的鱼灯舞比较出名。他们表演各种鱼类的个体和群体的泅水等动作,舞蹈造型十分丰富,有黑鱼灯、鲳鱼灯、黄鱼灯、龙虾灯、螃蟹灯等等;并制成10条兽面鱼灯,即金龙鱼、银龙鱼、双合鱼(一身两头,合二而一)、虎头鱼、象头鱼、麒麟鱼(1对)等,保留了古代浓厚的神话色彩。
跑马灯
跑马灯亦叫“走马灯”、“调马灯”。马灯,是仿照马的形状用蔑扎纸糊而成,也叫“竹马灯”。分马头与马身两段,捆缚在扮演马灯舞者腹前和背后,人居中间,走起来像骑马一样,俗称“马头军”。一般为8匹,其中白马6匹,胭脂马(红马)2匹。
元宵节前后,在城区大都由十岁到十三岁的男孩组成,每人胸前有一纸扎马头,下挂着一个小铃,背后有一纸扎马尾,用带系在身上,跑起来能上能下左右摆动,马铃叮叮作响,手中拿着一根竹竿当马鞭,晚上,马头、马尾中部都点上蜡烛。表演时,由一个或两个孩子扮演马童,呼引马队,出场表演。孩子们边跑边唱,加上舞蹈动作,走成“三角”、“连环”、“剪刀”等各种队形,乐队齐奏,曲调婉转动听。跑马灯大部在住宅前空地上或中堂上表演。演完后由主人赏给柑桔、炒米、蜡烛等,也有给钱的,赏银牌的。清郭钟岳有诗云:“歌唱新年乐意腾,满城争演上元灯。滚龙走马喧通夕,火树银花烧不尽。”
3传统习俗
灯彩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才智巧思,它融抽象构成、拟形雕塑、平面书画、复合装饰和光动机制于一体,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空间艺术。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这一独特种类,概述了灯彩艺术的发展历史、种类、制作手法,并结合文化和民俗内涵,阐释了灯彩艺术在民间生活中的作用:它不只是节日的装点和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广泛的存在和无限的人生关怀。
农历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古时称夜为宵,故称此日为“元宵节”。自汉武帝起,在此日张灯以祀太一神。
据《文乐书》记载,此项活动又称“上元燃灯”,相传汉明帝为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晚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历来元宵节皆以灯为俗,因此也有“灯节”之称。
汉代祭祀太一神、礼佛使用精美灯品,以及在正月十五不禁夜的习惯,作为元宵节的习俗一直被保存下来。在元宵节张挂彩灯的习惯也逐渐从皇宫流传至民间,并同时出现了赏灯和其它一系列民俗活动。
元宵观灯,在南北朝时期已蔚然成风。大约在隋代,民间狂欢活动也加入进来。隋炀帝时,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在皇宫正门外长达八里的范围内布置戏场,大张灯火,全国各地的歌舞杂技汇集于此。到了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使社会生产力发达、经济富庶,元宵节的规模更为宏大,并开始逐渐脱离宗教活动的形式,成为一项民间欢庆活动。自此,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已基本形成,每逢元宵全国各地都有观灯游乐的习俗,宋、明两代尤为繁盛。
元宵节上的花灯种类繁多,形态千变万化,制作技艺各具特色。按造型分,有拟形灯(如鱼灯、虎灯、荷花灯、牌楼灯、花瓶灯、字灯、八仙灯)和几何形灯(如圆纱灯、四方灯、五角灯);按组合方式分,有单体灯、子母灯和集合灯(如灯山、灯树、灯楼、珠囤);按工艺材料分,有布帛灯、纸灯、琉璃灯、料丝灯、玉栅灯、珠子灯、羊角灯、牛角灯、麦丝灯、竹灯等,举不胜举。如此规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汉代起,形形色色的灯具制作就为以后灯彩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造型和工艺基础。
汉代是中国古代早期灯具艺术的繁盛时代,考古发掘的汉代灯具十分丰富,如行灯、鼎形灯、座灯以及动物形灯等,灯具所用材料也有铜、铁、陶、玉、石等多种。虽然汉代元宵灯彩的面貌鲜见记载,但由灯具的出土情况可推断当时灯彩的丰富绚烂。
元宵节放灯观灯活动在唐宋时掀起第一个高潮。《朝野佥载》曾记载唐代元宵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可见此时已出现了大型的灯树、灯山且盛极一时。至宋代,形成了一定的花灯生产中心,并有了典型的花灯品种。由唐至宋,记载中的花灯种类不仅有走马灯、孔明灯、琉璃灯、白玉灯、鲩灯、珠子灯、罗帛灯、羊皮灯等结构精巧、装饰细丽的小型宫灯以及各种形象生动的彩扎拟形灯,还有用灯彩堆叠悬缚而成的灯轮、灯树、灯楼、灯山、棘盆等大型灯景。在宋代,更出现了专门的灯市,以供元宵节狂欢。宋代元宵灯节的盛况与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还增添了民间活动的参与。统治者为标榜其仁治,赐宫中彩灯予民间,这种鼓励使元宵观灯的活动愈加热闹起来。
明代元宵灯节更加热闹,是中国古代灯彩艺术发展的巅峰。繁盛的工商业,使明代社会尤其是都市形成“靡然向奢”的时代风气,且影响日益广泛。宋代肇始的艺术“精致化”倾向更加强劲鲜明。由明至清,技艺形式一贯向奢趋雅,争奇斗艳,五光十色,极尽精巧绚丽。
在明清两代,元宵灯节实现了意义比较深刻的价值转型,从实际意义上摆脱了信仰的牵挂,转移到以审美娱乐为主旨的游艺领域。
明代元宵放灯长达十天,灯彩艺术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花灯的种类更加多样化。仅一次灯会,就会有金莲灯、玉楼灯、荷花灯、芙蓉灯、绣球灯、雪花灯、秀才灯、媳妇灯、和尚灯、通判灯、师婆灯、刘海灯、骆驼灯、青狮灯、猿猴灯、白象灯、鲇鱼灯、螃蟹灯、羊皮灯和掠彩灯等数十种。明清时代花灯的专业产地云起,苏州、福州、新安、开封和杭州自宋代起便闻名,此时还有佛山、潮州、泉州、漳州、厦门、海宁、扬州、丹阳、泰州、南京、青州、成都、北京、太古等地以制灯闻名。著名工匠也相继出现,明代有潘凤、王玄、赵萼、王新建、赵虎、赵瞻云、顾后山、张九眼和包壮行等,清代则有钮元卿、徐廷锟、沈宇宸、徐致祥、沈则庵等。除技艺高超的匠人之外,又出现了一批花灯收藏者,可见明清灯彩艺术的繁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北方地区,还有一种冰灯,这是受气候条件影响而产生的特殊观赏灯。正月十五前后,是北方气温最低的时候,此时结冰作灯,可持续数十日不化,利用冰晶莹剔透之特性,辅以光烛,造成既天然朴素又光彩斑斓的效果,成为北方灯彩艺术的独特景观。冰灯原属东北地区特有,随清人入关而成为中原灯节之俗,其制作在清代已成熟。
由于电灯的普遍应用,这种冰灯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品类日趋繁多,规模日渐宏大,成为北方元宵节最有影响的观瞻胜景。
花灯造型基本多以四、五、六为体面定数和基数,以象征四时、五方、六合之数,其上装饰则更多讲究,多象征寓意。花灯的题材内容和造型装饰相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吉祥文化。
除了造型装饰上的丰富外,每个灯会场所的位置经营也是一种艺术。在宏观布局上,花灯艺术融进了中国绘画和古代建筑的美学理论,中国绘画理论中山水画论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灯景布局正是把花灯艺术的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利用空间的畅通、阻隔、起伏、变化,使人领略到空间、时间、秩序、节奏、色相的和谐之美,并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花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结合,充实自身的内涵。它把诗、文、书、画融为一体,加强了审美情趣,同时继承了传统象征、寓意的表现形式。猜灯谜就是花灯文化中十分突出且广受欢迎的一项文娱活动,即将谜语贴在花灯上,让人们一边赏灯,一边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等。
灯彩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才智巧思,它融抽象构成、拟形雕塑、平面书画、复合装饰和光动机制于一体,自成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空间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又因引入光的时间因素而别具一格,借火光的穿透性、明亮性和灿烂性而赋予花灯灵魂,使之充满生机。花灯不仅是一种工艺美术,更是广阔社会生活层面上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的存在与发展和丰富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灯彩在民间生活中的作用,不只是节日的装点和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广泛的存在和无限的人生关怀。它承载着吉祥和祝福,甚至被人们视作福祉和庇护的载体。花灯艺术记录了中华民族用火文明的历史轨迹,从洪荒时代的熊熊篝火到文明时代的熠熠灯彩,贯穿着中华民族由火的原始体验而生发的信仰习俗、文化理念和美学意趣,体现了灯从原始的实用形态演进为审美象征的文化价值关系的发展。
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强大载体,灯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将随时代的演进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态。
前一篇:红灯笼(S篇)
后一篇:【资料篇】中国灯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