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的起源和历史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文学艺术 |
分类: 文学 |
灯笼的起源和历史
智慧背包客 2024-04-24 14:53 四川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扎制工艺。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赛会的道具、戏剧人物、跑旱船、踩高跷等等,都少不了灯笼。
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早在西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元宵观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盛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三天夜里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到了唐朝,由于国泰民安、人们逐渐富裕,灯笼便成为民间互相攀比炫耀的资本,于是花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甚至还将灯笼作为礼物送给皇帝以示讨好。宋朝时期,经济进一步发展,元宵灯会十分盛行,花灯样式也是变化万千,还出现了灯谜,将谜语写在灯笼上,让人们一边赏灯,一边猜谜,灯会也由此变得更加有趣和多元,同时花灯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娱乐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甚至影响到中国的许多民间活动。而明朝又是另一景象,明代初期,“灯节”为期10天,自正月初八开始点灯,至十七日收灯,活动主要为放灯、赏灯、赛灯会,这些都在推动灯笼的发展以及普及。清朝之后,灯笼的样式以及功能更是有了改变,还兼具了照明、装饰以及把玩的功能。灯笼不仅逐渐从深宅大院走向了街头巷尾,其本身的制作工艺也是突飞猛进,各式灯笼更是花样繁多。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连。在庙会上,在客厅里,处处都会有灯笼。仔细推算来,中国的灯笼不仅有照明的功能,还蕴含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红灯笼更是中华民族的光辉象征,它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也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尤其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区,比如唐人街,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这种传统已经渗入了许多海外华人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扎制工艺。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纱灯最为著名。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你有多久没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