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泠印社(二)

(2023-02-10 09:20:47)
标签:

历史

收藏

文化

艺术

分类: 文化


西泠印社(二)

 西泠印社(二) (2023-01-11 11:05:43)
标签: 

旅游

 

散记

 

杂谈

西泠印社(二)






       西泠印社顺着孤山缓坡延展,下、中、上三部分景致层次分明。漫步其中,心境也会因之而跌宕起伏。
       沿山径拾阶而上,过亭廊、宝印山房、仰贤亭、印泉,信步走来,细细品鉴,每一步都有与文化遗迹和趣味典故频频相遇的惊喜。
        走在长满青苔的雪鸿径台阶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感觉自己正在一个清晰无比的梦里,梦里有百年印社昏黄的夜灯,有和西湖一样轻柔的人声,有红色印泥的缕缕清香......
       一到山顶平地,景致豁然开朗。西泠印社标志性景观华严经塔矗立正中,统领园林布局。高下错落着观乐楼、纪念浙派印艺鼻祖丁敬(号“龙泓山人”)的小龙泓洞,还有剔藓亭、规印崖、题襟馆等,最珍贵的是汉三老石屋所藏的一方距今一千九百多年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是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该碑出土于清咸丰二年(1852),是一方价值连城的国宝,但因战乱流落民间。1921年秋天,有外国人欲以重金购取汉三老碑并运出国外。消息传来、吴昌硕、丁辅之先生等深感痛心耻辱,焦急万分,他们联合浙江同乡四处奔走,发起了一场抢救汉三老碑的活动,印社社员纷纷捐献书画、印谱、古画举行义卖,最后集六十余人之力,以八千元重金将汉三老碑赎回,又凑钱建造石房,以永久保存。
       登上四照阁,开窗四望,西湖烟波一览无余。正是“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有人说西湖山水是一幅水墨长卷,西泠印社就是那长卷上的一方印章。的确,一个西泠印社,面积不过五亩,一枚小小印章,面积不过方寸,却是一样的曲折幽邃,精巧之至,一样的宏阔高远,气象万千。



雪鸿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感觉自己正在一个清晰无比的梦里。


华严经塔
        建于1924年,又名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塔。原为古四照阁旧址。经塔呈八角形,十一级,每级雕有飞檐,檐角悬铃。上八层雕华严圣像,九、十层刻金农书《金刚经》,底层刻周承德书《华严经》、弘一书《西泠华严经塔写经题偈》、及十八应真像、捐资者名录。



西泠印社(二)

文 泉
       印社四泉之一。清光绪七年(1881)俞樾于泉北崖壁题刻“文泉”并跋语,故名。崖壁镌刻钟以敬书“西泠印社”和吴昌硕书辛酉题名。



西泠印社(二)

钟以敬书“西泠印社”和吴昌硕书辛酉题名。



西泠印社(二)

小龙泓洞
       建于1922年。洞内刻有王一亭画、吴昌硕题“送子观音像”、飞来峰龙泓洞中有观世音造像,遂以小喻大,故名之“小龙泓洞”。另云,“龙泓”二字取自浙派篆刻鼻祖丁敬别号“龙泓山人”。有缶亭、锦带桥、奕隐遗枰、袁枚诗刻、邓石如像、吴昌硕像等。
锦带桥
       上世纪二十年代,西泠印社创始人丁仁路过西湖白堤的锦带桥,顺手捡了一块石栏带回印社,并且把它安置在了小龙泓洞前,成为孤山上的“锦带桥”。这桥堪称世间最小、最有意境的石桥,桥长不足米,一步之跨,曲径通幽,两边溪水潺潺,别有一番风味。



西泠印社(二)

闲 泉
        印社四泉之一。1921年张钧衡捐资所凿,导与文泉合,崖壁镌刻张钧衡书“闲泉”及所作《闲泉记》。



西泠印社(二)

题襟馆
        又名隐闲楼,建于1914年,由海上题襟馆书画会会友王一亭、吴昌硕、吴石潜等筹资而建,为该会在杭州的艺术活动场所。后捐西泠印社、现为社员活动场所。



西泠印社(二)

四照阁
       始建于宋初,位于孤山之巅(现华严经塔处),初为都官关氏别业,后废。明成化年间,布政使宁良仍以四照阁名之,后又废。1914年,印社同人重建此阁,汪承启为文记之:“左眺平湖之秋月,右挹曲院之风荷。两峰夏云,排闼送青,两湖春涨,拍岸澄碧。”1924年,印社建华严经塔时,迁建四照阁与凉堂之上。



西泠印社(二)

四照阁窗外西湖和雷峰塔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西泠印社(二)

剔藓亭
        原位于文泉西,1915年迁建于此。“剔藓”一词出自韩愈《石鼓歌》中“剜苔剔藓露节角”,寓意社员常在四照阁边研究古代文学,汲取天地灵秀之情景。
汉三老石室
       建于1922年,外形仿吴越国宝篋印经塔(阿育王舍利塔)。内藏东汉建武年间“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为浙江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誉为“浙东第一石”。全碑217字,书体介于篆隶之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字价值。石室侧有丁敬身像。
        







西泠印社(二)

观乐楼
       建于1920年,由创始人吴隐重孙吴善庆捐建,用以纪念吴氏祖先季札(春秋吴国公子),现为吴昌硕纪念室。季札曾访鲁观周乐,遂以名。1927年夏,吴昌硕在此小住。室内吴昌硕铜像原为日本雕塑家朝仓文夫所铸,后毁,又由其高足西常雄重铸。楼东墙立“新建观乐楼之碑”、楼东南立“吴昌硕,日下部鸣鹤结友百年铭志碑”。



西泠印社(二)

潜 泉
        潜泉,是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号。1915年,吴隐于此因山泉铲石土导为一渠潴而为池,命为“潜泉”。下勒吴隐隶书《潜泉题记》,48行,行13字。北坡上立吴隐石刻坐像。



西泠印社(二)

遁 庵
       建于1915年,取自创始人吴隐别号,“于印社迤西隙地得虚堂数楹,祀吴之先世泰伯、仲雍、季札于其中,名曰遁庵”。正门悬有“遁庵”匾额,为朱祖谋所书。



西泠印社(二)

小盘谷
光绪三年(1887),江西布政使李桓就养杭州,喜孤山西泠山水之胜,于南麓置地构室,慕韩愈“盘谷”出尘之意,取名“小盘谷”。后室圮,地由其孙李庸捐于印社。谷内竹树茂密,怪石嶙峋参差错落,曲径生幽。



西泠印社(二)

小盘谷
谷北多摩岩石刻,有“芋禅”“摹大吉买地碑”“人间何处有此境”“小盘谷记”等。




还朴精庐
        建于1919年,由创始人吴隐重孙吴善庆捐建,吴昌硕篆书“还朴精庐”,题记“以还朴名之”。现为小型研讨、讲座授课场所,内悬“西泠学堂”匾额,为绕宗颐所书。




小龙泓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