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西泠印社(一) [转载]西泠印社(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西泠印社(一) [转载]西泠印社(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沿着孤山路走,不久就看见西泠印社的月门,月洞门状如满月,面朝湖面,与西湖只有一路之隔。穿过月门,便进入西泠印社,里面真是别有洞天,与墙外完全是两个世界。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个莲池,这个莲池不大,但是很自然,与周围环境很协调。一般的池子与地面都有一个很明显的边界,人为建造的痕迹很重。但是这个池子不一样,地面和池子有很自然的过渡,完全像是天然生成的一样。池中种睡莲,养游鱼,生趣盎然。莲池北是柏堂,西边是竹阁、印廊,东边是印人书廊。东西都有许多书法作品。可惜我不懂书法,只欣赏了启功先生的题字。启功先生的字很有特点,很好认,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转过柏堂,来到“前山石坊”前。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被它的美感震动了,世间居然有这样好看的“门”。石坊两竖一横,通身石质,造型简洁,气度不凡。虽简而不失雅致。两柱上有篆书楹联曰:“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坊额有“西泠印社”四个字,用隶书写成。根据楹联内容推断,这个石坊大概有九十多年历史了。它的旁边有一株高大挺拔的树木,年龄似乎比石坊还要大些。石坊背后有一簇修竹,苍翠欲滴,清风吹过,莎莎作响,姿态婆娑。
一条阶梯穿过石坊。阶梯全由石头铺就,很干净。石头形状不规整,大小也不一。有一种不整齐的美感。石头上长满湿漉漉的青苔,像刚刚淋过雨一样,上面还躺着枯黄的落叶。阶梯两旁的石头有的一个面被削平,平整得像一面墙壁,被刻上书法的作品。这些石刻的书法裸露在阳光下、空气里,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有的石头一部分浸在水中,一部分露在水面,露出水面的那部分被削平,刻上书法作品,水位升高的时候,水中游鱼大概会与石刻文字相遇吧!石刻书法倒映在水中,当红鱼、白鱼怡然不动的时候,字迹清晰可见;一块巨大的石头横亘山岗,被从中间凿出一个曲折的通道。这块石头一部分露出地面一部分深埋土里,露出地面的部分大概有几间房屋那么大。
山顶,是块比较平坦,比较开阔的地方。由曲曲折折的石头阶梯拾阶而上,到了山岗,眼前便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山岗是西泠印社最让人感到意外和惊喜的地方。山岗高处,仰视华严经塔。白塔精小,秀丽而简朴,飞檐临风,成泠泠之韵。题襟馆又名隐闲楼,门前空地一方,得“宜雨宜晴,静观自得;尽善尽美,为乐至斯”之誉。伫立馆前,灏灏湖水盈抱,隐隐远山在目,雷峰塔伶仃,依稀见西泠印社诸贤风雅之集。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这幅楹联可说是整个西泠印社园林的写照。园林名家陈从周写过一篇精致短文《印社说景》,认为西泠印社选址之胜、立意之高,为西湖园林之冠,可见造园主持者学养之深,“造园有天然景观,有人文景观,两者兼有者,湖上唯此而已。”
![[转载]西泠印社(一) [转载]西泠印社(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月
门
莲池、柏堂
柏
堂
陈朝时为广化寺,寺内植柏树二株,后圮。宋僧志佺于废址建柏堂,因树得名,又圮。清光绪二年(1876)再建,俞樾题额,现为社史陈列室。正门悬有吴昌硕所书“西泠印社”匾额。
竹
阁
相传最初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筑,现为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小阁多植竹,白公每偃息期间,遂名。白居易曾作《宿竹阁》:“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清虚当服药,幽独抵归山。巧未能胜拙,忙应不及闲。无劳别修道,即此是玄关。”
印人印廊
始建年代不详,1998年辟为印廊。廊首“印人印廊”石碑,由刘江所书。廊内展示明清至现代40余位名家包括文彭、何震、丁敬、吴昌硕、沙孟海等先贤印蜕,蔚为大观。
始建年代不详,1993年辟为书廊。廊首“印人书廊”石碑由启功所书。廊内展示有丁敬,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等17位先贤书法刻石,均名家手迹。
“印人书廊”(启功书)
前山石坊
1923年西泠印社成立二十周年时立,“藉导游人登山之兴”。坊额上“西泠印社”为张祖翼所书,两旁石柱上刻丁仁撰句、叶铭书篆字楹联:“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石坊右下方崖壁有“渐入佳境”题刻。
石交亭
建于1912年,为西泠印社早期建筑之一。由创始人叶铭倡议构建,取名寓意“结交金石”。
山川雨露图书室
建于1912年,为西泠印社早期建筑之一。原为诸位先贤聚会讨论印学、交流技艺之所,历尽风雨,留存至今。
仰贤亭
明代故迹,年久为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承袭“仰贤”旧名。三面匾额分由沙孟海、赵朴初、王个簃所书。亭内有丁敬身大像碑、二十八印人画像石、吴昌硕《西泠印社记》石刻、张景星撰王寿祺(王褆)书《西泠印社记》石刻、创社四君子共作石圆桌。
西泠文创
印
泉
印社四泉之一。1911年久雨墙圮,掘地得泉。1913年疏浚挖深,以印命名。泉北摩岩石刻“印泉”为早期社员、日本篆刻家长尾甲所书。
因岩体风化、山水渗漏严重,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立项,对石刻本体进行保护加固,清理上方树木及根系,于石刻上方设保护性石质龛檐。
鸿雪径
始筑于1913年,上覆棚,种紫藤,南面题匾“鸿雪径”,出自苏轼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径北石壁间嵌太湖石,锲有“印藏”二字,为1918年李叔同祝发入山时,移所储印凿壁庋藏处。1963年启出内藏保存完好的印章94方。
凉
堂
宋绍兴年间古迹,堂前曾植梅数百株,被称为“西湖极奇处”。据传宋高宗赵构时画师萧照曾于此斗酒作画,从此凉堂名声远播。后圮,遗址久湮,1924年重建。西侧外壁有岳飞手书题刻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