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凉沟桥:山青水秀的古村落

分类: 4太行名村 |
井陉县辛庄乡凉沟桥,距县城西北40公里处,位于晋冀交界处。据县志载,2004年该村有31户,86人,耕地229亩。明万历年间许氏自小切村迁此,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在村旁山沟处建一广济桥。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因桥建于“良沟”,故名良沟桥,后俗称为凉沟桥。
凉沟桥山青水秀
凉沟桥的桥下每逢雨水丰厚之年,数十泉眼喷涌,为小作河的源头。1986年,井陉和阳泉才共同在此山下开通隧道,使凉沟得以延伸。黄尘古道为“之”字形石砌盘山道,由沟底弯曲而上,至山间平台,建边城一座。边城由外石城门阁和内石门阁组成,而左右城墙为天然的断崖山壁,清山西平定州知事周志浩赞其为“金汤巩固”。此当为古神堂口,要不民国《井陉县志料》就不会有“由口东过凉沟桥”之载。
古神堂口与黄龙口、驴桥口、险隘口、达滴岩口、武功口、杨庄口并称为井陉关内七隘,明代为拱卫京都以御匪患,“俱有兵守(雍正·《井陉县志》)”,并在各口修筑长城。今桥西南山巅上尚存有314米长城,其随山就势,连绵起伏,陡峭险绝。当年建造时就地取材,用块石垒砌,,内填土、石,泥土封顶。城墙中段西侧和南端各建有一座平面呈“凸”字形的御敌战台,虽经数百年的洗礼仍能不失当年的气势。桥西桥北约百米处,留存有两座高5米的石砌烽火台,与长城形成上下呼应之势。凉沟桥并非荒凉之桥,据《井陉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许氏自本县小切村迁此”,不仅见证了烽火边城的荒芜,而且繁衍为有三十户的凉沟桥村落。村落于桥之东西,房屋依山就势而建,石屋凌空,石楼、石路、石街错落别致,为典型的井陉石头村。
2009年重修凉沟桥
美丽的凉沟桥依山而建,一条大沟将村子分成两半,古桥成为连接村庄的纽带。凉沟桥始建于明代的古石桥,是连通河北与山西的必经之路,这座至今仍在使用的石桥年久失修,栏杆都已破败。在村支书卢锁柱的多方奔走下,2009年12月初,古石桥维修工程正式开工,就在工程竣工前夕,老支书却因操劳过度突然离世。
山头那边就是凉沟桥。汽车拐过一个U形弯,眼前出现了一座“山门”:距离地面30米高的地方,一座小桥飞架在两侧悬崖峭壁间。来到桥面上:小桥新修的栏杆雕龙画凤,桥面有十余米宽,水泥路面十分平坦。据村民介绍,石桥最初建于明崇祯年间,距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最初桥面不过两米宽,“我小时候还有印象,老人们一人一边坐在桥上抽水烟,相互都能碰到对方的烟杆。”上世纪八十年代,小桥维修后,桥面已经能达到四五米宽。2009年12月,在村支书卢锁柱带领下,重修了石桥,石桥桥面足够三辆汽车并行通过。
为了保护古桥,同时为村民的出行安全,在老支书的奔走申请下,上级政府终于同意拨款修桥,维修工程正式开工,尽管有专门技术人员施工,但全村村民一起加入到修桥大军中。眼看大桥即将竣工,26日晚上23时许,卢锁柱突发心肌梗塞,急忙把他送到乡卫生院抢救时,已经不治身亡。“老支书是为修桥而死的,我们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