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井陉农家荆编:挎篓和载筐

(2017-03-20 08:54:36)
分类: 5百姓故事
http://s12/mw690/006kW0kYzy79E0Y8fAD1b&690

http://s5/mw690/006kW0kYzy79E0YcbVqf4&690

井陉荆条编筐编篓,是一项农家传统手工,是衡量农民基本劳动技能的一项指标。荆条生命力很强,在井陉资源极丰富多生长贫脊的山地阳坡上,都是丛,枝条细长而柔软

编筐的第一道工序是割荆条。秋天,漫山遍野的荆丛半人多高,迎风摇曳,荆条足有筷杆子来粗,笔直,顺溜。磨镰刀,带条绳索上山割要把荆条上的枝杈削干净,只留下光溜溜的荆杆。第二道工序是沤条。荆条需要进行晾晒,抱回家晒在墙角。荆条晒干后根据季节不同,浸泡1015天不等,俗称沤条。经过这一步骤后,荆条变得更加柔韧编筐时省力不易折断。第三道工序就是编筐了。坐板凳,腰里扎围腰,膝上垫块布,一旁备有短把儿镰刀(削荆条)、铁丝(固定用)等。先编筐底,底要平、要密、要匀,面积够大时,再把剩余部分匀着力慢慢曲起来竖直,成为“竖径”,往上一根一根串“横径”,荆条之间根稍衔续不断,编成筐身,最后编筐边。筐边有讲究,要将“竖径”的稍部一撮撮拧成麻花状,镰刀尖把“横径”撬开一定的缝隙,嵌进去压紧,不能露出荆条头来。要是巧手,还能整出一圈花边来。

在地上点上火,将筐柄架在火上烤,外皮爆裂就烤成了,放在一个特制架子上弯成一个U”字型,筐柄就成型了。还要进一步修补,踩、压、圈、削,力求美观、好使、耐用。男劳力的要大些,挑一百大几十斤,女劳力的要小些,挑小一百斤。

在割鬚岭、大王帮、辛庄传统荆编兴盛出名,山场面积大,荆条资源丰富,人们采集后,分粗细分类捆绑,放在家晾晒3----5天,待其皮发灰后,放在水中泡3----5天,储备阴凉处待编。在大王帮俗有“三瑞编载筐,有前晌没后晌”之说,意在描述此活很辛苦,从早晨一口气干到下午才吃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朴实无华的编筐编篓展示劳动者智慧充满贫困和劳累穿过岁月的痕迹,沉淀在往事的剪影中。进入21世纪后载筐和背篓逐渐被独轮车和三轮车取代,如今,编筐编篓被挤压,少数老人还在使用荆条筐篓正在逐步淡出们的视线。

 

 2017年3月20日《中国网 中国视窗》文侯福顺    图王会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