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中部
玉皇山旧称雨坛山,位于谷里镇东南4公里,山之阳属小协镇,山之阴属谷里镇,海拔399米,山体石灰岩质,呈东西走向,横看成岭侧望成峰,



苍翠险峻,通显神灵,是一座鼓舞之山。
玉皇山上有古寨,鼓舞人心。《新泰县乡土志》载:“玉皇山,县西五十里,上有石寨,居民修以避难者。”石寨在山顶处,依山势修筑而成,环形围绕,刚好是一个半圆的形状,到南部巉岩边停止,远看像一条白色玉链挂于项间。石寨外部地势险要,内部十分宽阔,是万余平方米的大寨,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寨墙用石板构垒,墙宽壁高,最宽处有2米,高约3米,固若金汤。寨墙每隔数十米就有瞭望台和观察口,并且开有东、西两个寨门,分别扼守进寨的两条必经之路。石寨设计巧妙,久经战事,没有败绩,鼓舞人心。
大清年间,玉皇山石寨发生了两次振奋人心的兵事。«新泰县志»载:“咸丰十一年,南匪围雨坛山寨,胁财物。初,南匪扰境,邑西南数十村民聚雨坛土山上,筑寨自保。至是,为匪所困,寨中乏水,几不支。”咸丰十一年是辛酉年,即公元1861年,南匪入侵新泰西南部,数十村的百姓纷纷逃往雨坛寨,利用地理优势,守在寨里面不出来。南匪很有耐心,知道自己没有办法攻破山寨,就聚在山下数日没有进攻。南匪围困着山寨,打算耗尽寨中的资源,让寨内的人直接投降。由于山上无水,这样耗下去会把人渴死。山寨的人急中生智,收集多人的尿浸泡衣服,凉晒在寨墙上,迷惑南匪。南匪首领看到这个场面,认为寨中水源丰富,耗下去没什么用,决定索取钱财后走人。这时寨内监生范起荣猜透匪贼劫掠钱财的思想,主动询问匪贼退兵需多少银子。匪贼要300两银子,范起荣全部拿上,南匪随后撤兵,山寨里避难的人逃过一劫。《新泰县志》载:“范起荣,谷里人,监生。慷慨乐施,咸丰辛酉,南匪围雨坛山寨,胁财物,寨中乏水,众渴不支。起荣自出银三百两给之,贼乃退。后各村敛银还谢,坚不受。”这次兵事是我们洞悉山寨的一个窗口,充分说明玉皇山石寨是居民避难栖身之地,可保命,可攻防;这次兵事产生的计谋就是利用假相迷惑南匪,采用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取得胜利,正是所谓的“兵不厌诈”;这次兵事的胜利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清同治元年,发生在玉皇山石寨的战事同样惊心动魄。«新泰县志»载:“同治元年十月,费县幅首程四虎纠匪数千,攻雨坛山寨,寨长董树德督众力战,为洋枪所中,不肯退,贼于夜间列炬焚寨门,董于内筑墙御之,匪环攻三日,卒受创以去,不复来。”《新泰县志人物》载:“董树魁,王庄人,饶胆力,咸丰间捻匪扰境,邑西南数十村民聚雨坛山上筑寨自保,推董为长。同治元年十月,费匪数千攻其寨,董方督众守御,猝中洋枪,颠而下,大言曰:吾无恙也!更燃台枪一发,毙贼多人。贼于夜间列炬烧寨门,董令筑内墙以御之。环攻三日,卒受创以去,不复来,一乡赖以保全。”大清同治元年,程四虎率领费匪数千围攻玉皇山石寨,部分匪贼进攻到石寨东门,情况十分危机。石寨东门是一间石屋,用石板构垒,四周墙缝内事先放入了火药。多名匪贼进入石屋后,寨首董树魁用台枪引燃火药,瞬间烧死烧伤贼匪二十余人。受到突入其来的打击,费匪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败下阵来。之后,匪贼于夜间列炬焚烧寨门,环攻三日,没有办法获胜,受重创而去,不复来。民间留下“玉皇山上来了贼,多亏王庄董树魁,一枪打死九个贼,保全寨中避难人”的说法。这次兵事是泰安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重修泰安县志兵事》载:“(1862年)十月费县幅军首领程四虎率众数千进入新泰,攻雨坛山等寨,击伤寨首董树魁等”;这次兵事产生的计谋就是利用奇招,采用费匪意料不到的办法获胜,正是所谓的“出奇制胜”;这次兵事彰显了石寨的神奇性和鼓舞性。
回忆发生在石寨的兵事,年长的老人就会提到玉皇山的炮筒。玉皇山西高峰叫风山,翠柏遍布,有华盛之表。

风山东侧山峪中过去有一个炮筒,俗称“喷”,生铁铸造,填装土药,用导火索引燃。炮筒的存在说明玉皇山过去是军事重地,其存放的年代已无从考证,直到解放后才移到它处。石寨和炮筒具有军事防御功能,保护了周边村庄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人们不可忘却的记忆。
玉皇山的庙宇寄托情思,鼓舞人心。据说玉皇山顶自古就有雨坛,是祭天的地方,后来演变成玉皇庙,居高临下,威震四方。文革期间庙宇遭到破坏,已不复存在,仅存残基遗址和几块断碑。

残碑记载:“县治西南五十里出名贾,口石庙五间,其内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圣四年重修,口口于隆庆五年,有口于庙貌多年久矣,被风吹口口,洒口云乞化十方,资财口植砖瓦,令口口口,神像无人口塑,今有谷里口家口口口神像,田间全口庙貌,口口刻。”残存的庙宇功德碑记载:“择吉日招工兴建,孝之人争向善之所,鼓舞也……石匠张士金,塑匠韩卿仝立。”据现存碑刻分析,玉皇庙是鼓舞人心的好地方,创建年代无稽可考,至迟宋朝已初具规模。据老人们回忆每年九月九日有山寨庙会,四周善男信女云集寨内,顶礼膜拜,祈求民安物阜,风调雨顺。过去生产力低下,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足,遇到灾难总是希望得到上苍的保佑,因此玉皇庙成为人们寄托希望的场所。遇到天旱无雨,人们就会上山祈求,碰到天降大雨,欢呼鼓舞,认为玉皇庙通显神灵,出云化雨,有求必应。长此以往,民间形成“玉皇山上发云彩,小干活里摘芹菜”的说法。大致意思就是玉皇山顶发云彩,天就会下雨,此时小干活里(古时在富贵人家打工的人)准备摘芹菜吃闲饭了。这个说法是玉皇庙通显神灵,山顶出云即雨的写照,意在表明玉皇山是民间的“天气晴雨表”,牵动着人心。直到今天,人们谈到玉皇山,每每提及玉皇庙,并且引以为荣。
玉皇山四郎坟的故事激励人心。玉皇山东峰叫双山,两顶对峙,状如马鞍。

其最东边的山坡土如血渍,翠柏掩映,民间称之为四郎坟,留下一段激励人心的故事。四郎坟是亲兄弟四人战死后葬身的地方,由来已久,死者姓名、籍贯不详,现在夷为平地,仅存遗址。正是所谓的:双山东边一长岭,民间呼作四郎坟,不朽千年唯名声,至今遗迹吊古情。古时候,一家父子五人利用玉皇山作为天然屏障,控制横山以南地段,独霸一方。父子五人齐心合力,共同抵御外来匪贼的骚扰,战无不胜。匪贼间流传“宁走九江口,不从横山走”的说法。后来,年老的父亲驻扎在横山南原,四个儿子分别在横山、雷山、法云山西端的皇山头和玉皇山东端的双山头筑营扎寨,占山为王。父子之间约定:遇到匪贼侵犯,击鼓为信号以集众相互策应。横山是座孤山,不易防守。驻扎在横山的儿子担心别人不来策应,半夜击鼓试探。听到响彻山谷的鼓声,其他儿子迅速集众铺天盖地地冲到横山。到达横山后,弟兄们发现匪贼没有来,十分恼火,痛斥驻扎在横山的兄弟并告诫他不要再随便击鼓,然后返回各自的山头。且说驻扎横山的儿子受到指责疑心不退,一个时辰后再次击鼓。其它山头的人员听到鼓声,再次赶到横山,仍然没有遇到匪贼的骚扰,内心感到十分无奈,于是回到各自的住处。四个山头的队伍经过两次折腾,已经人困马乏,士气低落。正在此时玉皇山东端的双山头突然遭到贼匪的袭击,响起咚咚咚的鼓声。这个时候,其它弟兄的队伍提不起精神,无精打采的来到双山下,贼匪却声势浩大,望而生畏,大开杀戒。听到震天的鼓声冲杀声,年老的父亲及时赶到,击退匪贼的进攻,守住山头,但四个儿子全部遇难,遭到匪贼的杀害。四个儿子战死后,依次掩埋在玉皇山最东部的坡地上,

成为后人谈资的话题。这个故事诠释了军中无戏言的内涵,说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启发和激励后人引以为戒。
玉皇山神奇古老的石寨、悠久的庙宇遗址和激励人心的历史故事,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人们前来探访。春天的玉皇山草木萌发,可以导入暖流,畅人血气;夏天的玉皇山泉水蒙蒙、凉风轻吹,可以除烦解燥,振奋人心;秋天的玉皇山菊黄荆紫,可以随便欣赏,怡情养性;冬天的玉皇山翠柏挺拔,可以陶冶情操,激发意志。登上山巅,可以看山望水,得一方佳境。西南龟山有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之势;东南得尽光明湖的烟波云影和林壑尤美的法云山;东北新甫高标,汶河环带;西北徂徕层峦叠嶂,气象万千。玉皇山真不愧是一座鼓舞之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