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新泰龟山倍受当地人的青睐。
一, 人们之所以热爱龟山,是因为龟山有典型的地貌特征。
http://s11/bmiddle/006kRy1wzy7jOEpsQPkee
首先, 龟山是一座孤山,形如其名。大清光绪《新泰县志》载:“龟山,县西南五十里,其形肖龟,故名”。山有头有尾有腹,有抓有唇有舌,首东尾西,俨然是一只龟在优哉游哉的慢游。山体花岗岩质,在今新泰市西南21公里,谷里镇驻地南8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主峰长0.7公里,宽0.25公里,海拔339.9米。
其次,龟山是黄淮流域的一个分界点。山南部的水流入泗河,汇入微山湖,经淮河入海。山北部的水流入汶河,汇入东平湖,经黄河入海。从这个意义上说,龟山是黄淮流域的地理标志,近代有“龟现图腾识黄河”的说法,是正确的。另外,从地理情势上看,龟山在鲁国故都曲阜东北百余里,首东尾西,犹如一只龟在汶泗交梁之地上慢游。遗憾的是这只龟向远离曲阜的方向游走。因此,前人有“龟山蔽鲁”的说法也是正确的。
http://s4/bmiddle/006kRy1wzy7jOEw69zk82
第三,龟山有多处地质奇观。山阴一石,形似蘑菇,俗称“石峨子”,冠盖硕大,能容十余人在其下乘凉。有人称此石为龟山风动石,因地质上的“球形风化”造成。该石北部沟壑中有三眼神泉,大小依次排列,俗称“大嗡,二嗡,三嗡”。伏身泉边,能听到嗡嗡的响声,如同竹弦管乐声,如同迎取新娘的鼓乐,乃泉底溶洞流水之音。或传龟山底部有洞,居住着一位大闺女。山西边正中央石岩硕大光滑陡立,俗称“明光崖”,传为龟山洞的大门,其左上侧和右上侧各有丈余高的巨石,威风凛凛,好像镇守大门的将军,人称“石将军”,现仅存其一。俩石将军之间原有两巨石搭成的“人”字形石屋,俗称“大闺女”屋,相传是山洞中的大闺女外出乘凉的地方。之外,山南麓两堆巨石间有大空隙,民间同样称之为“大闺女”屋。此屋前有巨石,上有圆窝子,传为“旗杆窝子”,这是一个有待考证的地方。山东麓一风脉石,形似金蟾,俗称蛤蟆石,有金蟾伴龟去东海之说。
http://s1/large/006kRy1wzy7QNEmQAPw0a
龟山的最高峰叫“龟鼻峰”,俗称“龟山头”,是游人登山必到之处。这儿集奇,险,悬于一体,让人留恋往返。
http://s9/bmiddle/006kRy1wzy7jOEHAvfSe4
龟鼻下,一块丈余长的扁平巨石凌空横伸,俗称“龟舌”,惟妙惟肖。站在龟舌下,上冠危峰,下瞩巉岩,心有余悸。
http://s13/bmiddle/006kRy1wzy7jOELnM2Vad
龟舌左下方有石悬空斜立,历经千年,安然无恙。这奇石是怎样形成的呢?至今还是个难解之迷,当地居民称之为“风篷”。来此领略大自然的风采,真正体会到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内涵。
二,人们之所以热爱龟山,是因为龟山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http://s1/large/006kRy1wzy7QNEtfxgI28
首先,龟山古老沧桑,有多个美丽的传说。关于山的来历有杨二郎担山的说法。相传,很久以前,二郎神用麻杆作担子,用头发丝系着两座山腾云驾雾行至现新泰辖区上空,被在河边洗衣的一村妇看见,当二郎神听到村妇喊叫时,心中惊慌道:“我是神仙,怎会被凡人所见?”二郎神一走神,速度骤减,突将担子折断,两座山重重落地,形成青云山和龟山”。村妇俗称老婆,不是凡人,而是老破,破了二郎神的计谋。青云山原名鳌山,也称岙山,与龟山一样形似大龟。两山东西相距五十里,同在新泰境内。后来,新泰民间把龟山和鳌山演变为一对夫妻。据传龟鳌是东海里私奔出来的恋人。龙王发现龟鳌私奔后,命龟鳌立刻回龙宫,并且规定回还路上不准回头,否则将化为青山。当行至新泰境内时,鳌爬的稍快,但偏离东行之路,龟紧跟其后看的着急,大声喊鳌,告诉鳌偏离了方向,应该折头往东。鳌忘记不能回头的规定,回头看龟,于是二者化成两座龟山永远留在新泰大地。
关于龟山之灵气有五百年一开的说法。相传,一个善人到龟山上游览,拔了一根蒿草,龟山开了个洞。善人顺洞进入龟山底部,有一美女看着驴拉磨磨豆子。美女告诉善人:需要什么尽管拿,但必须尽快离开,因为山洞一会儿就关闭。善人抓一把豆子走出来,山洞立刻关闭,手里的豆子变成了金子。蒿草实为中草药茵陈,民间有三月茵陈四月蒿的说法。现在龟山遍地是茵陈,不知哪棵是打开龟山的钥匙。这个传说与有关记载相呼应。《关令尹喜内传》载:五百岁,天下名山一开。开时金玉之精涌出。
其次,历代《龟山操》引人注目。孔子借山设喻,作《龟山操》,永垂后世。东汉蔡邕《琴操》载:《龟山操》者,孔子所作也。齐人馈女乐,季桓子受之,鲁君闭门不听朝。当此之时,季氏专政,上僭天子,下畔大夫,贤圣斥逐,谗邪满朝。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鲁有龟山蔽之。辟季氏于龟山,托势位于斧柯;季氏专政,犹龟山蔽鲁也。伤政道之凌迟,闵百姓不得其所,欲诛季氏,而力不能。于是援琴而歌云:“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龟山操》展现孔子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悟,成为著名琴操名。后来,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768~824)作《龟山操》:“龟之气兮不能云雨,龟之木卉兮不中梁柱,龟之大兮只以奄鲁。知将隳兮哀莫余伍,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大意是说:龟山的云气不能兴起雨水,树木不能用作屋梁,龟山大得能够遮蔽鲁国;国家政治混乱,没有人与我同伍,国家有奸臣,需要我回国辅佐国君。宋朝曹勋(1098—1174)作《龟山操》:“龟之卉兮萋萋,龟之云兮霏霏,余之行兮迟迟。龟兮龟兮,鲁之所依。匪颠匪危兮,靡扶靡持。余之行兮,余心其悲。”另外,明朝文学家王世贞作《龟山操》:“龟之山吐云,蔽龟山兮。彼龟不知,以云藩兮。予望鲁社,龟兮间之。君臣交贤,谁兮辨之,噫!”上述《龟山操》抒发共同情怀:忧国忧民,生不逢时。
三,人们之所以热爱龟山,是因为龟山对研究新泰先秦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周代“龟蒙”和“龟阴田”的记载与新泰有关。龟蒙之名,《诗经》首载。诗云:“奄有龟蒙,遂荒大东。”《中国历史大辞典》注:“龟蒙,龟山、蒙山的合称。龟山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南,蒙山在今山东平邑县东北。”《山东通志》:“自蒙山分支而西,入新泰境,为关山,为横山,为龟山。”近代大型辞书《中国地名大词典》:“龟山”释:“在山东新泰县西南四十里,山之南接泗水县界。”“龟阴田”始见于《春秋•定公十年》。文载:“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服虔注:“三田,汶阳田也,龟、山名,阴之田,得其田不得山也”。唐《元和郡县志》载:“龟山,在(泗水)县东北七十五里。《诗》曰‘奄有龟蒙’,《左传》曰‘齐人来归龟阴田’是也。”可见,周代文献记载的“龟蒙”和“龟阴之田”与新泰有关。后世有许多歌咏龟阴田的诗篇。李白《寄东鲁二稚子》:“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吴地(这里指南京)桑叶一片碧绿,春蚕快要结茧的情景,描绘的清新如画。接着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感到自浪迹江湖,茫无定止,那龟山北面的田地有谁来耕种呢?思念及此,不禁心忧如煎,焦虑万分。明朝泰安知州《龟阴秋稼》:“四郊无处不秋成,禾黍龟阴独擅名———”清康熙年间泰安知州林学杭《龟阴秋稼》诗:“万宝秋来尽告成,龟阴腴壤旧知名。今同鲁颂丰年瑞,昔异齐疆列国争。归地郓讙书美绩,取禾周郑渎要盟。何如盛世安耕耨,勉竭租庸答圣明。”
其次,商代卜辞“龟”的地望与新泰大致相当。卜辞《屯南》2064有“尸【夷】方邑旧”之辞。尸,甲骨文通假作【夷】,方国名。其中的“旧”就是尸方国都周边的小部落,新泰市羊流镇旧关与此相当。“旧关”因新泰龟山取名,《说文解字》:“龟,旧也”。今旧关在龟山西北。尸【夷】方地望当在新泰徂徕山和莲花山之阳,《说文解字》:“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从地理情势上看,徂徕山和莲花山呈弓形分布,俩山之阳地势平坦,称“夷”当之无愧。《左传》有隠公元年“纪人伐夷”和闵公二年“取而杀之于夷”所提及的鲁国夷地与之吻合。据甲骨记载,“旧”是商末征人方过程中商王驻跸之地,同时,纣王还在“旧”地田猎。《合集》20612载:“今日其雨,佳尸【夷】方受又【佑】,燎【龟水】二牛。”大致意思今日求雨,行燎祭之礼,受益者夷方。“龟水”与夷方当为近临,今新泰市谷里的谷河源于龟山,与“龟水”相当。“其”可为虚词,无实意,也可为地名祝其。《左传-定公十年》:“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泰安州志》载:“岳东南地曰谷里,古夹谷也。”
第三,中华先民崇拜龟风俗源远流长。黄帝氏族,号为轩辕氏。轩辕,乃天鼋之音转。《楚辞·河伯》注云:“鼋,大龟也。”史学家王献唐先生指出:天鼋氏当是以龟为图腾的氏族。因为古人认为:“龟甚神灵,降于上天,陷于深渊”,“知人生,知人死”,“是天下之宝也”。殷商遗址中曾出土了许多占卜用的龟甲,周代也极重视龟占。考古发现表明,商周这种崇龟风俗乃是起源于东方,且多集中在泰山南侧、汶泗流域及苏北一带,最早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早期甚至更早。如在大汶口遗址中,有11座墓出土龟甲,共21件,上有穿孔,多在死者右腰旁,可能生前即已佩带,有的还上涂朱彩。说明这里有崇龟族存在。又有龟山,《诗经·鲁颂·閟宫》:“奄有龟、蒙”,在蒙山山脉,东北距新泰40里,西南距泗水50里,盖因龟族得名,可为佐证。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指出:梵语龟是地神的别号,据说它的液流出而变成龟,所以龟被看作地液,是生命之汁。在印度神话里龟的地位甚高。由此我们想到秦汉时期在梁甫山祭祀地神的可能原因:附近有新泰龟山。但我们更明白“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的内涵。
出于热爱之情,人们争相登龟山题记。大清顺治年间新泰知县卢綋作《龟山》:“谗兴何与此丘关,但觉谗夫即此间。蔽鲁致贻千古恨,至今犹自谤龟山。”道光泰安知县徐宗干有《望龟山》:“蜿蜒蹩躠毓神灵,一望陂陀不断青”的诗句。清光绪《泗水县志》载有明嘉靖泗水知县张祚《游龟山寺》:“日夕来山寺,烟萝锁翠微。———金徽惬心赏,相待月明归。”山阳近顶处原有龟山寺,香火旺盛,有求必应。寺旁有石碑一通,历经风雨,长满红色苔藓,俗称“红碑”。可惜文革时期寺,碑均遭毁坏。可见,前人游览的美景遭到破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事实说明热爱龟山不单单是游览,更重要的是保护好龟山,研究和丰富龟山文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