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开发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2017-09-19 10:32:16)《开发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结
课题基本情况:
本课题是安庆市2015年教科研立项课题,立项号AJKT2015-39,是安庆市近年来唯一一个围绕语言文字工作开展研究的课题。两年多来,在市语委办、市教研室、大观区教研室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积极投身研究之中,精心推进研究成果实践应用,分享实践研究过程,现已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既定任务,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现将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总结如下,敬请各位专家审议指正。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宜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新课标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价值。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学校特色的有效途径,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写字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探索有效的书写指导教学模式,结合课标不同年段的写字要求制定明确清晰、操作性强的写字教学训练目标和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尝试开展写字教学微课程研究并开发出写字教学校本课程教材。
(2)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生字教学,在指导学生识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过程中,针对方言区(安庆话属于江淮官话)普通话发音的系统缺陷——前后鼻音不分、鼻、边音不分以及形近字字形混淆的情况,师生共同创编认读儿歌和辨写歌谣、创编字谜等,达到既轻松高效地帮助学生学好普通话、正确书写汉字,又开发出新的教学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同时激发师生的创作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来。
(3)语言各个层面的知识、技能隐含在课文中,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感悟理解课文的同时,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段目标,探索提取应学习的语言知识、技能,并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形成学生自己语言表达方式。注重“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同时处理好课文阅读教学与课外扩展性阅读的关系,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和谐发展有效提高的关系,形成“读写一体,综合训练”的语文教学方式,深入开展“读写一体,综合训练”的研究。
四、本课题创新之处
1、 针对方言区(安庆话属于江淮官话)普通话发音的系统缺陷——前后鼻音不分、鼻、边音不分以及形近字字形混淆的情况,结合生字教学,在指导学生识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创编辨读儿歌和辨写歌谣、字谜等,达到既轻松高效地帮助学生学好普通话、正确书写汉字,又开发出新的教学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同时激发师生的创作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来。对建设具有地方性的推普校本课程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2、以“日日诵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步骤
1、启动阶段(2015年4月-10月)
课题前期培训,申报课题并成立子课题申报小组
2、研究实验阶段(2015年10月-2017年2月)
撰写开题报告,案例开发、阶段性研究成果、教研组活动记录、部分教学设计和案例、课件等过程性资料
3、完善提高阶段(2017年3月-2017年6月)
案例汇编、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汇编论文、校本课程教材等
七、课题实验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方卫斌
副组长:张燕
成员:张娇娇、王琼、江春红、肖辉、葛玲燕、黄琴、江鸣珊
查席坤
方卫斌:负责课题的全面指导,课题定向,引领过程,行动研究的具体策划,撰写开题报告、中期自评和结题报告、提供研究课例。
张燕:协助行动研究的具体策划和协调工作 以及校本课程的编写。
张娇娇、王琼、江春红:负责方言发音系统缺陷辨析儿歌的创编和字谜创编
肖辉、葛玲燕、黄琴、江鸣珊:负责《开发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区级子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汇总研究过程中材料和实物(包括论文、经验总结、教研活动记录、照片、课件、光盘和获奖证书等):
九、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2、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校本课程的初步开发中,我们惊喜地发现:辨读儿歌和辨写歌谣、字谜编创活动,不仅使学生逐步克服了安庆方言的普通话发音的系统缺陷,还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创作中,感受到汉字构造奥秘揭示上的智趣,思维活跃,智力大开。同时还使学生了解到祖国文字所传承的丰富灿烂的文化,加深对母语的情感,明确学习和规范运用语言文字重要性,增强了学生了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创新读写新模式——“日日诵
4、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
1、 本课题立足于语言文字规范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提炼,去粗存精,并且将精华部分固化下来,上升至理论层面,形成学校特色文化。而在这方面,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还将继续努力,不因课题结题而停止我们探索的脚步。
2、本课题针对方言区(安庆话属于江淮官话)普通话发音的系统缺陷——前后鼻音不分、鼻、边音不分以及形近字字形混淆的情况,结合生字教学,在指导学生识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创编辨读儿歌和辨写歌谣、字谜等,尽管我们在研究中总结出一些创编的方法,但还需要在实践不断丰富。同时,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学生的创编能力存在的差距明显。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努力,采用多种方法,缩小生生之间的差距,努力让所有的学生从中受益,语文综合素养都得以提高。
3、语言文字规范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吸纳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参与到开发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继续通过各种电子平台定期发布各类作品,既为每一位创作者提供一个及时的展示平台,又实现资源共享。既分享课程开发的乐趣,又起到互相监督、共同提高的作用。通过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课题的研究,形成校本课程与教师发展的、校本课程与学生成长的互动机制。使校本课程既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又能彰显学校特色教育。
4、发挥自媒体的优势,进一步搭建和扩大师生展示平台,在原有“微信”平台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美篇”“荔枝”“秀米”等平台展示和分享,提高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进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使课题向校外、社会延伸,扩大课题研究的社会影响力。凸显研究的实践价值,使我们的课题的研究效益达到最大化。
虽然《开发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校本课程、
2017.0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