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观《塑料海洋》有感

分类: 观影有感 |
一
2019年6月6日。雨后清润的傍晚,微风习习,轻柔拂面,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加快了脚下的步伐,此刻,正赶赴一场由“九三学社郑州大学委员会”和“河南省绿色中原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六五世界环境日”观影活动-----《塑料海洋》。
二
两个小时的观影和交流,有许多思考,也有许多的体会,想用“触目惊心”一词来描述观影的心情。
浩瀚无边的海洋,一直认为它远离尘世的繁华与喧嚣,美丽而纯净,殊不知,今天的海洋,已变成了塑料的垃圾场-----肮脏、杂乱。瞧!一只海狗的脖颈,被塑料绳紧紧勒住;横尸沙滩的海鸟,切开它的胃部,竟有多达267片微塑料。据来自海洋家的勘察发现,即使离人极远的海洋,也同样没能逃脱塑料的侵袭。
我们从影片所看到的塑料垃圾,不过是冰山一角,有一半以上的垃圾,已经沉到了海底。研究人员几乎在每一个海洋动物的体内,都能发现令人唏嘘的东西---塑料垃圾,这些垃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食物链。我们都知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人类废弃的塑料垃圾随着塑料的降解和破碎,有的变成了微塑料和碎片下沉到了海底动物的栖息地。海底深处,食物资源本就稀缺,那些栖息在海底的生物,是有什么吃什么,于是,微塑料被它们吞入肚中,这些有毒的物质进入了它们的脂肪,然后又被其它动物和人类吃掉,恶性循环,无穷无尽。鱼类在哭泣,海洋在挣扎,而这一切,源于哪里?当然是内陆。不难想象,如此下去,终有一天灾难会反过来报复在人类身上。我们的古圣先贤说过一句话:“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这难道不是作茧自缚吗?塑料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处不在了,继塑料海洋之后,被塑料扼住脖颈的将是人类自己,这已不是危言耸听。试想,从婴儿一出生所用的奶瓶到终其一生的生活用品,满眼是塑料用品,它已经包围了我们即将全部的生活。没有谁不愿意向往美好的未来,为此,全世界都在为解决塑料垃圾的问题而努力。
三
不得不说,观《塑料海洋》,给了我们许多的思考和启发。这是一个“零废弃之夜”,也是一个不眠之夜。
塑料的发明到今天为止还不到一百年,给生存带来的危害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从当前的处理方式来看,无论掩埋还是焚烧,都不是可行之举。焚烧会释放有毒气体;填埋会破坏土壤通透;流进海洋致使生物而亡。
解决的办法在哪儿呢?还要承认,每天每年还有更多的塑料垃圾产生着。观影,是接受一场思想与认知的涤荡。参加的人员,从其年龄来分,有学龄前的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家长、大学的老师、教授,还有绿色中原的志愿者们。影后交流,范老师问参加活动的大、小朋友,有什么体会?大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知,谈出了自己对垃圾处理的看法:有人说,尽量少用;有人说,尽管不用;有人说,做好分类;还有人说,国家应该制定法律,从源头做起。无论怎样,大家通过观影,都感触塑料对地球和人类的危害,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塑料的发明已成为历史。历史没有假如。当一切都无法改变或避免的时候,能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加以弥补?诸如,垃圾分类?实际上,垃圾回收率现在只有7%,有更多的垃圾,可以不成为垃圾而进行再利用。我们无法做到拒绝塑料的使用,但做到垃圾分类,或许并不难。
国家已把垃圾分类提到了日程,我们必须刻不容缓地做些什么了。
从当下起,知行合一,是最好的践行。国家号召: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做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就请拒绝一次性塑料用品开始吧。利用身边现有的一次性塑料,循环利用,同时,做好垃圾分类,为回收再利用做储备。从当下做起,从家庭做起,践行零废弃。“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为保卫绿色环境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