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读卢梭的《忏悔录》

一、读《忏悔录》的起因
这本书是从罗胖子的“熊逸书院”发现的。熊逸书院这次一下子推出了五十二本一年的读物。我怕记不住,其实记性早已不太好了,必须把这五十二本书写在本子上。《忏悔录》是这五十二本书的最后一本。大概是在我中学时代,看书有一种逆行的习惯,凡读书喜欢从后往前翻,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先知道事情的结果,然后巡着结果找原因,也就是带着问题去学习,这种方法能使人产生好奇心。好奇心不得了,好奇心害死猫啊!一好奇就不顾一切追原因,找到了原因,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所以,倒着阅读,是一种非常有趣的阅读法。在以前,这可是我不轻易透漏的学习秘籍。当然,读这五十二本书先前先后和读一本书先前先后固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这种习惯让我把视线落到了最后一本书上,至于什么原因,仔细想想,或出于惯性思维吧,总之,这样感觉爽爽的。
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值得注意的是,他生于日内瓦。日内瓦是瑞士第二大城市。这样,即使不知道卢梭,或者从没读过卢梭的书,仅从这一点儿,有好奇心的人便会对他感兴趣。
二、真实地揭露自己,让世人去评判
“我现在要做一项既史无前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这是卢梭的话,也是卢梭写这本书的目的。
一个人,毫无顾忌地将自己赤裸裸抛出去,一定是出于不可言表的无奈。用卢梭自己的独白:“总起来说,我对公众对我的议论不应有所怨艾,他们有时把我攻击得体无完肤,但他们也把我恭维得无以复加。但人们单凭我的著作来评判我时,把我看成是一个每发表一部著作就改变一次面貌的怪人。没有什么能比这幅肖像和我本人更不像的了,我是另外一个人,不论在好的方面或者坏的方面。他们都没有给予我正确的评价。
以上是我写作的动机。既然我的名字要流传下去,我决不愿自己有虚假的名声,也不愿人家把我描绘的不像我自己。我没有显赫的门第和出身,却有另外一种我所特有的、花了重大代价换得的显赫。有关我的议论传遍欧洲,才智之士感到震惊,善良的人为之痛心,最后大家明白,对于这个科学和哲学的世纪,我比他们认识的更清楚。
事件是公开的,人人都知道,问题在于去了解这些事件的隐秘的起因,当然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这些事,所以我要把它公诸于世。”
卢梭的话,或许听起来有为自己辩解的味道,可是当一个人因为地位的低贱和才智的高尚而被人要置于死地时,是否必须要出来为自己寻个公道呢?我觉得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之前看到一些自传,大多是用来粉饰自己的,而卢梭的《忏悔录》之所以被深深打动,是他果敢战胜了人性的弱点,解开人性的遮羞布,无论对与错,让世人去评判,而不是让极少数人带着恩怨给自己下定论,因为他是一个曾经影响欧洲也轰动欧洲的显耀人物。
三、为自己寻公道,是一种责任
有一种豁达叫“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其实这是一种无法不大度的大度之举。我也曾被别人这样劝过,我也曾这样劝过别人。不是吗?嘴长在别人身上,由不得你,只有随其任说的无奈。当然,不乏有小人的恶意中伤,但也有认识上偏见。《忏悔录》在最后也重点揭示了人性的这一重要惯性的错误思维方式,即我们常说的:“贼人贼心,浪人浪心;以己之见,度他人之腹。”
《忏悔录》之附录中讷沙泰尔手本序言中说:“我常注意到,即使在那些自以为最识人的人中,每人也几乎都认识自己。要是真有人能认识自己的话,在不和任何事物作比较的情况下,单凭一个人身上仅有的一点关系,怎能很好地确认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可是这种对自己都不完全认识却是我们用来认识他人的唯一方法。人以自己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于是因为过分重视自己而长生两种错觉;一是把我们设想处于他们的地位时我们会怎样行动的动机强加给他们;另一种是在同一种假设下,不知已处于和自己出境很不同的另一处境中,对自己的动机做了错误的解释。”
这种判断人的思维方式,大概是每个人常犯的错误。如何在识人方面,使我们更进一步,从“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的错误尺度中解放出来,卢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路,就是要经常光顾和了解别人的心。如果不能很好地做到,那就认真去了解和做好自己吧。
这是我从卢梭的《忏悔录》中深深感悟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