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反高潮
(一)
这两天校园暴力的话题又因为中关村二小的暴力事件而上了头条,被人们讨论起来。
四年级的儿子被同学扔厕所的垃圾筐,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一身,孩子因此患中度焦虑,重度抑郁。老师却定性此事为“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对方家长也觉得就是小孩淘气,孩子小做事儿没有界限而已。
因为得不到学校的解决,家长把事情告到了教委,教委对学校进行了批评。于是学校领导怒了,劈头盖脸发难,大声叱喝,被害者家长反而变成了犯人一般毫无尊严。
明明是受害者,只想得到公正对待,却反而变成了众矢之的。至今事情没有得到一个妥善的解决。校方的态度也不尽人意。
永新校园暴力事件才过去没多久,中关村二小就来了。
还记忆犹新那会儿在视频里看到几个恶棍女孩儿殴打一个女同学的样子,又打又骂又脱衣又揪头发,让人不忍心全部看完视频就想点退出。
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还有很多隐藏在社会深处没有公之于众。
每当看到这种另人愤慨的新闻,尤其是当过妈妈的人绝对是坐不住的,既心疼又心塞。
评论里很多人说:“支持孩子报复回去”
很多人义愤填膺说:“只有以暴制暴,才是人间正道!”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再软弱,狠狠回击才会不让别人欺负。”
我理解大家的心情,也不希望任何一个孩子受委屈被欺负,但这个观点我并不同意。
校园暴力的解决办法绝不是简单的以暴制暴,也不可能靠学生和家长单打独斗的解决问题。任何社会事件,大环境不改变,就不可能真正的起到积极作用,甚至还会滋生更可怕的后续事件。
如果一个国家的小孩儿只会用拳头说话,那这个国家也离完蛋不远了。
(二)
表达这个观点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以暴制暴带来的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特别容易变成施暴者。
即使他们没有变成施暴者,校园暴力对他们内心的伤害也是深远长久的。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敏感脆弱焦虑抑郁的人,难道和他们年少时候的经历无关?很多性格特异心理扭曲的人都不是一时造成的,而是从小长年累月的伤害堆积而成。
知乎上侯少强关于校园暴力问题的一段回答,说的特别好:
“你要明白这才是真正滋生校园暴力的源头,学校里越来越多人都认同暴力解决问题的手段,认同弱肉强食的价值观。
逐渐成为一种畸形的环境,这个环境排斥正义观,排斥是非论,排斥理性的手段。
这个环境让所有人觉得打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让学生觉得打架厉害就应该在学校里横着走。
这个环境教导每个学生“安分守己”对眼前的不正义行径沉默不语。
这个环境鼓励学生间的事学生自己解决,不要父母家长或者其他人多管闲事。
这个环境就这样压制学生心中的正义和良知,潜移默化的制造一批又一批的施暴者和受害者。
而这些人又成为这个环境的食粮,让它可以在阴暗的角落疯狂的生长。
这让我想起东野圭吾的小说,其中我最爱的一部《恶意》就是关于校园暴力的故事。
主人公加贺当老师的时候,有学生作弊,抄袭者和被抄袭者要受到同样的惩罚。
有次有五个学生一起被抓,但其中四个从头到尾一直桀骜不驯,只有一个人红了眼眶。他姓前野。从成绩看来,很明显,是其他四个抄袭他的。
老师打电话回访的时候发现,前野当天回家浑身是泥,脸被人打肿还流着血。
原来他一直被迫照那四个人的话去做,之所以被打是因为作弊事情败露了,那些校园恶霸把老师训斥他们的气撒在前野身上。
后来有一天,加贺老师接到少管所电话说前野因为伤害罪被逮捕,案发地点在游乐场,受害人叫山岗,就是那几个校园恶霸之一。起初以为听错了,弄反了两个的关系,后来才明白真相。
原来山岗等人等到前野单独的时候围殴他,衣服撕裂,比以前的暴行跟严重,还在他脸上撒尿。
这次前野终于忍不住多年积蓄的委屈和愤怒,拿起小刀刺向山岗的左下腹……
东野圭吾的作品里反应未成年犯罪校园暴力的内容很多,就连这篇《恶意》本身的杀人意图也是由于小时候学生时代内心受到的创伤久久无法愈合。少年时期的阴影绝对会伴随人的一生。
校园暴力的相关人员,没有一个会留下好的下场。无论是施暴者还是被欺负的孩子,都会在心中笼罩上一片扭曲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全都是黑暗与恶意。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仅因为他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还因为他们对作恶毫无自控能力。你不告诉他们那是恶,他能把人逼死。
所以,我们必须在生活中教育唤醒孩子的正义和良知,耳濡目染的无声渗透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告诉他们以暴制暴能打的人最牛。
要让他们鄙视只会用拳头说话的孩子,要让他们知道校园霸主一点都不酷还很丢脸。不还手文质彬彬的孩子也不是弱者而是有教养的表现。欣赏真正内心善良的人,给有勇气揭露的人赞美和奖赏。
扭转他们关于强弱的观念和态度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
也许这段路很漫长,但相信终会到达。也许在到达之前还有许多孩子成为社会事件的受害者,但请家长不要因此传递错误的观念而影响更多的人。
(三)
人民日报报道,据调查,87%的青少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校园暴力行为。可见问题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从辱骂中伤到打架斗殴,从恐吓威胁到网络攻击,在大环境变好的漫漫长路中,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施暴方家长:
1 家长必须清楚的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甚至是违法的,从根本上纠正还是三观。
熊孩子之所以会成为熊孩子,家长是第一责任人绝对拖不了干系。孩子是一面清澈的镜子,会忠实的反应他所看到的东西。
我相信,没有一个三观端正品行良好的家长会容忍自己的孩子变成施暴者。家教必须提升,教育不了孩子就先教育自己。
2 安排一个有效而非暴力的惩罚方式,让孩子自己体会,转换角色,自己觉悟。
这是很多智慧的父母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孩子亲身体验那种被施暴的感觉,这种惩罚会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过错,印象深刻。
3 增加对孩子活动的监管,多花时间陪孩子,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
很多时候,孩子变成恶霸是因为家长的不管不顾和无人引导教育。多花时间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防范于未然非常重要。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需要父母的努力。
4 与学校联合矫正孩子的攻击行为,与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与学校沟通,像受害方道歉。关注各方动态,使影响降到最低。
5 避免孩子收看暴力的电视电影或者电玩。
18岁以下禁止的暴力血腥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人总是有模仿自己看过的东西的本能。小孩子更是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看到的多了自然会模仿。
有时候你可以把他们当做大人,但有时候不可以。
受害方家长:
1直接与孩子讨论。
孩子可能会因为羞耻尴尬特别回避谈论暴力事件,这时候家长应该耐心温柔鼓励引导,让他们知道你是可以信任的,随时可以得到你的协助,真心倾诉自己的心里想法。不能憋在心里形成长久阴影。
2 确认学校是否对施暴行为有所处置且学校对学生的管教和注意是适当的。
只有犯错误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受害者心里的创伤才有可能减轻一点点。
3 如果施暴情形发生在往返学校的路上,应安排较年长的学生陪同上下学,或亲自送孩子上下学直到问题解决。
4 如果孩子比较内向害羞而缺少社交,多帮助他们安排与兴趣爱好相符合的社团活动课外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重新建立信心。多和正能量教养好的孩子接触,传递真善美的观念。
5 突破受害屏障,通过安慰教导,观看正能量信息,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正常的三观。同上面一样,不好的信息可以影响人,好的影片好的书籍同样有影响人心灵的作用。
小孩子中也有恶魔,看到国外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关于少年犯罪和校园暴力的,其实我们的文学中影视作品中也不必一派祥和。
真的很期待能有哪位导演可以拍一部真正反映国内校园暴力现象的电影,在大荧幕公映。我相信,带来的益处和反思必定深刻远大。
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远离校园暴力,但解决的办法绝不是以暴制暴那么简单。希望大家在愤慨过后冷静思考,用理性和爱带孩子走出阴霾,迎接本该属于他们的阳光和蔚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