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地名变迁
(2025-11-12 13:37:04)
小时候听妈妈讲舅舅家住九顷文垛,在我家西边隔两条大沟(东西向),家门前隔两条横沟(南北向)的一个自然村三顷,四顷等。
东边一个村魏垛,西南一个村张垛,东南角一个村紧靠大沥沟三百亩。村后黑鱼沟(东西向)东北角是小闸村。
根据妈妈讲我家在代垛小学(三顷地界内)隔一个丁字沟第四相线内有块田,那一片田常说是四顷。摊开三顷、四顷和九顷,不难推测一顷在小闸,由东向西顺序地块号。
纵横水塘将耕土地分成约1000米x1000米块状。
自然村看起来杂乱无章,其实都是围绕在这千米块状的土地上。有垛子的地方周围必定有大水塘,是取土垒土堆(垛)形成的。
无垛的地方是平整的耕地。
小闸到魏垛约2000米,魏垛到三百亩数几平方公里全是可耕平整水稻田。三百亩、小闸几乎都沿大沥沟西岸居住。垒垛主要是防水灾。
圩区最怕内涝,几天阴雨无垛的低洼住户家里会上水。
58年后有了生产队,一顷改为小闸;三百亩改为三亩;三顷一直沿用到经济开发区征用消失。地块顺序号改为垛子名。
我住的地方是因为58年大队设立于此,大队名以村名命名。
60年代后期大队部迁出代垛至今仍沿用该名。
前一篇:鳗鱼是从哪里来的?
后一篇:不知道堂弟过的好不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