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边城》课例赏鉴

(2016-07-26 16:57:23)
分类: 课堂实录

《边城》课例赏鉴

本课荣获2011年“江西省第二届优秀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执教/李    

    摘要:本课大胆删去《边城》选文的“旁枝”,先抓住《边城》选文中的中心人物——翠翠,通过集中分析她的形象特征来掌握边城人的群体特征,进而探究沈从文塑造“翠翠”这一美的形象的意图。然后,以美的翠翠、悲的结局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促使学生挖掘课文中潜伏着的悲剧因素,并结合创作背景深入探讨作品的悲剧意义。

    关键词:翠翠形象美悲剧

【教学目标】

    1.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认识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2.通过解析时代背景、质朴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其他情节,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写作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翠翠之人性美。

    2.对小说悲剧意义的探究。

【教学方法】

    分角色朗读法、谈话法、讨论法。

【课例实录】

    一、导入新课(略)

    二、理清情节

    师:大家都读过课文了。我想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课文中的情节。

    1:端午节有一个活动,人们可以到河里去抢鸭子,傩送抢到了鸭子,他想送给翠翠,但是翠翠没要。

    师(问全体学生):是想送鸭子给翠翠吗?他们俩认识吗?

    1(改口):不认识,他想送她回家。她一直等爷爷回来按她。傩送就送她回家了。

    师:课文所展现的情节,能让大家记忆犹新的就是翠翠与傩送的邂逅,是吧?后面发生的事看似有点平淡,所以有些同学好像印象不是特别深。我们注意一下课文第五章的第一句话:

    生(齐):“两年日子过去了。”

    师:是他们见面两年后的又一个端午,翠翠想做什么?

    生(齐):想去河街再遇傩送。

    师:遇见没有?

    生(齐):没有。

    师:她想遇见傩送吗?

    生(齐):想遇见。

    师:所以在课文中,傩送与翠翠的偶遇,还有翠翠与爷爷的生活片段,让我们感觉到翠翠对我们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

    三、解读翠翠形象

    师:课文情节正是围绕着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的关系展开的。我们在这些情节中认识并熟悉了翠翠。同学们,如果请你用几个词来形容你对翠翠的印象,

你会说什么?

    生(七嘴八舌):单纯、天真、害羞。

    师:如果用一个字呢?

    生(七嘴八舌):纯、真、美。

    师:好的。课文我们都读过,小说中的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但二老与翠翠的误会,祖父对翠翠格外的关爱,却使翠翠更加让人琢磨不透。所以,老师还是请同学们再次重点阅读课文中与翠翠有关的情节,思考一个问题:你能从看似平实、简明的语言中发现翠翠怎样的美?

    (生阅读,交沆4分钟。)

    师:同学们在第四、五章发现了翠翠的哪些美?具体表现在什么细节上?

    (板书:美)

    2:老师,课文第四章傩送和翠翠之间的谈话很有趣。那时候,翠翠不知道她遇到的人是谁,心里对他有敌意,以为傩送会欺负她。他们之间的谈话让我感觉翠翠非常淳朴。

    师:你认为哪些句子让你对翠翠有这样的认识?请具体说说。

    2:傩送问翠翠是谁,翠翠就直接说她是撑渡船的孙女。另外,翠翠坚持相信爷爷一定会来接她,表明她想法很单纯。还有后面的情节里,翠翠轻轻地骂了傩送一句。

    师:噢?怎么骂的?

    2:那个……什么砍脑壳的。

    (该生读不出“悖”的读音,其他学生补充:悖[bei]时砍脑壳的。)

    师:对,“悖时”是什么意思?

    生(齐):“悖时”就是倒霉的意思,“砍脑壳”就是该死的意思。

    师:好。但是她骂人了,这翠翠还美吗?

    2:她不是故意骂人的。我认为这是她觉得自身受到欺侮,体现出的一种防备姿态。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文中说,她“轻轻地说”,可以感觉她不是恶意地骂。

    师:对。这样吧,翠翠与傩送的谈话比较长,我想请同学们相对真切地感受一下他们之间的对话。我们邀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生热闹起来,有男生举手主动做傩送,同学们热烈鼓掌。)

    师(笑):好的,你主动举手,说明你知道傩送是一个豪爽的男人。这位女同学,你就演翠翠吧。你们就把翠翠与傩送的话单纯地呈现出来,其他语言暂且不理会,让我们听听他俩彼此间的对话,感受一下他们各自的性格是怎样的,好吗?

    (学生鼓掌鼓励表演的两位同学。)

    【当读傩送对话的男生读到“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的时候,有部分学生发出了笑声。读翠翠对话的女生略显害羞地轻轻地读出了那句骂人的话,同学们也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教师发现了这个调动学生的良好契机,决定好好利用。】

    师:谢谢两位同学。你们听完他们对话的感受如何?

    3(大声说):“翠翠”说得很好。她读的骂人的话一点也不像骂人的话,非常符合文中翠翠的形象。

    师(笑):我有同感。“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说得太好了,轻轻地,带着一丝反抗的情绪,但又不像是在责骂人。她力什么会“轻轻地”?

    3:我刚才注意到了,当“傩送”读到“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的时候,大家在笑。这说明任何人听了这话,都会觉得这话不怀好意。(其他学生继续笑)所以,涉世未深的翠翠自然会有防备之心的。她骂人的话应该是被逼出来的。

    师(笑):对,翠翠这时不骂人,我们都会觉得不正常的。其实,刚才翠翠的话里还有一句骂人的话。

    4:“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其实,翠翠是想说,“狗,你叫人也不要对这种轻薄男子叫”。但刚刚的那句骂人的话是好不容易逼出来的,而且是等爷爷等得太焦急了才这样的。所以这个时候,翠翠无论如何再也不好骂出来了。(学生鼓掌表示赞同。)

    师:非常好,所以我们觉得翠翠是一个非常纯真、可爱的人。(板书:纯真可爱)

    5:老师,我感觉翠翠肯定不会经常骂人,说明她平时肯定也是一位善良的人。

    师:很好,我把这点补上。(板书:善良)请同学们继续发现翠翠其他的美。

    6:老师,我发现了。翠翠第二次到河街时,她很矜持,在傩送家祖父与人谈话时,“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

    师:她为什么要听?

    6:因为他们谈话的内容里有她所关心的一个人——傩送。

    师:老师刚才还听见你说了一个调:矜持。什么叫矜持?

    6:就是面对自己想要得到的情感,她却故作镇定,有所回避。

    师:非常好。(板书:矜持)

    7:老师,还有一处也说明翠翠矜持的性格。爷爷后来在又一个端午节回忆过去时,问翠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翠翠“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越说“我记不得”,就说明越记得。她太单纯了,也很害羞,所以明明掩饰不了自己的内心,但还是不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师:你感悟得真好,翠翠在你的阅读世界里已经更清晰了。沈从文先生的学生汪曾祺说过:《边城》里最难写,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翠翠。在她身上不仅有茶峒人特别是祖父身上传承下来的淳朴、善良的人情之美,还有着十四五岁的女孩子特有的单纯、可爱的少女之美,更有着情窦初开时女孩子的羞涩和矜持的爱情之美。

    (板书:人情之美少女之美  爱情之美)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沈从文是一位男作家,但他为什么能写出一个这么美好的女子?

    8:我觉得应该联系作家的生活背景。沈从文从小生活在湘西,融入了对故乡不可言状的深情。还有,这里的人的善良、淳朴,使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情味。他对故乡的热爱,让他塑造出了一个美丽的翠翠。

    师:说得非常妤。《边城》是小说,翠翠有可能是虚构的,但是湘西呢?湘西是沈从文真实生活的地方。湘西孕育了沈从文,他在二十岁的时候离开故乡来到了大都市北京。但是有人却说“沈从文一生都生活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边,只不过二十年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年后生活在对沅水的回忆中”,所以,沅水养育了沈从文,滋润了沈从文,也让他具备了美的品格。同学们,我还想说的是,我们学校旁边也有一条水,叫耶溪河,学校后面还有一座山,叫螺峰山。这样美的山水,也能滋润同学们,滋养我们的心灵,年轻时美好的品格一旦养成,一般就不会轻易改变了。沈从文要感谢滋养他的沅水,我们也要感谢养育我们的山水。

    (生鼓掌。)

    师:沈从文到了大都市,没有忘记自己的“本”,他一辈子都称自己是“乡下人”。甚至他给未婚妻张兆和发电报的时候约定,若父母同意他们的婚事,就请兆和打电报告诉他,让“乡下人喝杯甜酒吧”。所以沈从文内心充满了对湘西的爱,正是因为这份爱,才能创造出这么美的人物。沈从文曾经这样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解读《边城》之悲

师:沈从文说过:我是一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相信生命。他把他的爱与美,纯真与善良熔铸在他塑造的每一个女孩子的身上。所以,我们不难看到,翠翠长得美,内心在湘西这片土地和淳朴民情的浸染下这么清纯灵动。又有了一段让任何一个时代的少女都渴望的一见钟情的爱情,以及未来甚至可以挑选的婚姻和对她百般呵护的祖父。在她身上,寄托了沈从文对爱与美的理解和追求。那么翠翠最后的结局如何?

    (生回忆,思考。)

    师:由此,我们自然会预想到她婚姻美满?

    生(齐):不是。

    师:家庭幸福?

    生(齐):不是。

    师:这么美的人物,结局却不是这样,那是怎样的?

    9:《边城》里的芸芸众生在田园牧歌的背景下无不饱尝孤独的苦酒,或含恨而去,或仍孤独地苦撑。翠翠的父母因为爱而双双殉情,这是她的身世之悲;一身好水性的天保因为得不到翠翠的心而葬身鱼腹,雠送因哥哥的死而远走他乡,这是她的爱情之悲;老船夫因忧虑翠翠的命运,以致身心交瘁,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气绝身亡,这是她的亲人之悲。最

后,翠翠只能无望地等待着情人的归来。

    (板书:悲)

    师:《边城》全文最早是分次发表在《国闻周报》上,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悲剧结局,是作家沈从文故意用来吸引读者的噱头,还是匠心独运,在创作过程中早就有意识地显示出来的一种忧郁与悲哀?同学们在课文中发现了吗?

    10:第五章的最后一段,“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我感觉祖父内心可能有一种悲伤的心情,是不是预示着什么?

    11:老师,第四章第6段有这样的环境描写:“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这也表明作者在向读者暗示小说的结局。

    12:第五章写道,“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这让我觉得作家是有意为翠翠写傩送的爱情制造障碍。所以,两人注定不能走到一起。

    13:还有第四章的第10段,说明这里还是有杀戮的,可能也暗示着翠翠对自己命运的担忧,爷爷对于翠翠来说非常重要。

    14:我认为这么多的细节综合到一起,也能表明翠翠的命运非常“脆弱”,她的幸福只和有限的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如果爷爷去世,她一定会面临着不可预测的命运。

    (板书:环境之悲凉命运之脆弱)

    五、探寻作品的意义,爱与悲的交织

    师:你们说得很对。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美的翠翠、悲的结局,这就是彻底的悲剧。小说中美与悲的交织既然是沈从文的匠心之所在,同学们就一定会有一个疑问,这个悲剧的意义是什么?

    15:因为只有悲剧才能更感动人。悲剧更能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师:你说得非常好,悲剧能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如果是喜剧,我们在开怀大笑中就把书合上了;悲剧就会让我们想更深层次的问题。那我们就接着这位同

学的话,看引发了什么思考。

    (生不语,沉思。)

    投影:

    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舍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师:从这段文字,同学们看出了什么?

    16:我觉得在作者眼里,现实生活中不仅是城市,就连农村都让他不满意了。

    师:对,他面对这样的世界,他不禁要思考,“我”该如何对待“现实和理想”。因此,他宁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读者看,要引起读者的思考……

    (板书:理想现实)

    师:在《边城》的结尾,作者将翠翠对爱情的期待置于一种守望状态,一种无可预知的孤独守望。“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面对被近代文明腐蚀而堕落的城市及乡村,尽管作者也很痛心,但仍怀有希望。因此《边城》的结尾很好地诠释了作

者两难的心态:古老湘西去了,但它也许还会重现。小说的结尾,翠翠用爱在坚守着自己的未来。而作者在面对失望的现实时,也在用自己的爱保留着对痛苦现实的一丝希望。这就是沈从文在这曲人性的牧歌里“隐伏的悲痛”。

    所以,学者祝勇在他的关于沈从文的文章《出走与归来》中说:鲁迅和沈从文“他们共同面对着若干个世纪以来中国人从未面对过的历史主题,并且不约而同地背井离乡,投入到新的文明中去。存在于同样时代,笔触同样直指乡土的作家鲁迅,他笔下的故乡‘仿佛一块均质的岩石,灰暗、滞闷,无法穿透…。我们可以从学过的《祝福》中看到。其实,这两位作家内心都饱含着深情。同样对于乡土,如果说鲁迅以憎的方式表达他的爱,那么沈从文则以爱来包容他的憎。

    这样一位有着独立创作个性的作家,怎能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这样一部至纯至美的作品,我们怎能不奉为经典。翠翠的美,是自然之美,是理想之美,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经典之美。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通过阅读课文走近永远的沈从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