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人物阅读(一)林清玄

标签:
杂谈 |
分类: 素材汇编 |
Ø
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材,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Ø
播种希望有未来
不想做农夫的林清玄,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每天早晨4点就起来看书写作。他每天坚持写3000字,一年就是100多万字。谁也不会想到,那些在他父亲看来十分荒唐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十几年后他都把它们变成了现实。他每天坐在家里写作,出版社或报社就会源源不断地给他家里邮来稿费,他用邮来的稿费去埃及旅行。
【素材点拨】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有美好的梦想,正是这些梦想,为我们的未来种下了成功的种子。梦想就是希望,但是梦想又往往和现实有着太遥远的距离,所以需要用心经营,把看似遥远甚至有些荒唐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敢和太阳比输赢
此后,每天放学回家,在庭院里看着太阳沉进了山头,林清玄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每当他想到,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心里便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有一天林清玄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
【素材点拨】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虽然我们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却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激励传播正能量
但林清玄的国文老师王雨苍却没有嫌弃他,反而常常把他带到家里吃饭,有事请假时,还让他给同学们上国文课。王老师告诉他:“我教了50年书,一眼就看出你是个能成大器的学生。”这句话让林清玄受到了强烈的感动和震撼。为了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他从此奋发努力,决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后来,林清玄成为台湾影响力最大、获奖最多的著名作家。
【素材点拨】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而鼓励与表扬则是使人获得自信的有效途径。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人欣赏,因此有时一句鼓励性的话。可以成为温暖他人一生的阳光,可以成为点燃他人自信的火焰。
踏破坎坷成大道
【适用话题】持之以恒、成功的背后
打开心灵的门窗
【素材点拨】为了倾谈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林清玄讲述了“身份被误认”“妇女拜佛”“烧佛经”等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各自独立,却环环相扣,将如何领略到“人生的意义”这一主题轻松道出,读来令人拍案叫绝。由此角度,这则素材可以使用到“感悟”“哲理”等话题中。
【适用话题】(1)生命的哲理;(2)论道;(3)回归;(4)语言之美;(5)超越;(6)柳暗花明;(7)魅力;(8)智慧;(9)感悟。
大师的茶道人生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成功的意义在于快乐,这给予人们深深地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所以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他的作品,周作人也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C.林清玄认为慢生活其实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慢生活”并不是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它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
D.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而一旦放弃传统,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没有自信。
E.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
(2)这篇访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3)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6分)
(4)在林清玄另一本书《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他说:“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1)B D (5分)(B项,概括不全面。林清玄之所以不认同周作人的作品,原因里还有周的文字没有伸缩性;D项,原文是说“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答对一项3分,答对两项5分)
(2)一是林清玄是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
二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国学热的问题的;
三是林清玄是如何理解生活的;
四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商业炒作的。
(答出四点给6分,答出三点给4分,答出两点给3分)
(3)(6分)
①林清玄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认识到快乐是比成功重要的东西,他的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
②苏东坡、泰戈尔等古今中外作家对他的创作理念产生了较大影响,注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
③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使其文字浅显易懂。
④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林清玄能够保持内心的从容、淡定,使他的作品有清新淡雅的风格。(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4)(8分)
参考示例一:
认同。(1分)这句话是说,人生不需要准备太丰富的物质条件,而需要准备从容的心态。(2分)林清玄早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与现实的享受,而应该追求内心的丰盈和快乐。(或:尽管都市生活节奏是很快的,但并不妨碍一个人追求内心的从容,也即做事时要有定力、有定见,也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2分)联系生活能谈出对从容心态的理解,或对快乐与成功的关系的理解,或对传统与内心的关系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3分)
参考示例二:
如果不认同,言之合理即可酌情给分。(比如:我不认同林清玄的观点,我觉得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才能满足生活的各种所需,比如买书、旅游等。而物质缺乏的人,无论如何他的生活质量都不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