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艾米莉与她的姐妹

标签:
读书文化情感旅游历史 |
分类: 读书 |
呼啸山庄:艾米莉与她的姐妹
来英国约克郡的旅人喜欢上这里的红茶和姜汁饼,而装在玻璃瓶里的约克糖,包着五颜六色的花纸,闪烁着英格兰童话里的色彩。
爱好远足的人们向往着别开生面的大自然景观,幽深的河谷与群鸟飞翔的湿地举世闻名,而那莽莽苍苍的荒原更成为世界文艺青年膜拜的圣地。
连着荒原,有一座处于穷乡僻壤而又魅力四射的小镇,它的名字叫哈沃斯,是《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的家乡。艾米莉和姐姐夏绿蒂、妹妹安妮,在此渡过一生,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艾米莉三姐妹”的佳话。
艾米莉·勃朗特(1818一1848年)是19世纪英国大作家,生后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然而她真正为中国读者所知,是她生涯中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小说1847年出版,此时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刚刚过了七年。这个年份这样记比较容易。
艾米莉的父亲帕特里克是爱尔兰的乡村牧师。母亲是家庭主妇。1820年全家搬到哈沃斯。帕特里克受过高等教育,喜欢读书,这使家里酝酿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他关心政治,是个激进的保守党人,反对路德运动,支持工人的罢工。他常在家里议论时事,说起社会不公,总是流露愤愤不平的心情。
艾米莉姐弟六人,她排行第四,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1824年,大姐玛丽亚和二姐伊丽莎白去了柯文桥一所学校读书,不久三姐夏洛蒂和弟弟也去那里住读。这是一个供穷人家孩子上学的学校,条件差,孩子们吃不饱,不管严寒酷暑都要长途步行去教堂礼拜。第二年伤寒流行,大姐二姐染病死去,三姐夏洛蒂和弟弟侥幸逃了回来。
艾米莉的父亲在教堂里教阶不高,靠他一个人的收入,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尤其是母亲去世后,家里经济更是捉襟见肘。孩子们为了渡过生活难关,不得不出门做家庭教师挣点生活费。
人的思想常被家庭背景与生活状况左右。屈居人世底层,饱尝贫困与屈辱,自然对所处的社会不满,改变命运的愿望也特别强烈。人们将艾米莉的《呼啸山庄》说成思想小说,说这本书体现了作者的社会态度。确实,特定的家庭环境,对艾米莉性格与思想的形成肯定影响不小,《呼啸山庄》中怨恨情结抑或由缘在此。
这使人想起法国的卢梭,他出身在一个修表匠的家庭,母亲早早撒手人寰,接着父亲避祸离乡,从此流浪街头。以后侥幸得到华伦夫人的收养才免于冻饿,长大成人。
悲惨者的的眼睛映射悲惨的世界。卢梭的社会态度与同时代文化圈里的其他人,迥然有异。对于黑暗的中世纪,尽管伏尔泰等人也能揭其本质而抨击,但关系到体制的推陈出新,则取渐进改良的态度,而卢梭则吁求激进的革命。面对王公贵族,伏尔泰们谴责之余留下些许的温情,而卢梭则是满满的怨怼与仇恨。
艾米莉与卢梭境遇相似,决定她与卢梭观念接近。她把自己的社会态度灌输到所塑造的人物中去,让希斯克利夫自小曲折生存,吃苦受辱,最后对仇敌作不留情的谋害与报复。小说里的希斯克利夫,正是作者艾米莉的精神幻化。
对于不如意的现实,艾米莉最初的反应是用幻想代替现实,让自己在虚幻的世界里梦游,以减轻现实的愁苦。1846年,艾米莉与他的姐妹们合撰过一本诗集,以男性的化名筹款自费出版,可惜读者寥寥,只卖出了两本。此间又尝试小说创作,杜撰观念幻想的王国。
1847年,艾米莉出版《呼啸山庄》,姐姐与妹妹分别出版《简爱》与《爱格尼斯·格雷》,结果《简爱》获得成功,而《呼啸山庄》与《爱格尼斯·格雷》却问津者少。1848年,三姐妹的弟弟勃兰威尔因长期酗酒、吸毒而病死。这时的艾米莉身体急剧地衰弱下去,于同年12月驾鹤西去。
英国十九世纪的作家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在《夏洛蒂·勃朗特传》里,这样描写艾米莉死前的情况:
“十二月的一个星期二的早晨,她起来了,和往常一样地穿戴梳洗,时不时地停顿一下,但还是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甚至还竭力拿起针线活来。仆人们旁观着,懂得那种窒人的急促的呼吸和眼神呆钝当然是预示着什么,然而她还继续做她的事,夏洛蒂和安,虽然满怀难言的恐惧,却还抱有一线极微弱的希望。……时至中午,艾米莉的情况更糟了:她只能喘着说:‘如果你请大夫来,我现在要见他。’这时已经太迟了。两点钟左右她死去了。”(杨苡 :《呼啸山庄》译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