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驾游绍兴东湖

标签:
浙江绍兴东湖乌篷船yingpn1951 |
分类: 江浙沪 |
乘坐乌篷船是湖中游览的特色,乌篷船船票85元/船,每船限乘3人,单程大概15到20分钟。进入东湖景区不远就到游船码头了。船票可以在码头买,也可以在购买门票是一起买好!
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800年前的陆游老先生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乌篷船船身狭小,船底铺以木板,即使有渗漏,船舱也不会沾湿。船板上铺以草席,或坐或卧,可以随便,但不能直立,因船篷低,如直立,便有失去平衡而翻船之险。
我觉得乘乌篷船同乘其它形式的船有不一样的感觉。很大的不同是船夫都是用脚来划船的,船的动力是靠脚躅桨。划船的人坐在后梢,一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划楫,两脚踏在桨柄末端,两腿一伸一缩,桨就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时速可达10多公里。船的航向是用手桨来控制的,船行进时,船工脚手并用。他们有的穿着袜子,有的干脆光着脚,这脚一搭上浆就能轻巧地驾驭那长长的船,如鱼得水,难以置信。那长长的船桨就如同是轻巧的树叶般水起水落,看似笨拙的木船似有灵性般地一会儿笔直向前;一会儿乖巧转弯,时而不偏不倚地穿过低矮的桥洞;时而骤停于山石洞穴之间。这等功夫每一次都令我目瞪口呆,敬佩不已。几十年来我始终为这等娴熟的驾船功夫所折服。每一次都感到是那么的新奇和惊讶。
说起第一次乘乌篷船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大约是25岁,受命去探访和慰问“支农职工”。那时的交通并非今日同日而语,一个寒冷的冬日早晨我们从绍兴乘上了去乡下的乌篷船。因为寒冷我们卷缩在乌篷下,只见那船工戴着乌毡帽用力地用脚划着船,看似轻巧,确是“看人挑担不知重”。不一会旦见这年轻的船工就喘出串串热气,乌毡帽也戴不住了。相比冻得瑟瑟发抖的我们的感受完全是天壤之别。乌篷船一会儿穿过宽阔的湖面,一会儿钻入狭窄的河道。弯弯曲曲绕行于小河和大湖之间,大约一小时的时间把我们送到了目的地,河岸边就是我们要造访的“支农职工”的家。按约定,等我们办完事他又把我们送回了绍兴。这是我第一次乘乌篷船,不知是什么原因,这次看似平凡的经历确不平凡地印记在我的心灵深处,我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让这段经历长留在我的记忆中,还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淡忘。从此,我对乌篷船和船工同样怀有无比的怀念和敬佩。
如今乌篷船的主要使命已不再是昔日的交通工具了,而更多地是为人们的休闲和旅游提供服务。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还有乘坐乌篷船的可能,我都不会“缺席”,这可能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情节在作祟吧。(林林总总写了那么多,跑题了,鉴谅!)。
郭沫若在东湖还留下诗歌一首:“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
东湖的水比绍兴市区的乌篷船河道清澈许多,尤为特别的是,由于这里曾是一个采石场,两岸是当年采石留下的陡峭山崖,这些开凿的痕迹被山泉冲刷出一道道斑斓的色彩,煞是好看。还有一些窄窄的石洞,有的仅能容一艘船经过,很奇妙。因此乘乌篷船游东湖也是许多人来此的理由。
东湖曾是古代采石之地,这儿地方不大,细细长长的东湖两侧傍着山峰,如同一面水镜。如果要乘乌篷船,还是在东湖体验一番为妙,当钻过陶公洞时,你会惊叹眼前的这如同屏风、垂直而平整的岩壁,在洞中吼两嗓子,还能听到自己的回声。
东湖最奇妙的是陶公洞与仙桃洞,站在岸上看,仙桃洞只是一座简单的石框门,当你乘船靠近时,才能看到石门与倒影组合在一起的巨大仙桃形状。而陶公洞入口处仅容一艘小船通行,进入洞内之后却是另有洞天,整个洞像一口天然巨井,在洞底仰望小片天空,颇有几分坐井观天的意味。
东湖, 宛如是使人玩味无穷的水石盆景佳作。湖中崖壁蹉砣,有的对峙如门, 有的倒悬若堕 ,有的深曲如洞,水色深黛、清凉幽静,巧夺天工,其风格独特,使人陶醉。
步行道分立东湖两侧,一侧沿着山壁,凉快有景,登高能看到东湖全景,一侧沿着院墙,没有遮挡但路程更近。我们沿着院墙步行,这里的道路更显平坦,同样景色秀美。如果说坐乌篷游东湖是主要项目,那么沿着岸边走走看看,你会发现这里的亭台楼阁也十分精巧。
寒碧亭游船码头。由此乘乌篷船经仙桃洞、喇叭洞、陶公洞到稷寿楼码头上岸,单程大概20分钟,每船85元,可乘坐3人。
当我们回到乌篷船码头时,刚才载我们游览的001号船早已安稳地停靠的码头。码头上船老大正依次等候着客人们的到来。不知何故别的乌篷船都停靠在岸边,空闲中的船夫们天南地北地聊的正欢(见上图)。唯独这一位静静地泊于湖中,与船为伴孤独地打着哈欠静候着!